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刍牧(芻牧)
(1).割草放牧。左传·昭公六年:“禁芻牧採樵,不入田。”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帝令 史建瑭 以轻骑尝寇,获芻牧者二百人,问其兵数,精兵七万。” 梁启超 《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乘舆播荡,神京陆沉,天坛为芻牧之场,曹署充屯营之帐, 中国 数千年来,外侮之辱未有甚于此时者也。”
(2).放牧的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卜式 试于芻牧, 弘羊 擢于贾竖, 衞青 奋於奴僕, 日磾 出於降虏,斯亦曩时版筑饭牛之朋矣。” 唐 陆龟蒙 《村夜二篇》诗之二:“祗効芻牧言,敢防轻薄駡。”
(3).家畜。指马牛羊之类。旧唐书·罗弘信传:“ 存信 御军无法,侵 魏 之芻牧, 弘信 不平之。” 章炳麟 《“社会通诠”商兑》:“盖宗法社会之视外人,理同寇盗,凡皆侵其芻牧,夺其田畴而已。”
《漢語大詞典》:豢牢
(1).兽圈。 汉 刘向 说苑·修文:“是以古者必有豢牢。”
(2).泛指家畜。 宋 苏轼 《次韵张安道读杜诗》:“地偏蕃怪产,源失乱狂涛;粉黛迷真色,鱼虾易豢牢。”
分類:家畜
《漢語大詞典》:畜兽(畜獸)
指家畜。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农有不收藏积聚者,马牛畜兽有放佚者,取之不詰。”
分類:家畜
《漢語大詞典》:农畜(農畜)
农业和畜牧业。史记·货殖列传:“若至力农畜,工虞商贾,为权利以成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指与农业有密切关系的家畜。通常指猪、牛、羊、马等。
《漢語大詞典》:豕畜
比喻待人如畜禽兽,养而不敬重。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 孟軻 所谓爱而不敬,豕畜之也。”按,豕畜,孟子·尽心上作“兽畜”。
指猪一类的家畜。 清 王韬 《代上广州冯太守书》:“其居人为奇货,辗转贩售,视同豕畜。”
《漢語大詞典》:家兽(家獸)
(1).即家畜。法苑珠林卷二七:“ 晋 沙门释 法相 , 河东 人也,常独山居,精苦为业,鸟兽集其左右,驯若家兽。”
(2).狗的异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兽畜·犬:“《事物紺珠》:‘狗,一名义畜,一名家兽。’”
分類:家畜
《漢語大詞典》:寄生
(1).依附他人而生活;亦指自己不劳动靠剥削别人而生活。管子·八观:“有地君国,而不务耕耘,寄生之君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于是我表姊的寄生中之寄生生涯,精神苦痛不可言喻。” 巴金 《〈憩园〉法译本序》:“不劳而获的金钱成了家庭灾祸的原因和子孙堕落的机会。富裕的寄生生活使得一个年轻人淹死在河里,使得一个阔少爷病死在监牢中,使得儿子赶走父亲,妻子不认丈夫。”
(2).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外。亦指依附于他物而生长的生物。诗·小雅·頍弁“蔦与女萝,施于松柏” 毛 传:“蔦,寄生也。”汉书·东方朔传:“﹝ 郭舍人 ﹞乃覆树上寄生,令 朔 射之。” 颜师古 注:“寄生者,芝菌之类,淋潦之日,著树而生,形有周圜象窶数者,今 关中 俗亦呼为寄生。非为蔦之寄生寓木宛童有(林)﹝枝﹞叶者也。” 晋 曹摅 《赠石崇》诗:“浮萍依水,寄生附林。”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松顶生兰:“有兰寄生,长松杈椏间,可径丈,葳蕤四垂。”
(3).寄居生存。 汉 东方朔 《七谏·初放》:“便娟之脩竹兮,寄生乎江潭。” 晋 陶潜 《读〈山海经〉》诗之七:“粲粲三珠树,寄生 赤水 阴。”
(4).犹托生。旧时迷信。指人或家畜家禽死后转生世间。云笈七籤卷一○二:“ 丘曾 前生万劫,已奉灵寳,功德未备,致寄生转轮,至于今日。”
(5).古代战马身上的一种装备,其形如扇如帚,树于马尻具装之上,以障蔽骑乘者的背部。南齐书·东昏侯纪:“帝於殿内骑马从 凤庄门 入 徽明门 ,马被银莲叶具装鎧,杂羽孔翠寄生,逐马左右衞从,昼眠夜起如平常。”南史·齐纪上·高帝:“时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帝军容寡闕,乃编椶皮为马具装,折竹为寄生,夜举火进军。”
(6).引申为戎装。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五:“虫为寄生,军装亦名寄生。”
《漢語大詞典》:刍豢(芻豢)
牛羊犬豕之类的家畜。泛指肉类食品。孟子·告子上:“故义理之悦我心,犹芻豢之悦我口。” 朱熹 集注:“草食曰芻,牛羊是也;穀食曰豢,犬豕是也。”史记·货殖列传序:“至若所述 虞 夏 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芻豢之味。” 宋 苏轼 《答毕仲举》:“而既饱之餘,芻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 清 赵翼 《杨桐山具精馔招饮》诗:“但从芻豢选肥美,昔人烹飪有絶技。”
《漢語大詞典》:野兽(野獸)
家畜以外的兽类。逸周书·王会“兹白牛” 晋 孔晁 注:“兹白牛,野兽也。”晋书·凉后主李歆传:“谚曰:‘野兽入家,主人将去。’”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后言曰,尔时吾自觉如野兽,力与风雨电光猛虎战也。” 严阵 《天柱山颂》诗:“不信请看看我们茅屋里的兽皮,什么样的野兽见了它不胆寒?”
《漢語大詞典》:家畜
人类为了经济或其他目的而驯养的兽类,如猪、牛、羊、马、骆驼、家兔、猫、狗等。前人亦以称鸡、鸭、鹅等家禽。 清 张惠言 《书左仲甫事》:“君曰:‘天降吾民丰年,乐与父老食之,且彼家畜胡以来?’则又顿首曰:‘往耶(爷)未来,吾民之猪、鸡、鸭、鹅,率用供吏,餘者盗又取之。今视吾圈栅,数吾所育,终岁不一失,是耶为吾民畜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随着畜牧业的发展,饲养家畜已经成为重要的谋生手段,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日益占据显著的地位。”
《漢語大詞典》:圈牢
关养家畜的地方。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於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新唐书·文艺传中·苏源明:“不孝不忠,为苟荣冒禄,圈牢之物不若也。”
《漢語大詞典》:走失
(1).丧失;丢去。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酱法:“汤少则添,慎勿易汤,易汤则走失豆味,全酱不美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你自作自受,你干坏了事,走失了丹,是应得的。”《孽海花》第六回:“这贼既然藏在你床背后,你回去看看,走失什么没有?”
(2).逃走;逃失。《水浒传》第三九回:“如不要活的,恐防路途走失,就於本处斩首号令。”《西游记》第六六回:“ 弥勒 道:‘一则是我不谨,走失人口;二则是你师徒们魔障未完,故此百灵下界,应该受难。我今来与你收他去也。’”
(3).指人或家畜迷途不返而不知其下落。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从此又添了牲口,恐怕走失,饮食无暇。”
《漢語大詞典》:牦牛(犛牛,氂牛)
反刍家畜。亦有野生者。毛多黑褐色或黑白花斑,尾毛蓬生似帚,下腹、肩、股、胁等部密生长毛。耐寒,腿短,在崇山峻岭间善驮运。毛可制披衣、帐篷和绳索,绒可制毡。原产 亚洲 中部山地。是我国 青藏高原 地区主要的力畜。古人取其尾毛以为旌旄,后又以为帽缨。 明 郭登 《甘州即事》诗:“牦牛互市番氓出, 宛 马临关 汉 使回。”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牦牛:“牦牛出 甘肃 临洮 ,及西南徼外,野牛也。人多畜养之。状如水牛,体长多力,能载重,迅行如飞,性至粗梗。髀膝尾背胡下皆有黑毛,长尺许。其尾最长,大如斗。亦自爱护,草木钩之则止而不动。古人取为旌旄,今人以为缨帽……山海经云:‘ 潘侯之山 有旄牛,状如牛而四足节生毛。’即此也。” 郭小川 《春歌》之一:“ 西藏 的牦牛, 内蒙 的骆驼,早像春风一般巡视过高原和沙漠。”
犛牛:野牛。形状毛尾全同牦牛,但比牦牛大。一说即牦牛。山海经·中山经:“东北百里,曰 荆山 ……其中多犛牛。” 郭璞 注:“旄牛属也,黑色,出西南徼外也。”新唐书·吐蕃传上:“其宴大宾客,必驱犛牛使客自射,乃敢馈。”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二·犛牛:“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状及毛尾俱同牦牛。牦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参见“ 牦牛 ”。
氂牛:即牦牛。体矮身健,毛长,色多黑、深褐或黑白花斑。耐寒,耐粗饲。尾毛蓬生,可作旌旄。汉书·郊祀志上:“ 泰一 所用,如 雍 一畤物,而加醴枣脯之属,杀一氂牛以为俎豆牢具。” 颜师古 注:“西南夷长尾髦之牛也。” 唐 杜甫 《锦树行》:“青草萋萋尽枯死,天马跛足随氂牛。”
《漢語大詞典》:阑圈(闌圈)
养家畜的圈。《唐律疏议·户婚·妄认盗卖公私田》:“《贼盗律》云:‘阑圈之属,须絶离常处;器物之属,须移徙其地。’”
分類:养家家畜
《漢語大詞典》:耕畜
耕种畜牧。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復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
用于耕作的家畜。如牛、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