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形迹(形蹟)
亦作“ 形跡 ”。亦作“ 形蹟 ”。
(1).踪迹。 晋 陶潜 《答庞参军》诗:“情通万里外,形跡滞江山。” 唐 李幼卿 《游烂柯山》诗之四:“作礼未及终,忘循旧形跡。”
(2).指遗迹。《平山冷燕》第七回:“一路上,逢山看山,遇水览水,凡过古人形迹所在,无不凴弔留题。”
(3).痕迹,迹象。宋书·桂阳王休范传:“朝廷知其有异志,密相防御,虽未表形迹,而衅难已成。”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然形迹已露, 谅祚 必叛无疑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既有了这些形迹,事不难查,且自宽心!” 周而复 《白求恩大夫》三:“从他身上看不出一点主任的形迹来,简直是一个勤快诚实的招呼员。”
(4).嫌疑。北齐书·王松年传:“诸旧臣避形迹,无敢尽哀。”清史稿·世宗纪:“畿甸之内,旗民杂处,旗人暴横,颇苦小民。尔当整飭,不必避忌 旗 汉 形迹,畏惧王公勋戚,皆密奏以闻。”
(5).指见外、见疑。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白万州遇剑客:“客语黄鬚曰:‘ 白公 ,志士也,处士幸勿形跡。’”
(6).礼法;规矩。 唐 张鷟 游仙窟:“亲则不谢,谢则不亲。幸愿 张郎 ,莫为形跡。”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局诈:“我辈通家,原不以形迹相限。明日,请携琴去,当使隔帘为君奏之。” 胡适 《寄吴又陵先生书》:“年来所以不曾通一信寄一字者,正因为我们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迹。”
(7).拘礼;客套。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此风声妇人。员外如要,但言之,何用形迹。” 宋 司马光 《与范尧夫经略龙图第二书》:“荷 尧夫 知待,固非一日。望深赐教,督以所不及,闻其短拙,随时示諭,勿復形迹。”
(8).形式。 孽海花 《第十八回》:“我国现在事事要仿效西法,徒然用心那些机器事业的形迹,是不中用的。”
(9).指身世。《老残游记》第八回:“不知 申子平 能否察透这女子形蹟,且听下回分解。”
(10).犹显示。 宋 俞文豹 《吹剑录》:“以己长而形跡人短,以己清而形跡人污,皆取憎取祸之道。”
《漢語大詞典》:嫌微
犹嫌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玉英:“春秋理百物,辨品类,别嫌微,修本末者也。”《东周列国志》第十三回:“男女嫌微最要明,夫妻越境太胡行!”
分類:嫌疑
《漢語大詞典》:疑嫌
嫌疑;猜忌。后汉书·荀彧传:“ 贡 ( 郭贡 )与 邈 ( 张邈 )等分非素结,今来速者,计必未定……若先怀疑嫌,彼将怒而成谋,不如往也。” 宋 苏舜钦 《答韩持国书》:“不幸适在疑嫌之地,不能决然早自引去,致不测之祸。”《再生缘》第二五回:“这一认亲无顾忌,夫人就可住中堂;二来靖国将军等,也免疑嫌在帐房。”
分類:嫌疑猜忌
《漢語大詞典》:无嫌(無嫌)
(1).无可嫌疑处;没有疑忌。礼记·坊记:“子云:夫礼,坊民所淫,章民之列,使民无嫌,以为民纪者也。” 郑玄 注:“嫌,嫌疑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公﹞以﹝ 毕諶 ﹞为相”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此上下相疑之秋也,虽以无嫌待之,犹惧未信;如有所除,则谁不自危?” 唐 杜甫 《送张十二参军赴蜀州》诗:“皇华吾善处,於汝定无嫌。” 宋 曾巩 《过介甫归偶成》诗:“结交谓无嫌,忠告期有补。”
(2).犹无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鱼鲊:“作裹鮓法……有茱萸、橘皮则用,无亦无嫌也。”
《漢語大詞典》:无猜(無猜)
没有疑虑;不避嫌疑。左传·僖公九年:“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晋 陶潜 《与子俨等疏》:“ 鲍叔 、 管仲 ,分财无猜。” 唐 李白 《上崔相百忧章》:“ 冶长 非罪, 尼父 无猜。” 蒋光慈 《鸭绿江上》:“我俩本是少小无猜。”
《漢語大詞典》:疑似
(1).类似;近似。荀子·正名:“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是所以共其约名以相期也。” 唐 韩愈 《春雪映早梅》诗:“玲瓏开已徧,点缀坐来频。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夫人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 清 陈确 《复张考夫书》:“而弟所忧者,在疑似之乱真,为圣学千秋之计。”
(2).引申为嫌疑。新唐书·姚璹传:“ 璹 深探其狱,跡疑似皆捕逮,株党牵联数千人。”金史·循吏传·高昌福:“人有疑似被获,皆目为 宋 谍者,即杀之。”
(3).谓似是而非或是非不明。吕氏春秋·疑似:“疑似之迹,不可不察。”三国志·魏志·杜恕传:“众怨难积,疑似难分,故累载不为明主所察。” 宋 苏轼 《与正辅游香积寺》诗:“灵苗与毒草,疑似在毫髮。”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二年:“前世以疑似之言害陷忠良者,非惟臣下被祸,兼与国家为患。” 鲁迅 《三闲集·路》:“一个乡间忽然纷传皇帝使者要来私访了,官员们都很恐怖,在客栈里寻到一个疑似的人,便硬拉来奉承了一通。”
(4).指似是而非的事物。 严复 《原强》:“其有趋时者流,自许豪杰,则剽窃外洋之疑似,以荧惑主上之聪明。”
(5).迷惑不解。亦指疑惑的事。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杨兴哥 ﹞忽然得一梦,梦见 张贡生 到来……正在疑似间,听得又扣门响。” 清 黄景仁 《左二过饮赠诗》:“共此明光中,相与去疑似。敬矣千秋客,勖哉天下士。”
《漢語大詞典》:李下
李子树下。谓嫌疑之地。 南朝 陈 徐陵 《谢儿报坐事付治中启》:“拾金樵路,高士所羞;整冠李下,君子斯慎。” 宋 黄庭坚 《鹧鸪天·明日独酌自嘲呈史应之》词:“淫坊酒肆狂居士,李下何妨也整冠。”参见“ 李下瓜田 ”。
《漢語大詞典》:李下瓜田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后因以“李下瓜田”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莅任·申缴门簿》:“折柳樊园,良士瞿瞿;李下瓜田,君子所避。”
《漢語大詞典》:嫌疑
(1).疑惑难辨的事理。墨子·小取:“处利害,决嫌疑。”《楚辞·九章·惜往日》:“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朱熹 集注:“嫌疑,谓事有同异而可疑者也。”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
(2).谓被怀疑有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一》:“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新唐书·刘文静传:“公据嫌疑之地,势不图全。”红楼梦第二七回:“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
(3).怀疑;猜疑。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山民去恶从化,皆当抚慰,徙出外县,不得嫌疑,有所执拘。”南史·邓琬传:“ 子勛 次第既同,深致嫌疑。”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上虑其兄弟日后嫌疑。”
《漢語大詞典》:避嫌
亦作“ 避慊 ”。 避免嫌疑。汉书·赵充国传:“虽亡尺寸之功,媮得避慊之便,而亡后咎餘责。” 颜师古 注:“慊亦嫌字。”汉书·冯野王传:“上繇下第而用 谭 ( 张谭 ),越次避嫌不用 野王 ,以昭仪兄故也。” 唐 权德舆 《送别沅汎》诗:“废业固相受,避嫌诚自私。” 明 冯梦龙 《万事足·封荫团圆》:“且喜孩儿 凤仪 、 凤羽 俱已长成,学业有就,只我相公避嫌,不肯放他应试。” 巴金 《家》三十:“同时为了避嫌起见,姑母还劝他不要常常来看 琴 。”
《漢語大詞典》:疑经(疑經)
(1).有伪托嫌疑的佛教经典。隋书·经籍志四:“ 大业 时,又令沙门 智果 ,於 东都 内道场,撰诸经目,分别条贯,以佛所説经为三部:一曰大乘,二曰小乘,三曰杂经。其餘似后人假托为之者,别为一部,谓之疑经。”
(2).怀疑经旨的传统解说。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卷八:“自 庆历 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不难於疑经,况传注乎?”
《漢語大詞典》:嫌忌
(1).猜忌。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既积嫌忌,而 郄虑 復构成其罪。”晋书·桓彝传:“於时 王敦 擅权,嫌忌士望, 彝 以疾去职。”《再生缘》第三十九回:“如今彼此无嫌忌,儿女联姻是至亲。”
(2).谓嫌疑和禁忌。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四章:“他高兴得忘了男女的嫌忌,竟双手拉着 郑德富 和 道静 的手惊奇地问。”
《漢語大詞典》:远嫌(遠嫌)
远避嫌疑。晋书·陈寿传:“﹝ 张华 ﹞以 寿 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 唐 元稹 《莺莺传》:“ 张 兄保尔之命,不然,尔且虏矣。能復远嫌乎?”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五:“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分類:避嫌嫌疑
《漢語大詞典》:抱衅(抱釁)
亦作“ 抱舋 ”。 处于嫌疑危难之中;负罪。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 唐 元稹 《海侄等书》:“及今思之,上不能及乌鸟之报復,下未能减亲戚之飢寒,抱舋终身,偷活今日。”
《漢語大詞典》:小嫌
小仇隙;小嫌疑。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亮 ( 诸葛亮 )后为丞相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闕损矣。’”新唐书·尉迟敬德传:“﹝ 秦王 ﹞释之,引见卧内,曰‘丈夫以气相许,小嫌不足置胸中,我终不以谗害良士。’” 清 顾炎武 《与李中孚书》:“使必斤斤焉避其小嫌,全其小节,他日事变之来,不能尽如吾料。”
分類:仇隙嫌疑
《漢語大詞典》:别嫌
(1).辨别淆杂的事物。礼记·礼运:“礼者君之大柄也,所以别嫌明微,儐鬼神,考制度,别仁义。” 孙希旦 集解:“嫌者,事之淆杂,礼以别之,而嫌者辨矣。”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时有司新定后宫封赠法,皇后与妃皆赠三代。公言别嫌明微,妃不当与后同。”
(2).避嫌疑。 元施惠《幽闺记·旷野奇逢》:“你只晓得有惻隐之心,那晓得有别嫌之礼。我是个孤男,你是寡女,厮赶着教人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