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蹄筌  拼音:tí quán
蹄,捕兔的器具。筌,捕鱼的篓子。蹄筌语本《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比喻事物的迹象。南朝陈。姚最 续画品序:「自非渊识博见,孰究精粗,摈落蹄筌,方穷至理。」
《漢語大詞典》:无朕(無朕)
亦作“ 无眹 ”。 没有迹象或先兆。 汉 严遵 道德指归论·用兵:“与敌相距,变运无形,奇出无朕,错胜无穷。” 唐 元稹 《酬别致用》诗:“神哉心相见,无眹安得离。”眹,一本作“ 朕 ”。 宋 欧阳修 《三皇设言民不违论》:“化被而物不知,功成而迹无朕。” 清 王夫之 《庄子解·齐物论》:“有真知者,并其通为一者而无朕。”
分類:迹象先兆
《國語辭典》:痕迹(痕跡)  拼音:hén jī
事物经过时留下的迹象。《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我今心思一计,要报得无些痕迹,一个也不走不脱方妙。」
《漢語大詞典》:迹状(迹狀)
亦作“跡状”。亦作“蹟状”。 行迹,迹象。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时禁中失火…… 涓 因歷壖囿,按据迹状,乃上直中官遗火所致也。” 宋 欧阳修 《论台谏官唐介等宜早牵复札子》:“出处本末,迹状甚明。”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玉女喜神术》:“县令考其跡状,曰:‘某所行盖玉女喜神术也。’”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忠孝节义判官》:“然以官不显,又无蹟状,故州县不肯上其事,祠竟不克立。”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鳌拜:“今朕备稽事实,蹟状显然。”
分類:行迹迹象
《漢語大詞典》:识机(識機)
亦作“ 识几 ”。 谓知晓事物发生变化的几微迹象。 汉 蔡邕 《汝南周勰碑》:“然则识几知命,可覩于斯矣。”文选·祢衡〈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李善 注:“ 王弼 《周易》注曰:‘机者,事之微也’。” 唐 杜甫 《归燕》诗:“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漢語大詞典》:显迹(顯跡)
(1).美善的德行。 汉 杨修 《答临淄侯笺》:“君侯忘圣贤之显迹,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后汉书·循吏传序:“今缀集殊闻显迹,以为《循吏篇》云。”
(2).显现迹象。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今 观世音 像率作妇人,故人间显迹梦兆,无復男子相者。”
(3).明显的迹象。《明律·名例一·处决判军》:“显迹证佐明白。”
(1).确凿的证据。《元典章·户部七·格前追徵钱粮禀例》:“失陷短少,虽经体覆,若无明白显跡,合无依例追徵。”
(2).显赫的业迹。指功名。 明 沈璟 《刘文龙传奇·赛红娘》:“我儿离家去求显跡,爹爹赠与你盘缠费。”
《國語辭典》:影像  拼音:yǐng xiàng
1.画像。《红楼梦》第五四回:「十七日一早,又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方回来。」《文明小史》第五六回:「湖上有高楼一座,名曰胜棋楼,楼上供著明朝中山王徐达的影像。」
2.影子、身影。宋。叶适〈黄子耕墓志铭〉:「余观子耕了外物成坏,犹影像空寂。」
3.形象。如:「他那温和的举止,留给人很好的影像。」
4.印象。《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当初奶奶存日,曾跟到姑娘家去,有些影像在肚里。」
《漢語大詞典》:曲形
不直的迹象。指行为不轨。北史·魏清河王怿传:“ 懌 因侍宴,酒酣,乃谓 肇 曰:‘……今君曲形见矣,恐復终成乱阶。’”
《漢語大詞典》:发纵(發縱)
亦作“ 发踪 ”。
(1).犹言指挥调度。 汉 王粲 《反金人赞》:“君子亮直,行不柔辟。友贱不耻,诲焉是益。我能发踪,彼用远迹。” 明 刘基 《次韵和石末公春晴诗》:“将帅如林须发踪,太平功业望 萧 张 。” 清 顾炎武 《恭谒高皇帝御容于灵谷寺》诗:“大化乘陶冶,元功赖发踪。” 王闿运 《丁锐义传》:“仰承发纵,遂统偏师,出击援贼,庶展微效。” 鲁迅 《坟·科学史教篇》:“自然之力,既听命於人间,发纵指挥,如使其马,束以器械而用之。”
(2).犹言显示迹象。隶释·汉敦煌长史武斑碑:“受天休命,积祉所钟。其在孩提,岐嶷发踪。”旧唐书·窦抗传:“及 杨玄感 作乱, 高祖 统兵 陇右 , 抗 言於 高祖 曰:‘ 玄感 抑为发踪耳! 李氏 有名图籙,可乘其便,天之所启也。’”
(3).犹指使。 明 陈子龙 《妒妇赋》:“防闲密緻,恐有他遇。封识牕牖,发纵姥嫗。伺主出入,察主言语。”
《漢語大詞典》:推迹
根据迹象推求;追踪寻迹。汉书·刘向传:“ 向 乃集合上古以来歷 春秋 六国至 秦 汉 符瑞灾异之记,推迹行事,连传祸福,著其占验,比类相从。”后汉书·耿弇传:“ 冀 推迹得之,乃并族其家十餘人。” 宋 欧阳修 《论监牧札子》:“臣以谓推迹而求之,则 天池 、 元池 三监之地,尚冀可得。”
《漢語大詞典》:文象
(1).日月星辰变化的迹象。后汉书·襄楷传:“臣闻皇天不言,以文象设教。”宋书·律历志中:“璇璣不正,文象不稽。” 宋 苏舜钦 《代人上申公祝寿》诗:“天为移文象,人思奉典型。”
(2).文物典章制度。 晋 傅玄 《朝会赋》:“仰二皇之文象,咏帝德乎上系。”
(3).文字。以象形字最原始,故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夫文象列而结绳移,鸟跡明而书契作。”
《國語辭典》:言筌  拼音:yán quán
言语的迹象。唐。许康佐〈宣尼宅闻金石丝竹之声赋〉:「事宁同于想像,理实閟于言筌。」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也作「言诠」。
《漢語大詞典》:言诠(言詮)
(1).谓以言语解说。陈书·傅縡传:“言为心使,心受言詮。” 唐 张说 《闻雨》诗:“声真不世识,心醉岂言詮。” 清 黄景仁 《题钱舜举画林和靖小像》诗:“此花只合先生诗,便著言詮都絶俗。” 吕澄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六讲:“真谛本身是无相,谈不上什么区别,但真谛之说为真谛,仍需要言诠。”
(2).引申指语言的迹象。古尊宿语录·舒州龙门佛眼和尚普说语录:“古人不得已,向无言詮处假立言詮,无方便中巧施方便。” 元 耶律楚材 《琴道喻五十韵以勉忘忧进道》:“知是圣人道,安得形言詮!”《花月痕》第十五回:“ 采秋 説道:‘人之相知,贵相知心,落了言詮,已非上乘。’”
《國語辭典》:预兆(預兆)  拼音:yù zhào
事前的徵兆。《宋史。卷四八三。列国世家六。荆南高保融传》:「保勖在保抱,从诲独钟爱,故或盛怒,见之必释然而笑,荆人目为『万事休』。及保勖之立,藩政离弱,卒裁数月遂失国,亦预兆也。」
《漢語大詞典》:寻微(尋微)
探究微细的迹象或玄妙的道理。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昔 箕子 睹象箸而流泣, 尼父 闻偶葬而永叹,盖寻微以知著,原始以见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长史 叹 林公 寻微之功,不减 辅嗣 。”
《漢語大詞典》:祲象
谓日边云气之色所显示的吉凶迹象。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 贾公彦 疏:“物,色也。此五色之云以辨吉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