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未冠  拼音:wèi guàn
1.年龄未满二十岁。《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内中只有一个未冠的人,年纪可有十五六岁。」《红楼梦》第七八回:「三爷才大不多两岁。在未冠之时,如此用了工夫,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
2.没戴帽子。唐。皮日休 贫居秋日诗:「亭午头未冠,端坐独愁予。」
《漢語大詞典》:中更
(1).爵位名。 秦 立爵二十级, 汉 沿袭之。中更为第十三级。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爵……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 颜师古 注:“更,言主领更卒,部其役使也。”
(2).中途变更;中间经历。《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吕延济 注:“本图相与同往,而中间不能俱遂此志。” 宋 叶适 《高夫人墓志铭》:“荣绪华宗,中更坠落,以一线引千钧,乔木之萌生復见径尺,夫人之助也。” 清 方苞 《原人下》:“ 秦 汉 以还,中更衰乱。”
《國語辭典》:丁年  拼音:dīng nián
男子之成年,历代之制不一;汉以男子二十为丁,明、清以十六岁为丁。也泛指壮年。汉。李陵〈答苏武书〉:「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唐。温庭筠 苏武庙诗:「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國語辭典》:年代  拼音:nián dài
1.时间、时代。如:「台南孔庙是全台孔庙中建筑年代最久远的。」唐。卢藏用 衡岳十八高僧序:「然而年代悠邈,故老或遗,真诠缅微,后生何述。」《文明小史》第三○回:「这几宗案卷,没什么要紧的,又且年代久了,用不著的。」
2.西洋纪元中,从○到九每十年称为一个年代。如二十世纪八○年代,是指西元一九八○至一九八九年。如:「他是六○年代最负盛名的作家。」
《國語辭典》:大寒  拼音:dà hán
1.酷寒、极寒。《吴子。料敌》:「一曰疾风大寒,早兴寤迁,剖冰济水,不惮艰难。」
2.二十四节气之一。国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
《國語辭典》:六甲  拼音:liù jiǎ
1.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故称为「六甲」。《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
2.俗称女子怀孕为「身怀六甲」。相传男女于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六天配合,最易怀孕,故名。《东周列国志》第二回:「妾一身死不足惜,但自蒙受幸,身怀六甲,已两月矣。」
3.一种五行方术,可据以隐遁或避除神鬼。南朝陈。徐陵〈答诸求官人书〉:「五行有驿马之言,六甲有官鬼之说。」
4.道教指供天帝驱使的阳神。道士可用符咒召请以祈驱鬼。《宋史。卷七一。律历志四》:「以育六甲,六甲,天之使,行风电,筴鬼神。」
5.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华盖杠旁六星曰六甲,可以分阴阳而配节候,故在帝旁,所以布政教而授农时也。」
《國語辭典》:先令  拼音:xiān lìng
英国的货币。英语shilling的音译。为一镑的二十分之一,等于十二便士。
《漢語大詞典》:六郎
(1).旧唐书·杨再思传:“ 易之 之弟 昌宗 以姿貌见宠倖, 再思 又諛之曰:‘人言 六郎 面似莲花; 再思 以为莲花似 六郎 ,非 六郎 似莲花也。’其倾巧取媚也如此”。 张昌宗 行六,故云。后用为咏莲之典实。 宋 陆游 《荷花》诗:“犹嫌翠盖红妆句,何况人言似 六郎 。” 明 徐渭 《红佛桑》诗之一:“都争茜颊堪千鎰,谁问莲花似 六郎 。” 鲁迅 《秋夜有感》诗:“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 六郎 。”
(2). 宋 杨继业 之六子 杨延昭 英勇善战,在边防二十馀年,屡挫 契丹 兵将,人称 杨六郎 。详见宋史本传。
《国语辞典》:冠者  拼音:guàn zhě
满二十岁的成年男子。《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国语辞典》:间阔(间阔)  拼音:jiàn kuò
1.久不相见。宋。汪藻〈庚午岁屏居零陵七月二十日以门掩候虫秋为韵赋〉五首之五:「人言间阔者,一日如三秋。」
2.相距遥远。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三折》:「有意诉衷肠,争奈母亲侧坐,成抛躲,咫尺间如间阔。」
《漢語大詞典》:宣房
亦作“ 宣防 ”。
(1).宫名。 西汉 元光 中, 黄河 决口于 瓠子 ,二十余年不能堵塞, 汉武帝 亲临决口处,发卒数万人,并命群臣负薪以填,功成之后,筑宫其上,名为 宣房宫 。见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作“宣防”。故址在今 河南 濮阳县 境。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洪水滔天,而有 禹 之绩, 河 水泛滥,而有 宣房 之功。”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 宣房 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2).借指该处之 黄河 水。 明 吴宽 《赠河南巡抚杨贯之》诗:“宪府乍临新邑 洛 , 宣房 已復旧河流。” 清 顾炎武 《登岱》诗:“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上采黄金成,下塞 宣房 湍。”
(3).泛指防河治水。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砭俗:“既承不可遏之江河,则当相度宣防,资其灌溉,通其舟楫,乃见神明通久之用焉。” 清 龚自珍 《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两广总督谥敏肃涿州卢公神道碑铭》:“起家文辞,观政於曹,翠翎英英。出治南服,又歷试旃,以知宣房。”
《國語辭典》:客死  拼音:kè sǐ
死于外乡。《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旧唐书。卷一四二。李宝臣传》:「历兖、淄、济、淮四州刺史,竟客死东平。」
《国语辞典》:中论(中论)  拼音:zhōng lùn
1.书名。汉徐干撰,二卷,二十篇。全书原本经训,归于圣贤之道。魏文帝称其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
2.佛教典籍。龙树著。后秦鸠摩罗什译。四卷,二十七品,四百四十六颂。内容主要在阐明一切现象没有真实存在的体性。为大乘佛教中观派最重要的著作。除汉译本外尚存有梵本及藏译本。也称为「中观论」。
《國語辭典》:一地  拼音:yī dì
1.某一特定地方。汉。王充《论衡。言毒》:「药生非一地,太伯辞之吴。」
2.相同地方。唐。李山甫〈送李秀才入军〉诗:「弱柳贞松一地栽,不因霜霰自难媒。」
3.满地、到处。宋。刘克庄〈满庭芳。目力已茫茫〉词:「无奈纱厨遮不住,一地闻香。」《红楼梦》第四九回:「来至王夫人上房,只见乌压压一地的人。」也作「一地里」。
《國語辭典》:一地里(一地裡)  拼音:yī dì lǐ
1.满地、到处。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三折:「一地里受煎熬,满海内空劳攘,兀的不慌杀了海上龙王。」《儒林外史》第三回:「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也作「一地」。
2.暗地里,背人之处。《品花宝鉴》第一六回:「你们一地里这本糊涂帐,将来怎么算得清楚?」
3.匆忙、迅速的。《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海陵走进门去,丫鬟便一地里拴上了门。」
《漢語大詞典》:上巾
谓加冠。古代男子成年(二十岁)则举行加冠礼,先用一种丝织的头巾束发,然后再戴上冠。因以“上巾”指“加冠”。 明 张居正 《辞上巾恩赏疏》:“兹者伏蒙圣恩,以今日臣等恭视皇上整容上巾,礼成,特赐臣 居正 银一百两,紵丝六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