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地壳(地殼)  拼音:dì ké
地球内部层状结构的最表层部分。其主要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主要成分包括氧、矽、铝、镁、铁等。在陆地部分地壳厚约三十五公里,以花岗岩为主;在海洋部分地壳厚约五公里,以玄武岩为主。
《国语辞典》:地壳变动(地壳变动)  拼音:dì ké biàn dòng
地表的地壳因地球内营力造成的变动。其变动包括洋盆、大陆、高原、山脉的形成。如造陆运动、造山运动及变质、摺皱和岩浆活动等。
《漢語大詞典》:地壳运动
又称“构造运动”。由于地球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和地壳内部物质移位的运动。有激烈的如地震,也有缓慢的、人一般不能觉察的如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其对地壳的形变影响极大,是造成海陆变迁最主要的原因。
《國語辭典》:出山  拼音:chū shān
1.比喻出来做官。唐。杜甫〈佳人〉诗:「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老残游记》第四回:「承两位过爱,兄弟总算有造化的了,只是目下尚无出山之志,将来如要出山,再为奉恳。」
2.修行人离开山中的住处,到平地来。唐。崔峒〈送真上人还兰若〉诗:「出山逢乱世,乞食觉人稀。」《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临出山时,仙长传授我的偈语,第二句道:『听简而问』。」
《國語辭典》:岩石  拼音:yán shí
矿物的集合体,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种。构成地球上岩石圈的主要物质。
《國語辭典》:岩石(巖石)  拼音:yán shí
1.高大的石块。《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閒。」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其上则隐于帘肆之閒,卧于岩石之下。」
2.比喻重臣。宋。曾巩 与北京韩侍中启一:「自避远于烦机,久淹回于外服,宜从岩石之望,趣正衮衣之归。」宋。苏舜钦〈闻京尹范希文等谪官〉诗:「大议摇岩石,危言犯采旒。」
3.构成地壳的矿物。分为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三大类。
《國語辭典》:地震  拼音:dì zhèn
由地球内部的变动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如:「地震时,要尽速逃往空地,或躲到墙角、桌下。」《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丙辰,京师地震。」
《國語辭典》:火山  拼音:huǒ shān
地壳内部的岩浆喷出的熔岩、岩块及其他物质堆积在地面而形成的锥形山。分为活火山、休火山、死火山三种。
《國語辭典》:火山汤海(火山湯海)  拼音:huǒ shān tāng hǎi
比喻极艰难、危险的地方或情况。《晋书。卷八六。张轨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分類:艰难危险
《國語辭典》:地表  拼音:dì biǎo
1.地球的表面。包括平原、盆地、高山、湖泊、海洋等高低起伏的地形。如:「卫星拍摄出地表起伏的壮丽景色。」
2.地面。南朝宋。谢庄〈月赋〉:「若夫气霁地表,云敛天末。」
《國語辭典》:岩层(岩層)  拼音:yán céng
地壳中作层状分布的岩石体。
《國語辭典》:地质(地質)  拼音:dì zhí
探究地球表面及内部的质地为何种状况,包括地壳中岩石的种类、成分、分布和结构。
《國語辭典》:岩浆(岩漿)  拼音:yán jiāng
地球内部尚在熔融状态的流体物质。主要成分为矽酸盐,也含一些氧化物、硫化物、水及气体等,冷却后形成火成岩。
《漢語大詞典》:坤枢
地轴。借指地壳。例如:坤枢未变。——[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分類:地轴地壳
《國語辭典》:采矿(採礦)  拼音:cǎi kuàng
以人力或机械方式把地壳中的矿物开采出来。
《國語辭典》:爆发(爆發)  拼音:bào fā
1.因火和热而炸裂。如:「炸弹爆发」。
2.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
3.事情或情绪突然而猛烈发生或发作。如:「爆发中日战事」、「他满肚委屈正无处发泄,被你一顶嘴,所有的不快便爆发出来。」
《國語辭典》:地层(地層)  拼音:dì céng
地层由一层层具有层理的岩石所构成,这种具有层次岩层系统称为「地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