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母家
(1).母亲的娘家。 唐 韩愈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公讳 儋 ,少依母家 陇西 李氏 ,举止异凡儿。其舅吏部侍郎 季卿 谓其必能再立 郑氏 。”诗·王风·扬之水 宋 朱熹 题解:“今 平王 不能行其威令於天下,无以保其母家,乃劳天子之民,远为诸侯戍守。”
(2).娘家。 鲁迅 《彷徨·祝福》:“ 卫老婆子 叫她 祥林嫂 ,说是自己母家的邻舍。” 潘漠华 《冷泉岩》:“她和那个伙计逃出以后,不久她的母家便知道他俩的行踪。”
《國語辭典》:来归(來歸)  拼音:lái guī
1.归来、回来。《诗经。小雅。六月》:「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汉。张衡〈南都赋〉:「总万乘兮徘徊,按平路兮来归。」
2.旧指离婚,女子被夫家遣归。《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
3.嫁来夫家。明。归有光〈先妣事略〉:「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二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
4.来归附、来投诚。《隋书。卷二五。刑法志。序》:「薰风潜畅,颂声遐举,越裳重译,万里来归。」唐。韩愈 圩者王承福传:「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
《漢語大詞典》:归宁(歸甯)
见“ 归寧 ”。
《國語辭典》:外氏  拼音:wài shì
母亲的父母家。《后汉书。卷二七。杜林传》:「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太平广记。卷四八六。无双传》:「初,仙客父亡,与母同归外氏。」
《國語辭典》:外族  拼音:wài zú
1.母亲或妻子的父母家的同族。唐。卢纶 送内弟韦宗仁归信州觐省诗:「常嗟外族弟兄稀,转觉心孤是送归。」《资治通鉴。卷一六三。梁纪十九。简文帝大宝元年》:「又禁人偶语,犯者刑及外族。」
2.异族。
《國語辭典》:大归(大歸)  拼音:dà guī
1.妇人遭丈夫离弃,永归娘家。《左传。文公十八年》:「夫人姜氏归于齐,大归也。」《聊斋志异。卷一一。乐仲》:「言女大归日、再醮日及生子年月,历历甚悉。」
2.最终的归向。晋。左思〈魏都赋〉:「天经地纬,理有大归。」晋。陆机〈吊魏武帝文〉:「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
3.指死亡。唐。顾况〈祭李员外文〉:「先生大归,赴哭无由。」
《國語辭典》:出嫁  拼音:chū jià
女子嫁人。《喻世明言。卷二八。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明年,英台出嫁马家,行至安乐村路口,忽然狂风四起,天昏地暗,舆人都不能行。」《红楼梦》第一九回:「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
《漢語大詞典》:母族
母家之亲族。 汉 班固 《白虎通·宗族》:“母族三者:母之父母,一族也;母之昆弟,二族也;母昆弟子,三族也。”一说,“母族三: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见 清 夏炘 学礼管释卷十一。
《國語辭典》:陪嫁  拼音:péi jià
女子出嫁时随带的妆奁或随从的婢女。《西游记》第一二回:「好一个有道的君王:即将御妹的妆奁、衣物、首饰,尽赏赐了刘全,就如陪嫁一般。」也作「陪门」、「陪送」、「赔嫁」、「赔赠」、「赔送」。
《國語辭典》:餪女  拼音:nuǎn nǚ
宋代婚俗。女儿出嫁三天,娘家馈送食物问候。也作「暖女」。
《國語辭典》:种畜(種畜)  拼音:zhǒng chù
用来配种、繁殖后代的公畜或母畜。种畜的品质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畜牧生产,因此要严格筛选。
《漢語大詞典》:断还归宗(斷還歸宗)
出嫁或被卖的女子由官府判决回归母家。《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如今认定我是你失去的妹子,我认定你是哥哥,两口同声当官去告理,一定断还归宗。”亦省作“ 断还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吾随身带有广缉文书,当官一告,断还不难,只是要你一口坚认到底,却差池不得的。”
《漢語大詞典》:催生礼(催生禮)
旧俗,母家在女儿将分娩时,送礼到婿家,叫“催生礼”。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育子:“ 杭 城人家育子,如孕妇入月期将届,外舅姑家以银盆或綵盆,盛粟秆一束,上以锦或纸盖之……併以綵画鸭蛋一百二十枚、膳食、羊、生枣、栗果,及孩儿绣绷綵衣,送至婿家,名催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