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岩 → 嵓碞岩”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火山  拼音:huǒ shān
地壳内部的岩浆喷出的熔岩、岩块及其他物质堆积在地面而形成的锥形山。分为活火山、休火山、死火山三种。
《國語辭典》:火山汤海(火山湯海)  拼音:huǒ shān tāng hǎi
比喻极艰难、危险的地方或情况。《晋书。卷八六。张轨传》:「虽有火山汤海,无所辞难,岂寒暑之足避哉!」
分類:艰难危险
《漢語大詞典》:浮石
(1).山名。在 东海 。《楚辞·王逸〈九思·伤时〉》:“观 浮石 兮崔嵬,陟 丹山 兮炎野。”原注:“ 东海 有 浮石之山 。”
(2).山名。在今 江西省 南康县 西,形如覆钟,水环其外。 宋 苏轼 《留题显圣寺》诗:“ 浮石 已乾霜后水, 焦坑 閒试雨前茶。”
(3).岩浆凝成的海绵状的岩石。很轻,能浮于水面,故名。 晋 葛洪 抱朴子·仙药:“亦可以浮石水蜂窠化,包彤蛇黄合之,可引长三四尺,丸服之。”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闽 有浮石,亦类羊肚,而败絮其中,置之水中则浮。”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浮石:“浮石,乃江海间细沙、水沫凝聚,日久结成者。状如水沫乃鐘乳石,有细孔如蛀窠,白色,体虚而轻,今皮作家用磨皮垢甚妙。海中者味咸,入药更良。”
(4).石磬。 唐 张仲素 《玉磬赋》:“练嚮而鸣球可谐,还和而浮石非匹。”参见“ 浮磬 ”。
《漢語大詞典》:浮磬
水边一种能制磬的石头。《书·禹贡》:“ 泗 滨浮磬。” 孔颖达 疏:“石在水旁,水中见石,似若水中浮然,此石可以为磬,故谓之浮磬也。”后汉书·马融传:“怪石浮磬,燿焜于其陂。” 清 赵翼 《放言》诗:“石沉有浮磬,木浮有沉水。”
分類:水边石头
《国语辞典》:岩脉(岩脉)  拼音:yán mài
岩浆侵入周围岩层而形成的板状火成岩体。一般是岩石先形成裂隙,岩浆沿著这些裂隙充填,再经冷却而形成岩脉。
《漢語大詞典》:围岩
某地区常见的岩石(指矿体周围的岩石,有时也指岩浆侵入体周围的岩石)
为断层脉所穿过的岩石;断层脉或矿床侧的岩石
《國語辭典》:爆发(爆發)  拼音:bào fā
1.因火和热而炸裂。如:「炸弹爆发」。
2.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如:「火山爆发」。
3.事情或情绪突然而猛烈发生或发作。如:「爆发中日战事」、「他满肚委屈正无处发泄,被你一顶嘴,所有的不快便爆发出来。」
《國語辭典》:熔岩  拼音:róng yán
指火山喷发会流出的岩浆(熔化岩石),或这些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岩浆流出时温度约为七百至一千二百度,黏滞度很高到几乎不能流动。
《國語辭典》:金刚石(金剛石)  拼音:jīn gāng shí
一种矿石。由纯炭质而成,为八面或十二面体的结晶。硬度最高,其佳者无色透明,折光力极强,可制饰物及切割玻璃、岩石等材料。也称为「金刚钻」、「钻石」。
《漢語大詞典》:喷浆
喷出地面的岩浆
指用浆状涂料喷刷房屋
《国语辞典》:深熔作用  拼音:shēn róng zuò yòng
已结晶的岩石矿物受剩馀的岩浆影响,发生局部的侵蚀或形态的改变,称为深熔或重熔作用。如石英斑岩石中的石英晶体常熔蚀成各种不规则的形状。
《国语辞典》:火山作用  拼音:huǒ shān zuò yòng
地球核心的岩浆及其伴随的气体等物质,侵入地壳、喷出地表及喷入大气的现象或过程,统称为「火山作用」。
《国语辞典》:博文反应系列(博文反应系列)  拼音:bó wén fǎn yìng xì liè
火成岩的形成,从岩浆开始,经过一定的程序而结晶化,此程序由博文(N.L.Bowen)所发现,故称为「博文反应系列」。
《国语辞典》:原生矿物(原生矿物)  拼音:yuán shēng kuàng wù
狭义指由岩浆结晶而成、未受风化而改变的矿物;广义指与岩石同时形成的矿物。
《国语辞典》:洋底扩张(洋底扩张)  拼音:yáng dǐ kuò zhāng
来自地函的玄武岩岩浆,经过碰撞、挤压后涌出,而使海洋地壳向两旁扩张。此种扩张是板块运动与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
《国语辞典》:岩床  拼音:yán chuáng
岩浆由地底上升时,沿著岩层的层面平行贯入,冷却后形成的平板状火成岩体。岩床的厚度数公尺至数百公尺,分布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
《国语辞典》:岩基  拼音:yán jī
岩浆上升时不整合方式贯入再经冷却形成的火成岩体,以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岩基的体积向下方不断扩大,好像不见其底部。岩基的面积一般在一百到数千平方公里;面积小于一百平方公里时称为「岩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