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体悉(體悉)  拼音:tǐ xī
深知别人的苦衷而体谅他。《北史。卷三六。薛辩传》:「帝欲进以名位,辄苦让不受,帝亦雅相体悉。」
分類:体恤衷曲
《漢語大詞典》:昭恤
犹体恤;优恤。 宋 苏轼 《应诏论四事状》:“伏幸仁圣在上,昭恤如此。”
分類:体恤
《漢語大詞典》:念顾(念顧)
照顾;体恤。《后汉书·楚王英传》:“庶欲宥全王身,令保卒天年,而王不念顾太后,竟不自免。”
分類:照顾体恤
《漢語大詞典》:省恤
顾恤;体恤。 汉 贾谊 新书·道术:“心省恤人谓之惠,反惠为困。”
分類:顾恤体恤
《漢語大詞典》:理恤(理卹)
犹体恤。后汉书·循吏传·卫飒:“ 颯 理卹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
分類:体恤
《國語辭典》:抚字(撫字)  拼音:fǔ zì
抚育爱养子女,亦指良吏爱护人民。《后汉书。卷八四。列女传。程文矩妻》:「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北齐书。卷二一。封隆之传》:「隆之素得乡里人情,频为本州,留心抚字,吏民追思,立碑颂德。」
《國語辭典》:优恤(優恤)  拼音:yōu xù
1.体谅、体恤。唐。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所在将帅,以其客兵难处,使先不存优恤,待之既薄,使之又苦。」
2.从优抚恤。「恤」文献异作「恤」。《醒世恒言。卷二七。李玉英狱中讼冤》:「又闻得兵科给事中上疏,奏请优恤阵亡将士。」
《漢語大詞典》:宽恤(寬恤)
亦作“ 宽卹 ”。 宽大体恤。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既已决了,便送配所,更莫与问,其宽恤如此。” 宋 苏辙 《论京畿保甲冬教等事状》:“伏乞圣慈,深念根本之地,所宜宽卹,特与蠲免。”明史·循吏传·陈灌:“ 灌 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
《國語辭典》:抚养(撫養)  拼音:fǔ yǎng
保护教养。《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吃了多少辛勤,坏了多少钱物,殷殷抚养。」《儒林外史》第二五回:「我抚养他成人,平日逢时遇节,可以到老爹家里来。」
《國語辭典》:优柔(優柔)  拼音:yōu róu
1.和平。《文选。王褒。洞箫赋》:「优柔温润,又似君子。」
2.宽舒、从容不迫。《魏书。卷五六。郑羲传》:「垂心经素,优柔坟籍。」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故宜条畅以任气,优柔以怿怀。」
3.因循不决。如:「优柔寡断」。《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昔汉武帝行岱礼,优柔者数年,臣愚愿加详虑。」
《漢語大詞典》:闵劳(閔勞)
(1).谓怜惜下属,不忍心劳役之。汉书·昭帝纪:“赐郡国所选有行义者 涿郡 韩福 等五人帛,人五十匹,遣归。詔曰:‘朕閔劳以官职之事,其务修孝弟以教乡里。’” 颜师古 注引 邓展 曰:“閔哀 韩福 等,不忍劳役以官职之事。” 宋 苏轼 《除吕公著特授守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加食邑实封馀如故制》:“而乃屡贡封章,力求退避。朕重失此三益之友,而閔劳以万几之烦。”
(2).谓对有劳绩的人表示体恤。清史稿·兵志十二:“若閔劳恤死,允给邮传,其散者也。”
《國語辭典》:抚恤(撫卹)  拼音:fǔ xù
对于因公受伤或残废的人员,或因公牺牲以及病故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予物质帮助。《三国演义》第九六回:「将谡家小加意抚恤,按月给与禄米。」也作「抚恤」。
《國語辭典》:抚恤(撫恤)  拼音:fǔ xù
安慰救济。《后汉书。卷八七。西羌传。东号子麻奴传》:「忍良等以麻奴兄弟烧当世嫡,而贤抚恤不至,常有怨心。」也作「抚恤」。
《國語辭典》:惠恤  拼音:huì xù
加恩救济。《左传。成公二年》:「无德以及远方,莫如惠恤其民而善用之。」
分類:加恩体恤
《漢語大詞典》:优矜(優矜)
体恤,因怜悯而给予照顾。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答王太尉书》:“国家凋荒,既乏屯卫,皇 齐 与睦,幸惠优矜。”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之二:“然 同城 先无储畜,虽有降附,皆未优矜,蕃落嗷嗷,不免飢饿。”优,一本作“ 復 ”。旧唐书·穆宗纪:“甲寅,詔:‘ 江 淮 诸州旱损颇多,所在米价不免踊贵,眷言疲困,须议优矜。’”
《國語辭典》:恩恤  拼音:ēn xù
对臣民的照顾、周济或身后的抚助。《三国演义》第七六回:「使者具言各家安好,吕蒙极其恩恤,并将书信传送各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