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般规律(一般規律)
哲学用语。与“特殊规律”相对。又称“普遍规律”。即各种事物普遍具有的共同规律。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场合为一般规律,而在另一场合则变为特殊规律,反之亦然。
《漢語大詞典》:形式逻辑(形式邏輯)
关于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概念、判断、推理等主要思维形式和研究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思维规律是形式逻辑的内容。
《国语辞典》:基础课程(基础课程)  拼音:jī chǔ kè chéng
教导学生有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课程,为进一步学习专门知识的基础。此词在大陆地区较为常见。
《国语辞典》:植物病理学(植物病理学)  拼音:zhí wù bìng lǐ xué
专门研究植物致病因子,发病原理、现象、流行规律与防治方法等的科学。
《国语辞典》:指数法则(指数法则)  拼音:zhǐ shù fǎ zé
1.数学上乘方数相乘除,其指数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由此所归纳出的定则,称为「指数法则」。通常指数法则有三个基本定理:(1)同底的乘方数相乘除,其指数须相加减。如:〔(X的二次方)乘(X的三次方)〕等于(X的五次方);〔(X的三次方)除以(X的二次方)〕等于(X的一次方)。(2)乘方数的乘方数,其指数须相乘。如:〔(X的二次方)的三次方〕等于(X的六次方)。(3)两数相乘除的乘方,等于两乘方数的相乘除。如:〔(X乘Y)的二次方〕等于〔(X的二次方)〕乘(Y的二次方);〔(X除Y)的二次方〕等于〔(X的二次方)除(Y的二次方)〕。
2.指认一函数为指数函数的定律,也称为「指数法则」。
《国语辞典》:阴阳五行(阴阳五行)  拼音:yīn yáng wǔ xíng
阴阳原指日光的向背,后引申到气候的寒暖、人体的构造、疾病的发源、天地万物的形成、宇宙运行的规律等。五行的说法为战国末年阴阳家邹衍所创,指木、火、土、金、水等五种天然势力。邹衍将阴阳和五行融合后,该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很大。例如在政治上,君主行事引以为法则,不敢逆天行事;民间命理学家用来推测祸福,预卜吉凶;中国医学更是以此为基础,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论。
《国语辞典》:不整脉(不整脉)  拼音:bù zhěng mài
脉搏跳动不规律的现象。
《国语辞典》:黄金律(黄金律)  拼音:huáng jīn lǜ
1.不变的法则规律。
2.常指基督教新约圣经中的「自己要人怎样对待,也要怎样对待别人」一语为黄金律,现泛指为各文化接受的人际互动规范基本准则。
3.一种比例结构的总规律。参见「黄金分割」条。
《国语辞典》:合逻辑(合逻辑)  拼音:hé luó jí
符合逻辑推理形式的规律。如:「你这种想法是不合逻辑的。」
《漢語大詞典》:自由王国(自由王國)
指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后,自觉地运用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的境界。 周恩来 《政府工作报告(一九六四年)》:“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
《漢語大詞典》:自然科学观
对自然科学的性质、理论结构、方法、基本概念、成长条件、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作用以及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等的哲学思考。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观认为,自然科学源于社会实践并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学的概念、定律、原理是客观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正确反映;科学的发展受社会制度、阶级及其思想体系的影响,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然科学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自然科学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辩证唯物主义是指导自然科学发展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漢語大詞典》:自然规律(自然規律)
存在于自然界本身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称自然法则。 毛泽东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青年人不比我们弱。老年人有经验,当然强,但生理机能在逐渐退化,眼睛耳朵不那么灵了,手脚也不如青年敏捷,这是自然规律。”
《漢語大詞典》:自发势力(自發勢力)
指人们在没有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时,盲目为客观必然过程所支配而诱发的一种力量。 毛泽东 《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大家已经看见,在最近几年中间,农村中的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一天一天地在发展,新富农已经到处出现,许多富裕中农力求把自己变为富农。”
《国语辞典》:垛句  拼音:duò jù
民间音乐中一种扩充曲调的手法。即规律的重复或变化重复曲调的片段,节奏紧凑,字密腔短,在一连串的短句中保持相同或相间使用的结音和大体上统一的节奏。用于加强气氛,表现紧张、活泼、欢快、热烈、激愤等情绪。
《国语辞典》:叮叮咚咚  拼音:dīng dīng dōng dōng
拟声词。形容金属、玉石等较具规律的敲击声或乐声。如:「棒棰打在琴键上,叮叮咚咚的响,非常悦耳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