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传令(傳令)  拼音:chuán lìng
传达命令。如:「传令下去,全面备战。」
《国语辞典》:传令兵(传令兵)  拼音:chuán lìng bīng
军队中负责传达上级指令的士兵。
《國語辭典》:传言(傳言)  拼音:chuán yán
1.发言。《仪礼。士相见礼》:「凡言非对也,妥而后传言。」
2.传话。《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又一日,同窗伴夥传言来道:『先生已到馆。』」
3.辗转流传的话。如:「该集团的负责人决定出面澄清这项传言。」
《漢語大詞典》:走令
传令。 隋 侯白 《启颜录·短人行》:“ 高密公主 乃曰:‘我 段 家儿郎,亦有人物。’走令唤取 段恪 来,令对 玄同 。”
分類:传令
《國語辭典》:牙签(牙籤)  拼音:yá qiān
1.藏书者于书函上所缀的牙制签牌。上标书名,以备检取。如古人有用红牙签、绿牙签、碧牙签、白牙签来分别经、史、子、集四库书。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出:「堂名二酉,万卷牙签求售。」
2.一种剔牙的用具。两端尖锐,大多以竹、木制成,亦有用塑胶制成的。
《國語辭典》:传宣(傳宣)  拼音:chuán xuān
1.传达宣布。《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令妇人习为大言声,使闻数百步,以传宣教令。」
2.传达、宣布号令的官员。《精忠岳传》第五七回:「宋营军士拾得箭书,忙与传宣说知。」
《國語辭典》:三声(三聲)  拼音:sān shēng
1.连续发声三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宋。华岳 田家诗:「鸡鸣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
2.大陆地区指店员的迎客声、接待声和送客声。
《國語辭典》:传箭(傳箭)  拼音:chuán jiàn
1.起兵攻伐。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以传送令箭,作为号令士卒起兵的信物。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二十韵〉:「青海无传箭,天山早挂弓。」《新五代史。卷四六。杂传。霍彦威传》:「夷狄之法,走兵令众,以传箭为号令,然非下得施于上也。」
2.报告时间。古代以铜壶滴漏计时,壶中立著一枝刻有度数的箭,因此只要看箭露出水平面的度数是多少,即可知道时刻。《西游记》第二回:「山中又没打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
《國語辭典》:相命  拼音:xiàng mìng
算命,占卜命运。如:「寺庙门口常有许多相命的摊子。」
《國語辭典》:偏袒  拼音:piān tǎn
1.裸露肩臂。《史记。卷一一二。平津侯传》:「陈涉无千乘之尊,尺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墨、曾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聊斋志异。卷一。画壁》:「一老僧说法座上,偏袒绕视者甚众。」
2.私心庇护一方。如:「我用心公正,绝不偏袒谁。」
《漢語大詞典》:城鼓
(1).战时城上传令的鼓声。墨子·备梯:“令賁士主将,皆听城鼓之音而出,又听城鼓之音而入。”
(2).报更的鼓声。 清 黄景仁 《对月咏怀》:“唾壶击缺月落去,静听城鼓挝过三。”
《漢語大詞典》:通鼓
传令击鼓。周礼谓一人先击鼓,众人跟着击鼓。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 贾公彦 疏:“通鼓者,两司马振鐸,军将已下即击鼓,故云通鼓也。” 孙诒让 正义:“以鼓者非一人,故振鐸,令其一人先鼓,众人徧应之。通者,传达周徧之谓。”
《國語辭典》:司铎(司鐸)  拼音:sī duó
1.古代宣扬教化、颁布政令时击铎警众,故称主持教化的人为「司铎」。《文选。张衡。东京赋》:「次和树表,司铎授钲。」也称为「秉铎」。
2.对天主教东正教神职人员的尊称。
3.鲁国宫殿的名称。《左传。哀公三年》:「夏五月辛卯,司铎火。」
4.复姓。周时有司铎射,为鲁国大夫。
《漢語大詞典》:传签(傳簽)
谓传令,发令。签,旧时官府的签票。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一章:“传签而集众,公举以任事,本无贵贱,凡百平等。”
《國語辭典》:传发(傳發)  拼音:chuán fā
1.传令起程。《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閒道蓖山而望赵军。」
2.传递、传送。《后汉书。卷四三。朱晖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皆用姓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