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巡捕  拼音:xún bǔ
1.巡查搜捕。元。李致远《还牢末。楔子》:「谁想拳头上没眼,把他打死了,被巡捕官军将我拿住。」
2.职官名:(1)清代维持京师治安的官。(2)清代将军、总督、巡抚的僚属。分文武两类,文巡捕掌传宣,武巡捕掌护卫。
3.清末租界中外国人雇用的警察。
《漢語大詞典》:负绁(負紲)
谓拘系。 章炳麟 《东夷诗》:“少壮更百忧,负紲来此畿。”按,此指作者1906年在 上海 出狱,被逐出租界,来到 日本 东京 。
《漢語大詞典》:夷场(夷場)
旧时指 上海 的租界。亦以称旧 上海 。犹言洋场,含贬义。《文明小史》第十六回:“你们四个人,都是初到 上海 夷场上的,风景也不可不领略一二。”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有了 上海 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也叫‘夷场’,后来有怕犯讳的,便往往写作‘彝场’。”
分類:上海租界
《漢語大詞典》:西牢
旧时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 中国 租界上设立的监狱。 鲁迅 《三闲集·“革命军马前卒”和“落伍者”》:“﹝ 邹容 ﹞后来从 日本 回国,在 上海 被捕,死在西牢里了。”
《漢語大詞典》:西捕
指旧时租界上的外国巡捕。 茅盾 《子夜》九:“一辆摩托脚踏车,坐着两个西捕,发疯似的在路上驰过。”
《漢語大詞典》:探伙(探夥)
旧时租界的包探。《冷眼观》第十回:“他要不是仗着探伙两字的护身符,他一颗脑袋还够杀的么?”
分類:租界包探
《漢語大詞典》:探夥
旧时租界的包探。《冷眼观》第十回:“他要不是仗着探伙两字的护身符,他一颗脑袋还够杀的么?”
分類:租界包探
《漢語大詞典》:探捕
旧时租界巡捕房中任侦缉的巡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回:“四五名探捕,一拥上楼,入到房间,见人便捉。”
《漢語大詞典》:探目
旧时租界中包探的头目。《“五四”爱国运动资料·上海罢市实录》:“探目 黄金荣 及各包探等,向各商店婉劝开市,各店主无受劝告者。”
《漢語大詞典》:洋泾浜(洋涇浜)
旧时 上海 租界地名。该地 华 人洋人杂处,语言混杂,一些人以不纯正的英语跟 英 美 人交谈(语法依据汉语,词语来自英语),这种英语被讥称为“洋涇浜”英语。亦泛指不规范使用的外语。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七:“上上下下都能讲几句‘洋泾浜’的 俄国 话-- 哈尔滨 人叫做毛子话。” 叶君健 《曙光》十四:“此人作为过去 上海 公共租界巡捕房的一个巡捕头,虽然能讲几句洋泾浜英语,但不认识英文字。”
《國語辭典》:巡捕房  拼音:xún bǔ fáng
旧时指外国人在中国租界地设立的警署。《文明小史》第十六回:「这是巡捕房,管犯人的所在,好好的人是不好去的。」简称为「捕房」。
《漢語大詞典》:彝场(彝場)
夷场。指租界。 王萃元 《星周纪事》:“惟 小东门 外即是彝场,并无官兵阻截。” 鲁迅 《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有了 上海 的租界,--那时叫作‘洋场’,也叫‘夷场’,后来有怕犯讳的,便往往写作‘彝场’--有些才子们便跑到 上海 来,因为才子是旷达的,那里都去。”
分類:租界
《漢語大詞典》:香港车(香港車)
旧时 上海 人用以称租界巡捕房抓人的车子。 叶紫 《杨七公公过年》五:“突然地,厂方请来了一大批的探警,将罢工委员会包围起来。按着名单:主席,委员,队长……一个也不少地都捉到了一辆黑色的香港车里面,驶向热闹的市场中去了。”
《漢語大詞典》:新衙门(新衙門)
即会审公堂。 清 末设在 上海 租界里的司法审判机关,以区别于 中国 原有的审理官署,故称。按照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凡是 中 外互控的案件,都由会审公堂的 中 、 英 、 美 、 法 四国会审官审理,其实 中国 会审官形同虚设,不受重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我并非要十分难为他,不过看见新衙门判得太轻描淡写了,有意和他作难。”
《国语辞典》:红头黑炭(红头黑炭)  拼音:hóng tóu hēi tàn
吴语。称英租界中的印度巡捕。也称为「红头」、「红头阿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