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白露
(1).秋天的露水。《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南朝 梁 江淹 《清思》诗:“白露滋金瑟,清风荡玉琴。” 唐 韩愈 《秋怀》诗之二:“白露下百草,萧兰共雕悴。” 艾芜 《荣归》:“平野刚从叛乱里解脱出来,但危险和袭击,却还同秋风白露一道儿留着。”
(2).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九月八日前后。逸周书·时训:“白露之日鸿鴈来。”礼记·月令“﹝孟春之月﹞东风解冻” 唐 孔颖达 疏:“谓之白露者,阴气渐重,露浓色白。”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白露前雨:“如雨在白露前一日,得稻一分。” 峻青 《海啸》:“眼下白露快要到了,麦子再不下种,过了节气,出不来苗,明春就抓瞎了。”
(3).茶的一种。 宋 杨伯岩 《臆乘·茶名》:“茶之所产,六经载之详矣,独异美之名未备…… 豫章 曰白露,曰白茅。”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四·茗:“ 楚 之茶则有 荆州 之仙人掌、 湖南 之白露、 长沙 之铁色。”
(4).犹言陈述吐露。 唐 韩愈 《上留守郑相公启》:“不以真情状白露左右。”
《漢語大詞典》:气候(氣候)
(1).指一年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亦泛指时令。 宋 高承 事物纪原·正朔历数·气候:“礼记·月令注曰:‘昔 周公 作时训,定二十四气,分七十二候,则气候之起,始于 太昊 ,而定于 周公 也。’” 宋 陆游 《园中书触目》诗:“气候今年晚,浓霜始此回。” 清 宋荦 《〈明遗民诗〉序》:“然譬诸霜雁叫天,秋蛩吟野,亦气候所感使然。”
(2).指云气等变化。古代多据此来预测吉凶。三国志·蜀志·周群传:“ 羣 少受学於 舒 ,专心候业……常令奴更直於楼上视天灾,纔见一气,即白 羣 , 羣 自上楼观之,不避晨夜。故凡有气候,无不见之者,是以所言多中。”晋书·艺术传·戴洋:“ 侃 薨,征西将军 庾亮 代镇 武昌 ,復引 洋 问气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穆 ﹞郡户曹史,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中右中郎将。” 唐 刘禹锡 《边风行》:“将军占气候,出号夜飜营。”
(3).指天气。 南朝 宋 谢惠连 《石壁精舍还湖中》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暉。”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九夏苦炎烈,入伏气候恶,况兹大旱时,其酷甚炮烙。” 明 唐顺之 《游遵化汤泉》诗:“絶塞逢秋已觉凉,此中气候讶非常。” 清 吴瞻泰 《过虎村上芙蓉岭》诗:“山深异气候,四月流澌水。”
(4).比喻结果、成就、前途。 清 李渔 《比目鱼·寇发》:“故此就在万山之中,招兵买马,积草屯粮,训养二十餘年,方纔成了气候。”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二:“从戊戌算来,也有二十年了,我们学人家的声光化电,多少还有点样子,惟独学到典章政法,却完全不成个气候,这是什么缘故呢?”
(5).指书画或诗文的气韵、风格。 南朝 齐 谢赫 古画品录·第一品:“风范气候,极妙参神。” 南朝 梁 钟嵘 诗品卷下:“ 希逸 诗气候清雅,不逮於 王 袁 ,然兴属閒长,良无鄙促也。” 唐 元稹 《故万州刺史刘君墓志铭》:“文咏词调有古时人气候。”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小序:“气候急刻,不能闲退。”
(6).指人的神态风貌。三国志·吴志·朱然传:“ 然 长不盈七尺,气候分明,内行脩絜,其所文采,惟施军器,餘皆质素。”太平广记卷四九○引《东阳夜怪录》:“ 苗十 气候哑吒,凭恃羣亲,索人承事。” 清 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岁朝贺节,有棉袍纱套者,不维气候迥别,即土著人物,同一五官而神情迥异。”
《漢語大詞典》:谷雨(穀雨)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四月十九、二十或二十一日。谷雨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量比前增加,有利作物生长。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雨水、春分、穀雨。” 宋 欧阳修 洛阳牡丹记:“ 洛 花,以穀雨为开候。”
《漢語大詞典》:大雪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二月六日、七日或八日。汉书·律历志上:“星纪,初斗十二度,大雪。” 南朝 梁 崔灵恩 《三礼义宗》:“十一月,大雪为节者,形於小雪为大雪。时雪转甚,故以大雪名节。” 清 曹寅 《赴淮舟行杂诗》之十二:“客程过大雪,家信只空函。”
(2).指降雪量大的雪。左传·隐公九年:“平地尺为大雪。”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之三:“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漢語大詞典》:寒露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逸周书·时训:“寒露之日,鸿鴈来宾。”国语·周语中“夫辰角见而雨毕” 三国 吴 韦昭 注:“见者,朝见东方建戌之初,寒露节也。” 元 吴澄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赵树理 《实干家潘永福·干部新风》:“每年搭桥的时间是寒露以后--早了水大,迟了水凉。”
(2).严寒和露水;寒凉的露水。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帝以 苍 冒涉寒露,遣謁者赐貂裘,及太官食物珍果,使大鸿臚 竇固 持节郊迎。”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止足:“人生衣趣以覆寒露,食趣以塞飢乏耳。” 唐 白居易 《池上》诗:“嫋嫋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漢語大詞典》: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二月三、四或五日。逸周书·时训:“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於东郊。还反,赏公、卿、诸侯、大夫於朝。”史记·天官书:“立春日,四时之始也。” 司马贞 索隐:“谓立春日是去年四时之终卒,今年之始也。”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翦綵为鷰戴之,帖‘宜春’二字。”
《漢語大詞典》: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於仲春之月,阳在正东,阴在正西,谓之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宋 苏轼 《癸丑春分后雪》诗:“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杏不胜威。”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二节为一时,阳气上升共四万二千里,正天地之中、春分之节也。” 邢树本 《二十四节与农事·春分》:“春分时节, 河北 大地春色更浓,温度升高,雨量增加。”
《漢語大詞典》:冬至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逸周书·时训:“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吕氏春秋·有始:“冬至日行远道,周行四极,命曰玄明。”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 王鏊 震泽长语·象纬:“冬至之日,一阳自地而升。”
《漢語大詞典》:小雪
(1).二十四节气之一,相当于阳历11月22日或23日。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天地三·气候集解:“小雪,十月(夏历)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清 王士禛 《题〈徐骑省集〉后》:“寂寥小雪閒中过,斑驳新霜鬢上加。”
(2).少量之雪。后汉书·张宗传:“以 张将军 之众,当百万之师,犹以小雪投沸汤。”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一部十一:“脚露在外边,蒙了白白一层霜,象小雪似的。”
《漢語大詞典》:立秋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八月七、八或九日,农历七月初。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立秋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秋於西郊。还反,赏军帅、武人於朝。”后汉书·鲁恭传:“旧制至立秋乃行薄刑,自 永元 十五年以来,改用孟夏。”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立秋雨》:“若立秋之日得雨,则秋田畅茂,岁书大有。”
《漢語大詞典》: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10月23日或24日。这时 中国 黄河 流域一般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国语·周语中:“火见而清风戒寒。” 三国 吴 韦昭 注:“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 魏巍 《东方》第一部第十五章:“论节气,还不到霜降,这里已经下了好几场霜。”
《漢語大詞典》:秋分
(1).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阳历9月23日或24日。这天南北半球昼夜等长。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至于中秋之月,阳在正西,阴在正东,谓之秋分。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2).指秋天。旧唐书·于志宁传:“以罪较量,明非恶逆,若欲依律,合待秋分。”
(3).农业集体单位秋季分配。《新华半月刊》1957年第1期:“党支部指示协助作秋收和秋分工作后,团支部就讨论。”
《漢語大詞典》:惊蛰(驚蟄)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3月5,6或7日。此时气温上升,土地解冻,春雷始鸣,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活动,故名。逸周书·周月:“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 唐 韦应物 《田家》诗:“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宋 苏辙 《游景仁东园》诗:“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解放日报》1980.3.7:“农谚说:‘惊蛰麦直’,‘惊蛰,蛇虫百脚开食’,节气到了惊蛰,大地回暖,三麦拔节,毛桃爆芽,杂草返青,百虫苏醒开食,开始有雷声和蛙鸣。”
(2).指经过冬眠被春雷惊醒的虫豸。文选·左思〈魏都赋〉:“抑若春霆发响,而惊蛰飞竞;潜龙浮景,而幽泉高镜。” 李善 注引吕氏春秋:“闻春始雷,则蛰虫动矣。”
《漢語大詞典》:大寒
(1).二十四节气之一。阳历一月二十日或二十一日,一般是我国气候最冷的时候。逸周书·周月:“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小雪而物咸成,大寒而物毕藏。”
(2).酷寒,极冷。吕氏春秋·尽数:“大寒、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七者动精则生害矣。”新五代史·晋臣传·吴峦:“ 峦 善抚士卒,会天大寒,裂其帷幄以衣士卒,士卒皆爱之。”
《漢語大詞典》:小寒
(1).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一月五、六或七日。逸周书·时训:“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鴝。”汉书·律历志下:“玄枵,初婺女八度,小寒。” 吴伯箫 《“早”》:“小寒前后,桂花早已开过,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
(2).轻微的寒意。 元 萨都剌 《过嘉兴》诗:“ 吴 姬荡桨入城去,细雨小寒生緑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