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先生坠驴
 
坠驴
 
坠驴客
 
白驴遗迹
  
陈抟坠驴
 
陈抟驴背
  
驴失脚

相关人物
陈抟


《宋人轶事汇编》卷五〈陈抟种放魏野杨朴穆修郭忠恕江直木〉~77~
华山隐士陈抟,字图南,唐长兴进士,游四方,有大志,隐武当山,诗云:「他年南面去,记得此山名。」本朝张邓公士逊改南面为南岳,题其后云:「苏壁题诗志何大?可怜今老华图南。」抟尝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人,欲入汴州,在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堕骡曰:「天下于是定矣。」
《邵氏闻见录》卷七~69~
华山隐士陈抟,字图南,唐长兴中进士,游四方,有大志,隐武当山诗云:「他年南面去,记得此山名。」本朝张邓公改「南面」为「南岳」,题其后云:「藓壁题诗志何大,可怜今老华图南。」盖唐末时诗也。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汴州。中途闻艺祖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于是定矣。」
典故
子羽遗迹
 
澹台公正

相关人物
澹台灭明


《论语注疏·雍也》~53~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史记》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

例句

澹台千载后,公正有遗名。 封孟绅 赋得行不由径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 张籍 省试行不由径

典故
二江遗迹


《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407~
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卫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閒。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菑济之閒。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忴,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大江一名汶江,一名管桥水,一名清江,亦名水江,西南自温江县界流来。」又云:「郫江一名成都江,一名市桥江,亦名中日江,亦曰内江,西北自新繁县界流来。二江并在益州成都县界。任豫《益州记》云『二江者,郫江、流江也』。《风俗通》云『秦昭王使李冰为蜀守,开成都县两江,溉田万顷。神须取女二人以为妇,冰自以女与神为婚,径至祠劝神酒,酒杯澹澹,因厉声责之,因忽不见。良久,有两苍牛斗于江岸,有閒,辄还,流汗谓官属曰:「吾斗疲极,不当相助耶?南向腰中正白者,我绶也。」主簿刺杀北面者,江神遂死』。《华阳国志》云『蜀时濯锦流江中,则鲜明也』。」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漢語大詞典》:遗迹谈虚(遺迹談虚)
谓舍弃根据而空谈玄虚。 宋 程大昌 《〈演繁露〉序》:“然有 退之 ( 韩愈 )之学则可,无 退之 之学而遗迹谈虚,恐援据所及,金根金银或相贸易,并可赧矣。”
《国语辞典》:流风遗迹(流风遗迹)  拼音:liú fēng yí jī
前代流传下来的风尚旧迹。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也作「流风遗躅」。
《国语辞典》:城子崖遗迹(城子崖遗迹)  拼音:chéng zǐ yá yí jī
位于大陆地区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民国十七年发现,陆续出土不少陶器、石器、玉器,以黑陶最为著名。是中国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遗址。
《国语辞典》:费优姆遗迹(费优姆遗迹)  拼音:fèi yōu mǔ yí jī
从旧石器时代到普特列迈奥斯时代的文化遗迹,位在埃及开罗南方约九十公里的地方,多分布在与尼罗河连接的庇鲁克特。喀伦湖为中心的低地区。出土的肖像非常著名,这些肖像画是在木板上,以淡彩画、蜡画方法所绘制,作为陪葬用的假面具。被放置在木乃伊的面部及旁边。其中被认为最重要的遗迹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器物。渐新世的化石保存非洲动植物的进化情形。
《分类字锦》:墨池遗迹(墨池遗迹)
见金庭注
分类:
《漢語大詞典》:旧迹(舊蹟)
亦作“ 旧跡 ”。亦作“ 旧蹟 ”。
(1).陈迹;遗迹。后汉书·隗嚣传:“今 天水 完富,士马最强,北收 西河 、 上郡 ,东收 三辅 之地,案 秦 旧迹,表里 河 山。” 唐 杜甫 《越王楼歌》:“君王旧跡今人赏,转见千秋万古情。”《红楼梦》第三四回:“彩綫难收面上珠, 湘江 旧迹已模糊。”
(2).引申为前人的规矩。 明 刘若愚 酌中志·累臣自叙略节:“胸藏旧蹟,目无成法。”
(3).前人的或旧时的墨迹(指书画)。 宋 王谠 唐语林·识鉴:“ 阎立本 善画,至 荆州 视 张僧繇 旧跡。”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世之摹字者,多为笔势牵制,失其旧跡。须当横摹之,汎然不问其点画,惟旧跡是循,然后尽其妙也。”
(4).水流的故道。《后汉书·明帝纪》:“今既筑隄理渠,絶水立门, 河 汴 分流,復其旧迹。”魏书·裴延儁传:“ 范阳郡 有旧 督亢渠 ……皆废毁多时,莫能修復。时水旱不调,民多飢馁, 延儁 谓疏通旧跡,势必可成,乃表求营造。”
《國語辭典》:形迹(形跡)  拼音:xíng jī
1.表露于外的动作举止。晋。陶渊明〈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迹滞江山。」《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也作「形踪」。
2.仪容礼貌。如:「不拘形迹」。《聊斋志异。卷八。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
《國語辭典》:孑遗(孑遺)  拼音:jié yí
残留、独存。《诗经。大雅。云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清史稿。卷一二○。食货志一》:「四川经张献忠之乱,孑遗者百无一二,耕种皆三江、湖广流寓之人。」
《漢語大詞典》:遗躅(遺躅)
犹遗迹。 唐 何儒亮 《亚父碎玉斗》诗:“ 嬴女 昔解网, 楚王 有遗躅。” 宋 苏轼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似闻雪髯叟,西岭访遗躅。” 明 袁宏道 《莱阳张廷尉赞》:“ 汴水 之上,有公遗躅。”参见“ 遗迹 ”。
分類:遗迹
《國語辭典》:遗迹(遺跡)  拼音:yí jī
1.前人所遗留的陈迹。《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先民遗迹,来世之矩。」《红楼梦》第二回:「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
2.心相知而迹相忘。《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
3.比喻弃而不顾。《国语。楚语下》:「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
《國語辭典》:遗迹(遺蹟)  拼音:yí jī
前人所遗留下来的事迹。清。邵长蘅〈夜游孤山记〉:「林逋一布衣,垂六百馀年,遗迹顾今尚存,何邪?」
《漢語大詞典》:遗蜕(遺蜕)
(1).蜕皮。《花月痕》第五二回:“故人麟阁千秋重,遗蜕蝉吟一殻轻。”
(2).遗弃形骸。指尸解;仙逝。 明 汤显祖 《〈刘大司成文集〉序》:“上追 洪厓 驂鸞之跡,下睨 仙严 遗蜕之处。”
(3).僧、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故称其尸体为“遗蜕”。 明 宋濂 《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后三日,奉遗蜕焚於 石子冈 ,执紼从者至数千人。” 清 黄宗羲 《吴山益然大师塔铭》:“尝过 武林 石屋寺 ,毘卢阁中有僧遗蜕,师谓寺僧曰:‘此我前身也。’” 鲁迅 《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
(4).遗迹;遗留物。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湖尚在群山之中,盖是死火山口之遗蜕。”
(5).指化石。 严复 天演论·察变按语:“而矿事日闢,掘地开山,多得古禽兽遗蜕,其种已灭,为今所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夫石灰为动物之遗蜕,石墨为植物之槁株,设无生物存,何得有是?”
《漢語大詞典》:遗身(遺身)
(1).超然物外;避世隐居。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恬虚乐古,弃事遗身。” 晋 成公绥 《啸赋》:“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明 刘基 《招隐》诗之四:“我生不偶俗,遗身在蒿蓬。”
(2).犹舍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宋书·袁淑传》:“自非达义之至,识正之深者,孰能抗心卫主、遗身固节者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
(3).遗迹。 明 王士性 《广志绎·两都》:“ 桃源 三叉庙 有老 黄河 故道, 武宗 南幸,欲两岸牵挽龙舟,始塞泯之,今遗身犹隐隐存。”
(4).即遗体。如:将军的遗身弃于村外荒冢间,群众铲开积雪将其掩埋了。参见“ 遗体 ”。
《國語辭典》:遗体(遺體)  拼音:yí tǐ
1.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礼记。祭义》:「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2.死者的尸体。
《漢語大詞典》:道士坠驴(道士墜驢)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载: 五代 末隐士 陈抟 ,乘骡去 汴州 ,途中听到 赵匡胤 登极作皇帝的消息,大笑坠骡说:“天下从此定矣。”遂入 华山 为道士。后因以“道士坠驴”为乱世结束,天下趋于太平的典故。 清 丘逢甲 《四迭秋怀韵》之八:“道士坠驴天下定, 香孩 夹马 圣人生。”
《漢語大詞典》:骑驴倒堕(騎驢倒墮)
典出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华山 隐士 陈摶 ……常乘白骡,从恶少年数百,欲入 汴州 。中途闻 艺祖 登极,大笑坠骡曰:‘天下於是定矣。’遂入 华山 为道士。”后以“骑驴倒堕”形容太平之世。 清 钱谦益 《徐大于王闻诏枉诗见贺奉答》之二:“骑驴倒堕君休笑,圣世今真作幸人。”
分類:太平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