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表面  拼音:biǎo miàn
1.物体跟外界接触的部分。如:「这张书桌的表面做得非常粗糙。」
2.事物的外在现象或非实质的部分。如:「只是表面好看,而没有好的内容,岂不像个绣花枕头?」
《漢語大詞典》:风蹶(風蹶)
指外界风、寒、湿气侵入体内,逆行于上所致的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济北王 病,召臣 意 诊其脉,曰:‘风蹶胸满。’即为药酒,尽三石,病已。”
《國語辭典》:发呆(發呆)  拼音:fā dāi
心里想著事情而出神的样子。如:「他不知在想什么,话也不说,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也作「发呆」。
《國語辭典》:发呆(發獃)  拼音:fā dāi
心里在想事情而出神,显现痴呆的样子。《儒林外史》第五二回:「吃了自己的清水白米饭,管别人的閒事,这不是发了呆?」《文明小史》第四○回:「你莫非遇见了什么邪魔?不然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发呆?」也作「发呆」。
《國語辭典》:感官  拼音:gǎn guān
动物接收外界种种刺激的器官。如耳、目、鼻、舌、皮肤。也称为「感觉器」。
《漢語大詞典》:起泡
因摩擦或其他外界刺激,在皮肤上生出泡状物。《歧路灯》第四四回:“ 谭绍闻 道:‘脚下已起泡了,委实难挨。’” 高晓声 《系心带》:“当心被太阳晒得额角头上起泡。”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十章:“这只滚烫的热栗子,已咬得他舌头发麻,嘴唇起泡了。”
《國語辭典》:客体(客體)  拼音:kè tǐ
1.主体的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相对于主体而言。
2.在《民法》上指权利或义务的行使对象,如:物或权利;《刑法》上指犯罪行为人具体攻击的对象,如:被害之人或被窃之物。
《國語辭典》:助听器(助聽器)  拼音:zhù tīng qì
一种挂在耳朵上帮助听觉的装置。主要组成部分有传声器、放大器及耳机。助听器可分两种:空气传导和头骨传导。空气传导将声音直接送入耳中,耳机装在耳朵中。头骨传导则是将声音传到耳后的头骨,头骨再将声波的振动传到耳蜗的听觉神经,使它接受声音,此种助听器的耳机装在耳朵后。
《漢語大詞典》:无动于中(無動於中)
指意念专一,不因外界影响而动心。后亦指内心毫无触动,对事情毫不在意。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宋 朱熹 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於其中也。” 清 方苞 《修复双峰书院记》:“尝叹 五季 縉绅之士,视亡国易君,若邻之丧其鸡犬,漠然无动於中。” 鲁迅 《而已集·扣丝杂感》:“我逆料《语丝》必将有几句感慨,但我实在是无动于中。”亦作“ 无动於衷 ”。 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神圣的抗战,死了那么多的人,流了那么多的血,他都无动于衷。”
《漢語大詞典》:以耳代目
(1).盲人目不能视,凭听觉来了解外界事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 王 具白请教之意。僧(瞽僧)笑曰:‘是谁多口?无目何以论文?’ 王 请以耳代目。”
(2).犹言以耳为目。 清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世人盛称扬 韩愈 矣,其文章道谊,莫或訾议。以耳代目之説,固结於人心,师表神明之弗暇,况从而指斥乎?我则未敢过信也。” 臧克家 《以耳代目之类》:“这种以耳代目的情况是令人吃惊的,但这种情况却并不是罕见的。”
《漢語大詞典》:逍遥物外
谓不受外界事物的拘束,自由自在。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赠尼师旧角奴也》词:“识破嚣尘,作箇逍遥物外人。”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苟非金石,鲜不销亡。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屣万有,逍遥物外。”
《国语辞典》:内幕消息(内幕消息)  拼音:nèi mù xiāo xí
指没有对外界公开的内部讯息。如:「记者运用各种人脉关系,终于挖到这条新闻的内幕消息。」
《国语辞典》:日濡月染  拼音:rì rú yuè rǎn
长久受外界的浸润影响而逐渐产生变化。清。魏祝亭《两粤徭俗记》:「其他赵冯郑唐诸氏皆汉人,因避徭赋诛求,举家窜入,日濡月染,凡饮食衣服器用,皆与真徭无异。」也作「耳濡目染」。
《国语辞典》:静电感应(静电感应)  拼音:jìng diàn gǎn yìng
物体内的电荷因受外界电荷的影响而重新分布的一种现象。例如:导体接近带正电物体时表面会产生负电荷,带电物体可吸引小纸片。
《国语辞典》:活化部位  拼音:huó huà bù wèi
物质因外界的赋予能量,而易与他物结合,产生化学或物理变化的部位。
《国语辞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拼音:péng shēng má zhōng,bù fú ér zhí
蓬草生长在麻中自然会直。比喻人或物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