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三隧
(1).犹言三道。指为将者必须具备的三项条件。《淮南子·兵略》:“所谓三隧者,上知天道,下习地形,中察人情。”
(2).远郊之地。隧,遂。史记·鲁周公世家:“ 鲁 人三郊三隧。” 裴骃 集解引 王肃 曰:“邑外曰郊,郊外曰隧。不言四者,东郊留守,故言三也。”
(3).三条通道。灵枢经·邪客:“五穀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漢語大詞典》:三策
(1).三道计谋。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2). 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 宋 范成大 《乙未元日书怀》诗:“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谈笑封侯。”
(3).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试三策, 唐王 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漢語大詞典》:三道
(1).指人子事亲的三种孝道,即生养、死葬和祭祀。礼记·祭统:“是故孝子之事亲也,有三道焉: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2).三路。北史·齐武成帝纪:“ 周 将 杨忠 ……等二十餘万人,自 恒州 分为三道,杀掠吏人。”
(3).指国体、人事、直言。汉书·晁错传:“选贤良明於国家之大体,通於人事之终始及能直諫者,各有人数,将以匡朕之不逮,二三大夫之行,当此三道。”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三道:国体、人事、直言也。”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懋陈三道之要,以光四科之首。”
(4).三道试题。新唐书·选举志上:“答时务策三道。”
(5).指古代军事理论上的正道,奇道,伏道。 宋 苏洵 《权书·攻守》:“攻者有三道焉,守者有三道焉。三道:一曰正,二曰奇,三曰伏。”
《國語辭典》:恶道(惡道)  拼音:è dào
1.凶恶的道士。如:「凶僧恶道」。
2.不正当的行径。汉。刘向《说苑。卷一。君道》:「恶恶道不能甚,则其好善道亦不能甚。」
3.佛教上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道。
《漢語大詞典》:底厉(底厲)
(1).砥砺。指磨石。底,通“ 砥 ”。汉书·枚乘传:“磨礱底厉,不见其损,有时而尽;种树畜养,不见其益,有时而大。”
(2).引申为磨炼,磨砺。汉书·邹阳传:“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 颜师古 注:“底厉,言其自修廉隅,若磨厉於石也。” 宋 苏辙 《君术》第三道:“其进也无所据依,而其退也无所底厉。”
《漢語大詞典》:令丙
第三道诏令;法令的第三篇。《后汉书·章帝纪》:“律云:‘掠者唯得榜、笞、立。’又令丙:‘箠长短有数。’” 李贤 注:“‘令丙’为篇之次也。《前书音义》曰:‘令有先后,有令甲、令乙、令丙。’”晋书·刑法志:“《令丙》有诈自復免,事类众多,故分为《诈律》。”
《漢語大詞典》:冥界
(1).佛教语。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总称。 苏曼殊 《遁迹记》:“摄化顽愚,尽超冥界。”
(2).指阴间。 王以仁 《流浪》:“我冷清清的靠在铁门的外面,心疑我自己已经被鬼魂钩捉到冥界中去了。”
《国语辞典》:打銮驾(打銮驾)  拼音:dǎ luán jià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内容叙述包拯奉旨赐札三道,往陈州放粮,查办国舅马龙剋扣之弊;公孙策代绘铡刀三式,打造启行。马氏恐兄被罪,借皇后銮驾半副,阻挡包拯,拟诬其冲犯御路。包拯连避数次,后识破其假,怒打銮驾,并装疯见帝。
《漢語大詞典》:存心积虑(存心積慮)
谓长期、一贯的思想、想法。 宋 苏辙 《进策五道·臣事下》第三道:“社稷之臣可使死宗庙,郡县之臣可使死封疆,文吏可使死其职,武吏可使死其兵,天下之人,其存心积虑,皆以为当然,是以寇至而不惧,难生而无变。”
《漢語大詞典》:排叉儿
一种长方形的薄面片食品(多为两层),中间有三道口子,面片的一端从口子里掏出,用油炸熟。也作“排岔儿”或“排杈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