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泥滓  拼音:ní zǐ
1.泥土灰尘。《宋史。卷二五七。吴廷祚传》:「城垒将坏,元扆躬涉泥滓,督工补塞。」
2.比喻污秽不洁。《历代名画记。卷一。论画六法》:「今之画人,笔墨混于尘埃,丹青和其泥滓,徒污绢素,岂曰绘画。」
3.比喻地位卑下。《文选。潘岳。西征赋》:「或被发左衽,奋迅泥滓。」
4.比喻尘世、俗世。唐。杜甫 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國語辭典》:洗涤(洗滌)  拼音:xǐ dí
洗除污秽。《南史。卷七一。儒林传。何佟之传》:「性好洁,一日之间洗涤者十馀过,犹恨不足,时人称为水淫。」《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冯相身处朝市,向为尘俗所役,乍见山光水色,洗涤心胸。」
《國語辭典》:洗濯  拼音:xǐ zhuó
1.清洗。《西游记》第一回:「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2.除去罪恶、耻辱。宋。苏辙 齐州祈雨青辞:「民既穷瘁,吏亦震恐,各知咎殃,将自洗濯。」
《國語辭典》:含垢  拼音:hán gòu
容忍耻辱。《左传。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国君含垢。」也作「含诟」。
《国语辞典》:忍辱  拼音:rěn rù
1.忍受耻辱。《后汉书。卷五三。周黄徐姜申屠列传。申屠蟠》:「玉之节义,足以感无耻之孙,激忍辱之子。」《五代史平话。汉史。卷上》:「石郎造晋起兵端,忍辱甘心父契丹。」
2.佛教用语。梵语kṣānti的意译。谓忍耐迫害、苦难、虚荣、自大及种种诱惑,使心安住不受影响。为佛教修行方法六度之一。《大智度论》卷一四:「我今求学佛道,当如诸佛法,不应起瞋恚如魔界法,以是故应当忍辱。」
《漢語大詞典》:忍耻(忍恥)
忍受耻辱。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以能忍耻,庶无害 赵 宗乎?” 唐 杜牧 《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國語辭典》:雪耻(雪恥)  拼音:xuě chǐ
洗去耻辱。《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下》:「不敢烦霸府兵马,愿将所部军搏取凶竖,以为王氏雪耻复仇,虽死亦不悔恨!」《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分類:耻辱
《國語辭典》:国耻(國恥)  拼音:guó chǐ
国家所蒙受的耻辱。《后汉书。卷七三。刘虞传》:「今天下崩乱,主上蒙尘。吾被重恩,未能清雪国耻。」
《漢語大詞典》:浣濯
亦作“澣濯”。
(1).洗涤。太平御览卷八八五引 汉 桓谭 新论:“ 吕仲子 婢死,有女四岁,数来为沐头浣濯。” 唐 司空图 《华帅许国公德政碑》:“王恭勤备至,浣濯必亲。”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结茧:“若 嘉 湖 产丝成衣,即入水浣濯百餘度,其质尚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遍体泥污难浣濯,受多风寒便生瘟。”
(2).指洗过多次的衣服;旧衣。新唐书·食货志二:“是时,因 德宗 府库之积,颇约费用,天子身服澣濯。”
(3).洗雪、清除(耻辱、过恶等)。《后汉书·第五伦传》:“三辅论议者,至云以贵戚废錮,当復以贵戚浣濯之,犹解酲当以酒也。” 清 欧阳巨源 《〈官场现形记〉序》:“而现在之耻,则未有不思浣濯之以涤其污,弥缝之以泯其跡者。”
《漢語大詞典》:无辱(無辱)
(1).谦词。犹言不劳枉驾。左传·昭公二年:“非伉儷也,请君无辱。”仪礼·士昏礼:“凡行事必用昬昕,受诸禰庿。辞无不腆、无辱。” 郑玄 注:“主人不谢来辱。” 贾公彦 疏:“主人不谢来辱者,此亦是不为谦虚,教女正直之义也。”
(2).不受耻辱;不受侮辱。 汉 刘向 说苑·敬慎:“谚曰:‘诫无詬,思无辱。’夫不诫不思,而以存身全国者,亦难矣。”三国志·魏志·何虁传:“ 太祖 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 虁 常蓄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唐昭宣帝三:“﹝ 丁会 ﹞不北面以推戴弑君之贼,为佐命之勋臣,而身亦可以无辱矣。”
《漢語大詞典》:远辱(遠辱)
敬称他人从远方来临。《韩诗外传》卷六:“ 郑伯 曰:‘寡人无良边陲之臣,以干大祸,使大国之君沛焉,远辱至此。’”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曰:‘先生远辱,何以教 文 也?’” 明 冯梦龙 《万事足·访友托妻》:“今朝远辱高轩过,足见同窗意气多。”
避免耻辱。新唐书·舒元舆传:“贤者远辱自引去,而不肖者为陛下用也。”
《國語辭典》:屈辱  拼音:qū rù
受人侮辱。《文选。李康。运命论》:「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我本没犯罪,你们把我提来这般屈辱。」
《國語辭典》:大戮  拼音:dà lù
杀死、处死且陈尸示众的刑罚。《韩非子。十过》:「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史记。卷一○一。袁盎晁错列传。晁错》:「计画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
《國語辭典》:羞耻(羞恥)  拼音:xiū chǐ
羞愧耻辱。汉。王充《论衡。程材》:「昼夜学问,无所羞耻。」《西游记》第二四回:「呆子对他们只是磕头礼拜,其实羞耻难当。」
《漢語大詞典》:再辱
(1).再次蒙受耻辱。汉书·李陵传:“ 陵 曰:‘大丈夫不能再辱。’”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薜荔无耻,碧岭再辱,丹崖重滓。”
(2).谓两人先后受辱。文选·刘琨〈劝进表〉:“主上幽劫,復沉虏庭,神器流离,再辱荒逆。” 李善 注:“再,谓 怀 、 愍 二帝。” 李周翰 注:“再辱,谓 怀帝 先没, 愍帝 又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