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诸使(諸使)
指 唐 以后受朝廷特派负责处理某种政务的官员。 唐 元结 《舂陵行》序:“到官未五十日,承诸使徵求,符牒二百餘封。”新唐书·百官志三:“凡诸使下三院御史内供奉,其班居正臺监察御史之上。” 宋 高承 事物纪原·东西使班·诸使:“《宋朝会要》曰: 唐 制百职皆九寺三监分典, 开元 中,始置诸使,朝廷有詔,则云诸司、诸使以该之。”
《國語辭典》:上朝  拼音:shàng cháo
1.旧日官吏入宫觐见皇帝,奏事议政。《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经国有体,必询诸朝,所以尚书置令、仆、丞、郎,旦旦上朝,以议时事。」
2.君主到朝廷上处理政事。
《漢語大詞典》:治官
(1).治理政务之官员。指天子之臣僚。周礼·天官·序官:“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郑玄 注:“自大宰至旅下士转相副贰,皆王臣也。”书·周官:“﹝ 周王 ﹞归于 宗周 ,董正治官。”
(2).治理百官。管子·君臣上:“治官化民,其要在上。” 汉 刘向 说苑·君道:“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
(3).尽职。左传·成公十五年:“ 华元 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 晋 。”
《漢語大詞典》:制治
犹言统治。治理政务。书·周官:“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孔颖达 疏:“治,谓政教。”史记·酷吏列传序:“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 宋 苏轼 《谢应中制科启》:“恭惟制治之要,惟有取人之难。”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季氏篇一:“以其安分无求而不动於恶者在是,其以制治保邦而免於倾危者亦即在是。”
《漢語大詞典》:要剧(要劇)
(1).重要而繁剧。 唐 白居易 《策林·大官乏人》:“如此则良能之材必足用矣,要剧之职不乏人矣。”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元年:“其场院要剧之官,必尽一时之选。”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侍从官:“如御史中丞、諫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俱要剧,尚不在此数。”
(2).指要职。新唐书·李绛传:“洎 林甫 、 国忠 得君,专引倾邪之人,分总要剧。” 宋 欧阳修 《与刁景纯学士书》:“丈丈位望并隆,然平生亦尝坎軻,数年以来,方履亨涂、任要剧。”
(3).指政务烦剧的重要部门或地区。 宋 陆游 《给事中制》:“惟精敏不懈可以统治要剧,惟刚方不苟可以辨白是非。” 宋 曾巩 《贺台州曾直阁启》:“早践清华,屡当要剧;民依愷悌之政,吏畏道德之威。”
《漢語大詞典》:两社(兩社)
春秋 鲁 之 周社 和 亳社 的合称,两社之间是朝廷处理政务的地方。左传·闵公二年:“ 成季 之将生也, 桓公 使 卜楚丘 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 友 ,在公之右;间於两社,为公室辅。’” 杜预 注:“两社, 周 社、 亳 社。两社之间,朝廷执政所在。” 汉 刘向 说苑·至公:“ 季孙 行父 之戒其子也,曰:‘吾欲室之侠於两社之间也。使吾后世有不能事上者,使其替之益速。’” 宋 王安石 《除韩琦制》:“间朝廷之两社,揉方域之万邦。”
分類:朝廷政务
《漢語大詞典》:剧曹(劇曹)
(1). 汉 尚书属吏。后汉书·百官志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本注曰:曹有三,主书。后增剧曹三人,合二十一人。”
(2).泛指政务繁剧的郎官曹吏。 唐 孙逖 《送赵大夫护边》诗:“欲传清庙略,先取剧曹郎。” 宋 陆游 《贺礼部曾侍郎启》:“刑名钱穀,独号剧曹。”
《漢語大詞典》:应务(應務)
(1).处理政务。 唐 颜真卿 《河南府参军郭君神道碑铭》序:“ 嘉 有应务之器,故长字 良宰 ,盖取待封宰割之义也。” 宋 苏轼 《乞擢用程遵彦状》:“而端静之士,虽有过人之行、应务之才,又皆藏器待时,耻於自献,朝廷莫得而知之。” 清 刘大櫆 《芋园张君传》:“应务之暇,即披览书史。”
(2).应酬事务。 明 唐顺之 《答周七泉通判书》:“僕自来家居,多是谢却一切应务,或闭门读书,或宴坐山水间。”
《國語辭典》:专政(專政)  拼音:zhuān zhèng
1.独揽政权。《汉书。卷八一。张禹传》:「吏民多上书言灾异之应,讥切王氏专政所致。」
2.国家元首有无限权力,可独断独行的政治型态。
《漢語大詞典》:拨烦(撥煩)
谓处理繁忙的政务。汉书·龚胜传:“上知 胜 非拨烦吏,乃復还 胜 光禄大夫诸吏给事中。”北堂书钞卷七五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谢夷吾 ﹞迁 鉅鹿 太守,临发陛见,赐车、马、剑、革带。勑曰:‘ 鉅鹿 剧郡旧难治,以君有拨烦之才,故特授任。’”
分類:繁忙政务
《國語辭典》:修理  拼音:xiū lǐ
1.整治。《后汉书。卷六九。窦何列传。何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以镇京师。」《红楼梦》第八九回:「又要开销国帑修理城工,工部司官又有一番照料,所以部里特来报知老爷的。」
2.惩处、教训。如:「他把下属狠狠修理了一顿,然后就怒气冲冲地离开了。」
《漢語大詞典》:国均(國均)
(1).国家政务的权柄。均,同“ 钧 ”,制陶器模子下面的圆盘,引申为权柄。《诗·小雅·节南山》:“ 尹氏 大师,维 周 之氐,秉国之均,四方是维,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毛 传:“均,平。” 陈奂 传疏:“均,汉书·律历志作‘钧’。均、钧同。”北史·隋纪下·炀帝:“强臣豪族,咸执国均,朋党比周,以之成俗。” 唐 任希古 《和左仆射燕公春日端居述怀》:“礼闈通政本,文昌总国均。”
(2).国家重臣。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已矣余何叹,輟春哀国均。”
《漢語大詞典》:六乡(六鄉)
(1). 周 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周礼·地官·小司徒:“乃颁比灋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周礼·地官·乡老》“乡老” 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国语·周语中“请隧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
(2). 王莽 时仿 周 制,于 长安 西都置六乡。汉书·王莽传中:“分 长安 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 莽 下书曰:‘ 常安 西都曰六乡,众县曰六尉。’”
《漢語大詞典》:国成(國成)
犹国均。国家政务的权柄。《诗·小雅·节南山》:“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 毛 传:“成,平也。” 郑玄 笺:“观此君臣,谁能持国之平乎,言无有也。” 孔颖达 疏:“谁秉国成,言君臣不能持国平也。” 陈奂 传疏:“秉国成,犹云秉国均也。” 宋 曾巩 《蒲宗孟制妻陈氏封河东郡夫人》:“惟时哲辅进秉国成。” 清 黄宗羲 《董公墓志铭》:“ 孙 熊 二公皆书生,不知兵,迎 方 王 二师,拱手而授之国成,凡原设营兵卫军,俱隶 方 王 。”明史·刘宗周传:“呜呼,八年之间,谁秉国成,而至於是!”
《漢語大詞典》:剧县(劇縣)
政务繁重的县分。 汉 时有剧县、平县之称。汉书·游侠传·陈遵:“乃举 遵 能治 三辅 剧县,补 郁夷 令。”后汉书·安帝纪:“自今长吏被考竟未报,自非父母丧无故輒去职者,剧县十岁平县五岁以上,乃得次用。” 唐 无可 《书事寄万年厉员外》诗:“帝城皆剧县,令尹美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