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秉钧(秉鈞)  拼音:bǐng jūn
执掌政权。元。蒲道源〈闲居纪事〉诗二首之二:「寄声秉钧者,风俗何时淳?」也作「秉权」、「秉轴」。
《漢語大詞典》:秉钧衡(秉鈞衡)
谓执掌政权。 宋 乐史 《广卓异记·与同列子弟为丞相》:“如 頲 与其父友同秉钧衡者,自古未闻。”
分類:执掌政权
《漢語大詞典》:秉钧轴(秉鈞軸)
谓执掌政权。 宋 周密 齐东野语·景定彗星:“今日之秉钧轴者,前日之功固伟矣。” 宋 方勺 泊宅编卷一:“至 闻喜 裴氏 , 赵郡 李氏 ,一家皆十七人秉钧轴,何其盛也。”参见“ 秉轴 ”、“ 秉钧 ”。
分類:执掌政权
《漢語大詞典》:秉钧持轴(秉鈞持軸)
执政掌权。 明 唐顺之 《答曾石塘总制》:“使继此而进以秉钧持轴,则夫不动声色而坐销天下之隐忧。”参见“ 秉轴 ”、“ 秉钧 ”。
分類:执政掌权
《漢語大詞典》:秉钧当轴(秉鈞當軸)
犹言秉钧持轴。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八》:“皆边塞将材而不可秉钧当轴。” 清 魏源 《〈淮南盐法轻本私议〉自序》:“用备秉政当轴之君子采择焉。”
《國語辭典》:奸宄  拼音:jiān guǐ
1.犯法作乱。《明史。卷二七四。高弘图传》:「请禁奸宄小人借端妄言,脱罪侥倖。」也作「奸宄」。
2.犯法作乱的人。《文明小史》第四二回:「盘查奸宄,本是他警察局的义务。」也作「奸宄」。
《國語辭典》:奸宄(姦宄)  拼音:jiān guǐ
1.犯法作乱。《书经。舜典》:「蛮夷猾夏,寇贼奸宄。」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珠利耶国》:「气序温暑,风俗奸宄。」也作「奸宄」。
2.犯法作乱的人。《史记。卷一○六。吴王濞传》:「绝先帝功臣,进任奸宄,诖乱天下,欲危社稷。」也作「奸宄」。
《漢語大詞典》:有辞(有辭)
有怨言;有正言相告。书·吕刑:“皇帝清问下民,鰥寡有辞于 苗 。” 周秉钧 易解:“辞,谓怨痛之辞。”孔丛子·论书:“ 孔子 见 齐景公 , 梁丘据 自外而至。公曰:‘何迟?’对曰:‘ 陈氏 戮其小臣,臣有辞焉,是故迟。’”
《國語辭典》:和声(和聲)  拼音:hé shēng
1.歌曲中一人或众人应和的部分。
2.音乐上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声。
《漢語大詞典》:有禄
(1).谓生,生存。书·君奭:“ 武王 惟兹四人尚迪有禄。” 周秉钧 易解:“有禄,谓生也;古称死为无禄,故知生为有禄矣。”
(2).指有禄位的人。 汉 袁康 越绝书·请籴内传:“ 吴王 率其有禄与贤良遯而去。”
《漢語大詞典》:庶府
(1).指朝廷诸掌管府藏之吏。书·立政:“虎賁、缀衣、趣马、小尹、左右携僕、百司庶府。” 周秉钧 易解:“司,有司;府,主府藏之吏;百与庶,言其多也。”隋书·经籍志二:“百司庶府,各藏其事,太史之职,又总而掌之。”
(2).指政府各部门。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类以聚於朝廷,则百司庶府,无不得其人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 建炎 初,大驾驻蹕 南京 、 扬州 ,而 东京 置留守司,则百司庶府为二:其一曰‘在京某司’,其一曰‘行在某司’。”
《漢語大詞典》:王路
(1).犹王义。指先王的法度。书·洪范:“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恶,遵王之路。” 周秉钧 易解:“总言君臣共同遵守之準则,以韵文出之,即《韩子·有度篇》所谓先王之法。”史记·儒林列传序:“ 孔子 閔王路废而邪道兴,於是论次,修起礼乐。” 唐 李华 《御史中丞厅壁记》:“遵王路以整多方,由夫身而贞百度。”
(2).谓通往朝廷之路。后汉书·袁绍传:“宜先遣使献捷天子,务农逸人。若不得通,乃表 曹操 隔我王路,然后进屯 黎阳 。”
(3).犹大路。吕氏春秋·疑似:“ 周 宅 酆 镐 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 许维遹 集释引 俞樾 曰:“王路者,大路也。”
(4).指仕途。 宋 李觏 《感叹》诗之二:“得志万罪消,失志百丑生。谁云王路宽,枯槁不敢行。” 清 黄宗羲 《谢时符先生墓志铭》:“君方架学区中,斟酌当世,王路非遥。”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选人一登王路,坐而论道,惟以发抒党见为期,不以发抒民意为期。”
《國語辭典》:咸和  拼音:xián hé
1.融洽和谐。《书经。无逸》:「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少长有礼,上下咸和。」
2.晋朝成帝的年号(西元326~334)。
《漢語大詞典》:历服(歷服)
谓久远之业。指王位。书·大诰:“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歷服。” 周秉钧 易解:“歷,《小尔雅》:久也。服,事也。无疆大歷服,无疆大久之事业。”
《漢語大詞典》:康功
平整道路之事。书·天逸:“ 文王 卑服,即康功田功。” 周秉钧 易解引 章炳麟 曰:“康……《释宫》云:五达谓之康……康功者,谓平易道路之事。”
《漢語大詞典》:起信
(1).兴信。起而申说。《书·盘庚上》:“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 孙星衍 疏:“起者, 高诱 注吕氏春秋云:‘兴也。’……言羣臣讙言拒善,而兴信邪险肤传之语。” 周秉钧 易解:“起,兴起;信,古伸字……言汝拒善自用,起而伸説危害肤浅之言。”
(2).佛教语。谓产生相信正法之心。 唐 柳宗元 《永州龙兴寺修净土院记》:“呜呼!有能求无生之生者,知舟筏之存乎是,遂以《天台十疑论》书于墻宇,使观者起信焉。” 周作人 《知堂回想录·五年间的回顾》:“十二月初九日,至 延龄巷 ‘金陵刻经处’买得佛经两本,记得一本是《投身饲饿虎经》,还有一本是《经指示说》,初学最好看这个,乃是《起信论》的纂注。其实我根本是个‘少信’的人,无从起信,所以看了始终‘不入’。”
(3).泛指产生信仰或信任。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东野先生》:“所以你第一步的预备便是号召同志,使人起信,是不是?”
(4).佛书大乘起信论的省称。 唐 李邕 《大照禅师塔铭》:“遂听《法华经》《唯识》《起信》等论。”
(5).犹起汛,潮汛始发。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浙江胜迹:“一月之间,生明、生魄,潮亦再盛焉。生明之潮,则自前月二十六长水,谓之起信,歷晦、朔至月三日,谓之大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