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批答  拼音:pī dá
君王对臣子或长官对部属的奏疏呈文,加以批示或答覆。《新唐书。卷四六。百官志一》:「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陆坚、张九龄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
《漢語大詞典》:御批
皇帝的批示。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 代宗 称叹良久。御批曰:‘ 沙吒利 宜赐绢二千匹, 柳氏 却归 韩翊 。’” 明 张居正 《请宥言官以彰圣德疏》:“伏奉御批:‘ 石星 这廝,恶言訕上,好生无理,著锦衣卫,拏在午门前,著实打六十棍,为民当差,不许欺纵。’臣一闻此旨,不胜惊骇。”
分類:批示帝王
《漢語大詞典》:批敕
代皇帝批示处理奏章和对草拟的制敕签署意见。 唐 罗隐 《送李右丞分司》诗:“在省曾批敕,中臺肯於黄敕后批之。吏曰:‘宜别连白纸。’ 藩 曰:‘别以白纸,是文状,岂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为有宰相器。” 宋 苏轼 《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平生批敕手,浓墨写黄纸。”
《國語辭典》:批判  拼音:pī pàn
1.在公文上批示或判决。《三国演义》第五七回:「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2.是非的判断。哲学上有二义:一为对一种学说基本假设正确与否的判断。二为对我们认识能力所能达到界限的判断。
《漢語大詞典》:还命(還命)
(1).犹还旨。指天子对臣下意见的批示。 南朝 梁 任昉 《百辟劝进今上笺》:“近以朝命藴策,冒奏丹诚,奉被还命,未蒙虚受。”
(2).犹还魂。云笈七籤卷十八:“故曰能知三神字,可以还命延年。”
(3).回报,覆命。十国春秋卷四二:“ 高祖 ( 后唐高祖 )召军还命,復 继岌 ( 李继岌 )姓名。”
《國語辭典》:手批  拼音:shǒu pī
亲手批示的公文、书写的命令。《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断家私》:「忽见县差奉著手批拘唤,时刻不容停留,善继推阻不得,只得相随到县。」
《國語辭典》:批发(批發)  拼音:pī fā
1.商品成批买卖。如:「批发价」、「批发商」。
2.批示发派。《初刻拍案惊奇》卷八:「又到苏州府进了状词,批发本县捕衙缉访。」
《漢語大詞典》:省发(省發)
(1).领会。 宋 朱熹 《答何叔京书》:“ 熹 近日因事,方有少省发处。”
(2).启示。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 南北朝 人,惟 张正见 诗最多,而最无足省发,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清 道霈 《重刊〈坛经〉缘起》:“一日,读《坛经》,深有省发,培增踊跃。”
(3).批示,核发。 明 范濂 《云间据目钞》卷四:“合於先期一日,各排年将办过银两数目开报区总,如限二十两,纳至十五两者,区总即省发在图催办。”
《漢語大詞典》:朱批
1.见“ 硃批諭旨 ”。
2.旧时官府的朱笔批示。《醒世姻缘传》第四七回:“牌上硃批:‘如违限一日,县差与原差各重责二十板革役。’”
3.评校书籍时用朱笔作的批语、校记。 胡适 《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 脂砚斋 残本有夹缝硃批云:‘ 贾蔷 、 贾菌 之祖,不言可知矣。’”
《漢語大詞典》:朱批谕旨(硃批諭旨)
清 制,内外奏章或特降之旨,由皇帝用朱笔批示,以示出于亲笔。《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硃批諭旨三百六十卷。亦省作“ 硃批 ”、“ 硃諭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十一·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所载臣工奏摺,凡二百二十三人。多者以一人分数册,少者以数人合一册。所奉硃批,一一恭録。”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十九》:“ 乾隆 初,有言东南之土肌理横,故宜水;西北之土肌理直,故不宜水。硃批曰:‘所奏情形是。’於是积数年之疑豁然矣。” 崇彝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琦公 ( 琦善 )递亲供时,随呈黄摺匣一扣,内皆 宣宗 亲笔硃諭。” 燕谷老人 《续孽海花》第四六回:“不多一会儿,就硃諭下来,叫老爷回籍。” 欧阳予倩 《忠王李秀成》第三幕:“一来有许多话写不明白,二来上一个奏折,要起草稿,要誊正,送进宫来,等候朱批;主上有什么要问的地方,再下诏书, 秀成 再上奏折,这样一来,就要半个月。”
《國語辭典》:批阅(批閱)  拼音:pī yuè
阅读并加以批示。如:「他已将公文批阅完。」
《國語辭典》:批语(批語)  拼音:pī yǔ
1.批示公文的言词。《福惠全书。卷一一。刑名部。挂号》:「每期准过呈状,付经管挂号,将殊语、原告被證姓名,批语、承行差役姓名,填写后列前件,以便登填如何归结。」
2.对于文章的评语。《儒林外史》第三一回:「所以我有一个小儿,而今且不教他学医,从先生读著书,做了文章,就拿来给杜少爷看。少爷往常赏个批语,晚生也拿了家去读熟了,学些文理。」
《国语辞典》:拟请(拟请)  拼音:nǐ qǐng
拟出意见,请求上级批示的公文用语。如:「拟请同意」、「拟请鉴核」。
《漢語大詞典》:凤尾诺(鳳尾諾)
古代帝王批示笺奏,表示认可,则署“诺”字,字尾形如凤尾,因以得名。南史·齐江夏王锋传:“﹝ 江夏王 锋 ﹞五岁, 高帝 使学凤尾诺,一学即工。” 唐 陆龟蒙 《说凤尾诺》:“或问予曰:‘凤尾诺为何等物?图耶?书耶?’对曰:‘予之所闻,自 晋 讫於 梁 陈 以来,藩邸之书……其事行,则曰“诺”,犹 汉 天子肯臣下之奏曰“可”也。凤尾则所诺牋之文也。’” 金 元好问 《常山妷生四十月能搦管作字喜为赋诗》:“教官连被凤尾诺,瑞物多生金粟冈。”
《國語辭典》:批回  拼音:pī huí
上级答覆下级的批示公文。《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把段疋一一交纳过了,取了批回。」也作「批回」。
《國語辭典》:批回(批迴)  拼音:pī huí
上级回覆下级的批示公文。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哥哥不劳分付,只要到府时,早些打发我批回。」《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将画眉给还沈昱,又给了批回,放还原籍。」也作「批回」。
《漢語大詞典》:符教
书面的教令;批示。梁书·始兴忠武王憺传:“民辞讼者,皆立前待符教,决於俄顷。曹无留事,下无滞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