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临绝(臨絶)
犹临终。 汉 王充 论衡·四讳:“ 曾子 重慎,临絶效全,喜免毁伤之祸也。”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嗟嗟 子厚 ,今也则亡,临絶之音,一何琅琅!” 明 李东阳 《凉风台》诗:“君不见 晋阳 书中临絶语,曾为 乐陵 求乐处。”
分類:临终
《漢語大詞典》:属纩(屬纊)
(1).谓用新绵置于临死者鼻前,察其是否断气。礼记·丧大记:“属纊以俟絶气。” 郑玄 注:“纊,今之新绵,易动摇,置口鼻之上以为候。”
(2).指临终。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属纊生望尽,闔棺世业埋。”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公性与道合,得佛老之妙,属纊之日,凛然如平生。” 清 方文 《述哀》诗:“遥想属纊时,光景甚凄切。” 郭沫若 《落叶·第二十一信》:“人到属纩时的惨状我凝视过的回数很多。”
《漢語大詞典》:垂绝(垂絶)
(1).临终。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司马温公 ﹞歷敍多年不为人作碑志,所辞拒者数十家,后復辞 刘原父 垂絶之託。” 明 唐顺之 《松阳知县胡君墓志铭》:“君之生也,趄趄踽踽,不能为巧;逮其卒也,垂絶之言,一何了了。”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四篇:“ 寳玉 病亦加,一日垂絶,忽有一僧持玉来,遂苏,见僧復气絶,歷噩梦而觉。”
(2).接近危亡。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河漕·海运:“至 元顺帝 时,漕河不通,始纳 张士诚 之降,赖其海道贡米,以活 燕京 垂絶之命。”
《漢語大詞典》:临没(臨没)
(1).犹临终。 北齐 刘昼 新论·崇学:“故 宣尼 临没,手不释卷。” 清 龚炜 《道闻五妹凶问》:“闻其临没时方夜膳,抚其子多作身后语,顿尔咯血,医药罔效。”
(2).谓(物体)将消失之时。南齐书·天文志下:“四月丙申,有流星如三升器……临没如连珠。”
分類:临终消失
《漢語大詞典》:临困(臨困)
犹临终。后汉书·卢植传:“ 初平 三年卒。临困,勑其子俭葬於土穴,不用棺椁,附体单帛而已。”
分類:临终
《漢語大詞典》:启四体(啓四體)
谓临终。 晋 陆机 《叹逝赋》:“启四体而深悼,惧兹形之将然。”参见“ 启手启足 ”。
分類:临终
《漢語大詞典》:启手启足
语本论语·泰伯:“ 曾子 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朱熹 集注:“ 曾子 平日,以为身体受於父母,不敢毁伤,故於此使弟子开其衾而视之。”后因以“启手启足”为善终的代称。晋书·陶侃传:“臣年垂八十,位极人臣,启手啟足,当復何恨!”周书·明帝纪:“朕得启手启足,从先帝於地下,实无恨於心矣。”北史·薛濬传:“既而创鉅衅深,不胜荼毒,启手启足,幸及全归。”亦省作“ 启手足 ”。 唐 白居易 《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逮启手足,卒如其志。” 宋 苏轼 《答孙志康书》:“藏之家笥,须不肖启手足日,乃出之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若幸启手足,必当襚我以道服,瘞我于支提。”
分類:为善善终
《漢語大詞典》:遗言(遺言)
(1).临终的话。左传·襄公十四年:“ 楚子囊 还自伐 吴 ,卒。将死,遗言谓 子庚 :‘必城 郢 。’”新唐书·高俭传:“ 长孙无忌 伏马前,陈 士廉 遗言,乞不临丧。”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今染病危急,万一不好,有甚遗言回覆父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二:“死时留下几句哀切的遗言:‘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
(2).犹古训。荀子·劝学:“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汉 王粲 《公宴》诗:“古人有遗言,君子福所绥。” 清 朱仕琇 《送叶蔚文南归序》:“今通政 雷先生 服 孔子 遗言,能自得其志。”
(3).遗漏之语,不尽之言。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道要在斯,无有遗言。”
(4).留传下来的说法;古词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故今世或谓蚕为女儿者,是古之遗言也。” 章炳麟 《文学说例》:“语有恶其冗长,而施用遗言,则一二字可了者,于势固最为径便。”
《漢語大詞典》:凭几(憑几)
(1).书·顾命:“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后以“凭几”指帝后临终付托。 宋 苏轼 《答许状元启》:“先皇帝未明求衣,久已格於至治,洮盥凭几,尚不忘於选贤。”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内阁·隆庆七相之去:“至 穆宗 凭几,仅 高 张 二公受遗。”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孝定李太后:“先生亲受先帝付託,其朝夕纳诲,终先帝凭几之谊。”
(2).凭靠几案。 唐 韩愈 《代张籍与李浙东书》:“閤下凭几而听之,未必不如听吹竹弹丝、敲金击石也。”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二》:“凭几其杖,顾盼指使,则徒隶之人至。”
靠在几上。 宋 朱熹 《答陈才卿书》:“ 熹 今年足疾为害甚於常年,气全满,凭几不得,缘此礼书不得整顿。” 宋 毛幵 《满江红·怀家山作》词:“但等閒、凭几看南山,云相逐。”
《漢語大詞典》:忍死
谓临终不肯绝气,有所期待;在死前勉力从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宣王 顿首流涕”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朕忍死待君,君其与 爽 辅此。” 唐 卢纶 《栖岩寺隋文帝马脑盏歌》:“山中老僧眉似雪,忍死相传保扃鐍。” 唐 李商隐 《代仆射濮阳公遗表》:“灶乏传薪之火,餘焰几何?隙无留影之驹,残光即尽。叩心恋闕,忍死封章。”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望门投止思 张俭 ,忍死须臾待 杜根 。”
《漢語大詞典》:临终(臨終)
将死。后汉书·祭肜传:“﹝ 祭肜 ﹞临终谓其子曰:‘吾蒙国厚恩,奉使不称,微绩不立,身死诚惭恨。’”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临终遗誓,永锡尔类。” 宋 梅尧臣 《宁陵阻风雨寄都下亲旧》诗:“母当临终时,嘱我贫莫羞。”儒林外史第六回:“这两套衣服和这银子,是二老爷临终时説下的,送与大老爷做个遗念。”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一:“父亲生前也特别喜欢他,临终辰光还再三嘱咐,叫他不要忘记照顾这个小弟弟。”
分類:临终
《漢語大詞典》:遗教(遺教)
(1).前人遗留下来的教训、学说、主张、著作等。《楚辞·九辩》:“独耿介而不随兮,愿慕先圣之遗教。”汉书·地理志下:“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 明 唐顺之 《莆田林氏先墓表》:“处患难、临民,益思砥礪名节,深以罔上残下、冒进坏道为耻,以先人遗教在,不忍玷也。” 鲁迅 《故事新编·采薇》:“小人们也尊先王遗教,非常敬老。”
(2).临终的教诲;遗命。 汉 刘向 说苑·敬慎:“ 常摐 有疾, 老子 往问焉,曰:‘先生疾甚矣,无遗教可以语诸弟子者乎?’” 清 姚莹 《朝议大夫从祖惜抱先生行状》:“ 礼恭亲王 薨,遗教必得 姚某 为家传。”
(3).前代的风教。 元 李谨思 《馀干州学记》:“於是世不为剏见,不为骇闻,而风俗成矣。岂惟 殷 之教,赖以不坠, 周 因於 殷 ,以植遗教。”
《漢語大詞典》:顾命(顧命)
(1).书·顾命:“ 成王 将崩,命 召公 、 毕公 率诸侯相 康王 ,作《顾命》。” 孔 传:“临终之命曰顾命。” 孔颖达 疏:“顾是将去之意,此言临终之命曰顾命,言临将死去迴顾而为语也。”后因以“顾命”谓临终遗命,多用以称帝王遗诏。后汉书·阴兴传:“帝风眩疾甚,后以 兴 领侍中,受顾命於 云臺 广室 。”南史·褚彦回传:“ 明帝 崩,遗詔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 袁粲 受顾命,辅幼主。”《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晋文公 有疾,召 赵衰 、 先軫 、 狐射姑 、 阳处父 诸臣,入受顾命,使辅世子 驩 为君,勿替伯业。”
(2).顾惜生命。 三国 魏 曹操 《领兖州牧表》:“臣以累叶受恩,膺荷洪施,不敢顾命。”宋史·王继涛传:“ 阶州 刺史 高彦暉 帅师讨贼,奋不顾命。”
《漢語大詞典》:遗诏(遺詔)
皇帝临终时所发的诏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而更诈为丞相 斯 受 始皇 遗詔 沙丘 ,立子 胡亥 为太子。” 唐 韩愈 《贺皇帝即位表》:“伏闻皇帝陛下,以闰正月三日,虔奉遗詔,昭升大位。”《说唐》第十四回:“当下 文帝 驾崩时,并无遗詔,太子与 杨素 计议,叫谁人作詔,然后发表。”
《漢語大詞典》:遗意(遺意)
(1).死者生前或临终时的意见、愿望。后汉书·刘恺传:“故 居巢侯 刘般 嗣子 愷 ,当袭 般 爵,而称父遗意,致国弟 宪 ,遁亡七年,所守弥篤。”三国志·魏志·东海定王霖传:“ 明帝 即位,以先帝遗意,爱宠 霖 异於诸国。”陈书·袁泌传:“其子述 泌 遗意,表请之,朝廷不许,赠金紫光禄大夫,謚曰 质 。”
(2).指前人的心愿、意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故一·起居注:“ 江陵相 定议,以修撰、编、检、史官充日讲者,日轮一员,记注起居,兼録圣諭詔册等。今日之制,即本 江陵 遗意也。”
(3).前人或古代事物留下的意味、旨趣。 宋 梅尧臣 《省符上人》诗:“独闻依旧坐焚香,尚把残编讨遗意。” 清 梁章钜 浪跡续谈·玉皇山:“《杭州府志》云: 龙山 者, 钱氏 郊天之所,释老之谈,或云 阿育王 ,或云 玉皇 ,皆祀天遗意也。” 郁达夫 《过去》:“所以这港市的建筑,还带着些当时的时代性,很有一点中古的遗意。”
《漢語大詞典》:先令
(1).在命令下达之前。韩非子·饰邪:“昔者 舜 使吏决鸿水,先令有功而 舜 杀之。”
(2).临终前嘱咐。汉书·杨王孙传:“﹝ 王孙 ﹞及病且终,先令其子,曰:‘吾欲臝葬,以返吾真。’” 颜师古 注:“先令,为遗令。”
(3). 英国 旧辅币名,一先令等于一镑的二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