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孑遗(孑遺)
(1).遗留;残存。《诗·大雅·云汉》:“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遗。” 毛 传:“孑然遗失也。” 陈奂 传疏:“《方言》广雅皆云:孑,餘也。靡孑遗,即无餘遗。”后汉书·应劭传:“逆臣 董卓 ,荡覆王室,典宪焚燎,靡有孑遗,开辟以来,莫或兹酷。” 唐 白居易 《寓意诗》之一:“一朝为灰烬,柯叶无孑遗。”明史·黄凤翔传:“与其要福於冥漠之鬼神,孰若广施於孑遗之赤子。” 郭沫若 《星空·洪水时代》诗:“那时节,鱼在山腰游戏,树在水中飘摇,孑遗的人类全都逃避在山椒。”
(2).残存者;遗民。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三陷之后,城中几无孑遗。” 清 冯桂芬 《皖水迎师记》:“ 顾 贼嗣是拥众数十万,驰骋蹫躪於 浙 东西千里中,陷城无虚月,势益张, 江 浙 孑遗,无不趋 上海 洋涇之上。”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孑遗自然还是投降的,然而为奴隶的资格因此就最浅。”
(3).指遗迹。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那三两个堆积在一段高地上的庞大的顽石,说不定会是冰河时代的孑遗。”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彩陶上的那些刻划记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 中国 文字的起源,或者 中国 原始文字的孑遗。”
《漢語大詞典》:殷庶
指 殷商 的遗民。书·召诰:“厥既命 殷 庶,庶 殷 丕作。” 孔 传:“其已命 殷 众,众 殷 之民大作。”
分類:殷商遗民
《漢語大詞典》:孑黎
遗民;残存的百姓。 清 薛福成 《诰授资政大夫江苏巡抚张公五十寿序》:“追溯十稔以前, 江 南北无完土,孑黎喁喁,不得一夕甘寝,赖 淮 军百战而出诸水火之中。”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贼因诡道擣我 杭 郡,俾我精鋭南趋,乘间袭吾戎垒。师熸帅殉,列城崩溃,乘势脇略,尽收 吴 浙 膏腴地,孑黎孤城,喁喁北望。”
《漢語大詞典》:黎孑
遗民;残存的百姓。 王闿运 《丁文诚诔》:“越 齐 鲁 之获安,抚黎孑以其苏。”参见“ 孑黎 ”。
《漢語大詞典》:孑黎
遗民;残存的百姓。 清 薛福成 《诰授资政大夫江苏巡抚张公五十寿序》:“追溯十稔以前, 江 南北无完土,孑黎喁喁,不得一夕甘寝,赖 淮 军百战而出诸水火之中。” 清 薛福成 《中兴叙略上》:“贼因诡道擣我 杭 郡,俾我精鋭南趋,乘间袭吾戎垒。师熸帅殉,列城崩溃,乘势脇略,尽收 吴 浙 膏腴地,孑黎孤城,喁喁北望。”
《漢語大詞典》:余氓(餘甿)
犹遗民。甿,同“ 氓 ”。民众。 唐 杨炯 《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南州旧俗,淫其白兽之祠;西棘餘甿,背我黄龙之约。”
分類:遗民民众
《漢語大詞典》:余民(餘民)
遗民;亡国之民。书·康诰:“ 成王 既伐 管叔 、 蔡叔 ,以 殷 餘民封 康叔 。”史记·周本纪:“以 微子开 代 殷 后,国於 宋 。颇收 殷 餘民,以封 武王 少弟 封 为 卫 康叔 。”汉书·地理志下:“ 赵 、 中山 地薄人众,犹有 沙丘 紂 淫乱餘民。”
分類:遗民亡国
《漢語大詞典》:遗民(遺民)
(1).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杜预 注:“ 楚 復诈为 蛮子 作邑,立其宗主。”史记·周本纪:“ 成王 既迁 殷 遗民, 周公 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元 王逢 《钱塘春感》诗之六:“遗民暗忆名都会,尚绕湖脣唱大堤。” 清 唐孙华 《读顾亭林集二十四韵》:“胜国遗民在,贞心匪石坚。” 吴晗 《论中立》:“﹝ 秦国 ﹞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叛乱,在武力控制之下,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焚书坑儒。”
(2).指沦陷区的人民。 宋 陆游 《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
(3).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其二老(指 伯夷 、 叔齐 )乃答余曰:吾 殷 之遗民也。”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鼓楼刻漏:“ 陈石堂 名 普 ……以 宋 遗民不受 元 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是 明 的遗民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
(4).指劫后馀留的人民。左传·闵公二年:“ 卫 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
(5).后裔;后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 唐 ,曰:‘思深哉!其有 陶唐氏 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宋 梅尧臣 《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莫与 吴 俗尚, 吴 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清 钱谦益 《父诰》:“予观於土风, 巴 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6).指隐士。 唐 张登 《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明 李介 天香阁随笔卷二:“ 梁谿 陈卿茂 ,字 本符 ,予未识其人,曾於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八:“ 张遗 字 瑶星 , 金陵 遗民也。居 栖霞 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餘种。”
(7).泛指老百姓。 宋 叶适 《再申省状》:“伏乞俯加矜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復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 陈亮 《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漢語大詞典》:汐社
宋 遗民 谢翱 创立的文社名。 宋 方凤 《谢君翱行状》:“﹝ 谢翱 ﹞后避地 浙水 东,留 永嘉 、 括苍 四年,往来 鄞 越 復五年,大率不务为一世人所好,而独求故老与同志,以证其所得。会友之所名汐社,期晚而信,盖取诸潮汐。”
分類:遗民创立
《漢語大詞典》:顽民(頑民)
(1).本指 殷 代遗民中坚决不服从 周 朝统治的人。书·毕命:“毖 殷 顽民,迁于 洛邑 ,密邇王室,式化厥训。” 孔 传:“惟 殷 顽民,恐其叛乱,故徙於 洛邑 ,密近王室,用化其教。”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十:“‘ 武王 克 商 ,迁九鼎于 洛邑 ,义土犹或非之。’义士即《多士》所谓‘迁 殷 顽民’者也。由 周 而言,则为顽民;由 商 而论,则为义士矣。”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编第一章第二节:“ 殷 人被征服了以后事实上是作了奴隶,他们算是受尽了轻视和虐待的, 周 室的人称他们为‘蠢 殷 ’,称他们为‘顽民’,一直到 春秋 战国 的时候都还把他们的后人当蠢人看待。”后泛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人。 宋 欧阳修 《晋祠》诗:“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緑埋空垣。” 清 戴名世 《王学箕传》:“况 明 统三百年之久,岂可无一义士,四海之大,乃不许有一顽民哉!”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顽民杀尽了,遗老都寿终了,辫子早留定了, 洪 杨 又闹起来了。”
(2).愚妄不化的人。 唐 欧阳詹 《回鸾赋》:“于时厥有顽民,从愚至逆。”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健讼之误:“凡谓顽民好讼者,曰‘嚚讼’,曰‘终讼’,可也。”《老残游记》第七回:“小盗则随时随地无赖之徒,及失业的顽民,胡乱抢劫。”
《漢語大詞典》:柴桑翁
(1).指 晋 陶潜 。因其晚年隐居 柴桑 ,故称。 宋 朱熹 《正月五日欲用斜川故事结客载酒过伯休新居分韵得中字》:“愿书今日怀,远寄 柴桑翁 。”
(2).指 晋 刘遗民 。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近见士子多使 柴桑翁 为 陶渊明 ,不知 刘遗民 曾作 柴桑 令也。”参见“ 柴桑令 ”。
《漢語大詞典》:柴桑令
指 东晋 末隐寓 庐山 西林寺 的 刘遗民 。因其曾为 柴桑 令,故称。 唐 白居易 《宿西林寺》诗:“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 柴桑 令,一宿 西林 便却回。”
《漢語大詞典》:三隐(三隱)
(1). 南朝 宋 周续之 、 刘遗民 、 陶渊明 皆不应征命,号 浔阳 三隐。宋书·隐逸传·周续之:“﹝ 续之 ﹞入 庐山 ,事沙门释 慧远 。时 彭城 刘遗民 ,遁迹 庐山 , 陶渊明 亦不应徵命,谓之 潯阳 三隐。” 唐 宋之问 《游称心寺》诗:“释事怀三隐,清襟謁四禪。” 明 夏完淳 《避地》诗:“月下归三隐,春风动五噫。”
(2). 南朝 梁 刘訏 、 阮孝绪 、 刘歊 皆不仕,时都下谓之三隐。南史·刘訏传:“本州刺史 张稷 辟为主簿,主者檄召 訏 ,乃挂檄於树而逃。 陈留 阮孝绪 ,博学隐居,不交当世…… 訏 经一造, 孝緖 即顾以神交。 訏 族兄 歊 又履高操,三人日夕招携,故都下谓之三隐。”
《漢語大詞典》:周遗(周遺)
周 代的遗民。泛指 中国 人民。语出诗·大雅·云汉:“ 周 餘黎民,靡有孑遗。” 清 魏源 《寰海》诗:“几获雄狐来 庆郑 ,谁开柙兕祸 周 遗。”
《漢語大詞典》:殷民
(1). 殷 商 的百姓,亦指 殷 代遗民。书·微子:“今 殷 民乃攘窃神祇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吕氏春秋·古乐:“ 成王 立, 殷 民反,王命 周公 践伐之。”史记·鲁周公世家:“告 紂 之罪於天及 殷 民。”
(2).富户。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催徵》:“四乡之殷民,几於一网打尽。”
(3).使民富裕。 汉 扬雄 《法言·孝至》:“君人者,务在殷民阜财。”
《漢語大詞典》:沈井
亦作“沉井”。
(1).沉入井中。指 宋 遗民 郑思肖 将所著《心史》贮以铁函,置于井中。 思肖 ,号 所南 。 清 黄宗羲 《陈苇庵年伯诗序》:“ 所南 沉井之时,年四十三岁,至七十八岁而卒。沉井以后三十五年,岂其断手絶笔,乃竟无一篇传者?”参阅 清 顾炎武 《井中〈心史〉歌》
(2).深基础或地下结构物的一种型式。先在地面上筑好一段(或全部)井身,放置施工位置,挖去井内的土,使它逐渐下沉。以后逐段接长井身,直至沉到预定深度为止。也做地下的水泵房或水池。或用混凝土填实,作为大型桥梁、重型建筑物的基础。
《漢語大詞典》:献民(獻民)
(1).犹贤民。原指 周 灭 商 后, 商 遗民中之臣服于 周 者。书·洛诰:“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 殷 献民。” 孔 传:“﹝少子﹞行典常於 殷 贤人。” 孔颖达 疏:“ 周 受於 殷 ,故继之,於 殷 人有贤性,故称贤人。” 周秉钧 易解:“献民,贤民,与顽民相对,指服从 周 化者。”逸周书·作雒:“俘 殷 献民迁于 九毕 。” 孔晁 注:“献民,士大夫也。 九毕 , 成周 之地,近王化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在 周公 东征的过程中,大批 商 朝贵族成了俘虏, 周 人称他们为‘献民’。”
(2).泛指前朝遗民。 章炳麟 《〈南洋华侨志〉序》:“然自 赵氏 (指 宋 )之亡,逋臣献民,内偪胡寇,各往往彖走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