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地动(地動)
地震。尸子卷下:“海水三岁一周流,波相薄,故地动。”吕氏春秋·音初:“ 文王 即位八年而地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漯水:“昔邑人 班丘仲 居水侧,卖药於 寧 百餘年,人以为寿,后地动宅坏, 仲 与里中数十家皆死。”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那一堵墙,就像地动一般,滑喇的凭空倒了下来。”
分類:地震地动
《漢語大詞典》:地转(地轉)
(1).谓时势变迁。 明 方孝孺 《江山万里图》诗:“ 武昌 地转多遗迹,隔岸鸟鸣瞻 赤壁 。”
(2).指地动,地震。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地震诏》:“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
《漢語大詞典》:地震
(1).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急剧变化和地面的震动。古又称地动。我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纪年 帝乙 三年。春秋 文公 九年, 襄公 十六年, 昭公 十九年、二十三年, 哀公 三年以及其他古代文献都有许多关于地震的记载。国语·周语上:“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於是有地震。”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元帝 大兴 元年四月, 西平 地震。” 毛志成 《啊,黄河长江的子孙》诗:“伟大的中华儿女呵,第一个测出了神秘的地震。”
(2).比喻社会变动或引起震动的事件。《人民日报》1965.4.18:“新老殖民主义的脚下,到处发生地震。”
《漢語大詞典》:地变(地變)
地体变动。多指地震、山崩。古人以之为天示凶兆。 汉 申培 诗说·小正传:“ 幽王 之时,天变见于上,地变动于下。”魏书·崔浩传:“比年以来,天灾地变,都在 秦 凉 。”
《漢語大詞典》:地声(地聲)
地震前大地发出的声响。 王晋军 《第十四个春天》:“去年七月二十八日凌晨,地声隆隆,地光四起,大地震发生了。”
《漢語大詞典》:海啸(海嘯)
亦称“ 海吼 ”。亦称“ 海唑 ”。 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海水往往冲上陆地,造成灾害。 明 杨慎 《古今谚·吴谚楚谚蜀谚滇谚》:“山抬风雨来,海啸风雨多。” 清 施鸿保 《闽杂记》卷三:“近海诸处常闻海吼,亦曰海唑,俗有‘南唑风,北唑雨’之谚,亦曰海啸。其声或大或小,小则如击花鼓,点点如撒豆声,乍近乍远,若断若续,逾一二时即止;大则汹涌澎湃,虽十万军声未足拟也;久则或逾半月,日夜罔间,暂则三、四日或四、五日方止。” 严复 《救亡决论》:“海啸忽来,淹死兵丁数百。”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一章二:“ 日本 帝国主义的狂暴侵略,像海啸一样,几个月期间席卷了半个 中国 。”
《漢語大詞典》:地光
地震前发出的一种特殊的光。如:地震前上有地光,下有地声。
《漢語大詞典》:震方
(1).东方。梁书·武帝纪下:“前代因袭,有乖礼制,可於震方,简求沃野。” 唐 刘禹锡 《元日乐天见过因举酒为贺》诗:“震方天籟动,寅位帝车回。”儿女英雄传第二三回:“此处安葬,按那龙脉,正自震方而来,定主宗祧延绵。”
(2).地震方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禨祥·圣主徵应:“内灵臺奏 泰山 震方,此青宫不安之象。”
《漢語大詞典》:震中
地震震源正上方的地面叫“震中”。地震时,震中所受的灾害最重。
《漢語大詞典》:夜妖
令白昼昏晦的自然灾异。如大风,地震等。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夜妖者,云风并起而杳冥,故与常风同象也。”晋书·五行志下:“ 元帝 景元 三年十月,京都大震,昼晦,此夜妖也。”隋书·五行志下:“ 梁 承圣 二年十月丁卯,大风,昼晦,天地昏暗。近夜妖也。”
《漢語大詞典》:震波
也叫地震波。由于地震而产生的向四外传播的震动。震波主要由横波、纵波组成。人工爆炸产生的震波可以帮助探矿。
《漢語大詞典》:海震
海底或海岸地区发生地震引起的海水震动,一般只持续几秒钟。
《漢語大詞典》:震区(震區)
(1).指东方。 南朝 梁 任昉 《泛长溪》诗:“ 长溪 永东舍,震区穷水域。”
(2).发生地震的地区。
《漢語大詞典》:防震
(1).对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采取预防措施。《人民日报》1976.7.29:“中共 河北 省委领导同志已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赶到灾区指挥防震救灾工作。”
(2).泛指采取一定的措施或安装某种装置,使物体免受震动。如:这块手表不防震。
《漢語大詞典》:颠播(顛播)
(1).犹颠簸。上下左右地震荡摇动。 清 吴炽昌 《客窗闲话初集·义丐》:“一日,有策马而驰者,颠播囊裂,落宝银於道。”《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谁知走到了第三天,忽然遇了大风,那船便颠播不定,船上的人,多半晕倒了。” 曹葆华 《夜歌》诗:“我不禁茫然昂首高歌,任凭船儿在浪中颠播。”
(2).犹奔波。 曼华 《同盟会时代民报始末记》:“报字曰民,所以者何?原 孙总理 数十年舟车栖皇,颠播海外,其孳孳不倦所提倡革命者,厥为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