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内政
(1).国家内部的政治事务。国语·齐语:“ 管子 对曰:‘作内政而寄军令焉。’” 韦昭 注:“内政,国政也。”后汉书·陈蕃传:“今寇贼在外,四支之疾;内政不理,心腹之患。” 胡耀邦 《在首都各界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台湾 问题,纯属我国的内政。这个问题要由海峡两岸的领导人和人民来解决。”
(2).宫内的行政事务。周礼·天官·女史:“女史掌王后之礼职,掌内治之贰,以詔后治内政。”南史·宋始兴王濬传:“母 潘淑妃 有盛宠。时六宫无主, 潘 专总内政。”
(3).家政;家内的事务。 明 宋濂 《玉龙千户所管民司长官楼君墓志铭》:“娶同邑 金氏 , 宋 知 雷州 士龙 之曾孙女也,内政脩举,无愧於妇道。” 清 蒋士铨 《桂林霜·闺诫》:“我公公勤劳王事,夙夜在公;婆婆内政严明,不遑安逸。” 王闿运 《李恭人行状》:“从镇二省,委任内政。”
(4).借指妻子。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治家:“ 河 北人事多由内政,綺罗金翠不可废闕,羸马顇奴仅充而已,唱和之礼或‘尔汝’之。”
《漢語大詞典》:壸政(壼政)
宫内事务;家政。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壼政穆宣,房乐韶理。” 吕延济 注:“壼政穆宣,谓宫中之政明也。仪礼有房中乐,后夫人讽诵以事君子。穆,和;宣,明也。”明史·列女传三·余氏:“壼政严肃,亲属莫敢窥其门。”
《漢語大詞典》:私政
家政。与国政相对。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郑伯 与 孔将鉏 、 石甲父 、 侯宣多 省视官具于 氾 ,而后听其私政,礼也。” 杜预 注:“得先君后己之礼。”
《漢語大詞典》:中央
(1).四方之中。《诗·秦风·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荀子·大略:“欲近四房,莫如中央。”汉书·李寻传:“震或於其国,国君之咎也。四方中央连国歷州俱动者,其异最大。” 巴金 《灭亡》第七章:“房子底中央放着一张大餐桌。”
(2).中间。礼记·王制:“道路,男子由右,妇人由左,车从中央。”汉书·西域传序:“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 明 徐渭 《桐乡冯母》诗之二:“青史他年定几行,太夫人传在中央。”
(3).古指国君。韩非子·扬权:“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陈奇猷 集释引旧注:“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 宋 宋祁 宋景文笔记·杂说:“欲正四方,先定中央。中央,君也。”
(4).今指国家政权或政治团体的最高领导机构。 陈毅 《枣园曲》:“停车枣园路,记从前,人民革命,中央曾驻。”
(5).古代以五方配五行,中央表土,土色黄,故又以中央代表黄色。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上北征之夕,次 陈桥驛 , 罗彦瓌 等献中央之服,立上为天子。”中央之服即黄袍。《幼学故事琼林·岁时》:“中央戊巳属土,其色黄,故中央帝曰黄帝。”
《漢語大詞典》:九鼎
(1).相传 夏禹 铸九鼎,象征九州, 夏 商 周 三代奉为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 战国 时, 秦 楚 皆有兴师到 周 求鼎之事。 周显王 时,九鼎没於 泗水 彭城 下。 唐 武后 、 宋徽宗 也曾铸九鼎。史记·封禅书:“ 禹 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 夏 商 。 周 德衰, 宋 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后亦以九鼎借指国柄。 南朝 宋 谢瞻 《张子房诗》:“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 杨万里 《读严子陵传》:“早遣 阿瞒 移九鼎,人间何处有 严陵 。”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诸经有《法华》,王者之有九鼎,家业之有总帐簿也。”
(2).喻分量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毛先生 一至 楚 ,而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 司马贞 索隐:“言 毛遂 至 楚 ,使 赵 重於九鼎大吕,言为天下所重也。” 宋 黄庭坚 《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明 张煌言 《怀古》诗:“人定能胜天,一言重九鼎。”
《漢語大詞典》:调羹(調羹)
(1).书·说命下:“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后因以“调羹”喻治理国家政事。 宋 赵善括 《醉蓬莱·魏相国生日》词:“补袞工夫,调羹手段,如今重试。” 明 杨柔胜《玉环记·延赏庆寿》:“老爷寿诞, 小玉 绣得一枝梅在此间,愿老爷为国调羹。”
(2).指宰相。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本朝状元宰相:“今七卿中,有 潘芝轩 世恩 、 胡希庐 长龄 、 茹总宪 芬 、 王司空 以衔 、 姚阁学 文田 凡五人,皆有调羹之望焉。”
(3).调和羹汤。新唐书·文艺传中·李白:“帝赐食,亲为调羹。”后多用作皇帝赏识臣下之典。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思忆》:“文章献赤墀,甘泉紫芝。凌云辞赋世称奇,至尊叹息幸同时也。降輦调羹,臣子荣遭际。” 清 郑燮 《仪真县江村茶社寄舍弟书》:“惟 太白 长流 夜郎 。然其走马上金鑾,御手调羹,贵妃侍砚,与 崔宗之 著宫锦袍游遨江上,望之如神仙。”
(4).泛指烹调。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一旦命皇族之同行者食,御手亲将调羹,呼左右俾出市茴香。” 清 黄遵宪 《岁暮怀人诗》之三四:“两两鸳鸯挟凤雏,调羹食性各諳姑。”
(5).喻指夫妇和谐的日常生活。警世通言·王娇鸾百年长恨:“游仙阁内占离合,拜月亭前问死生;此去愿君心自省,同来与妾共调羹。”
(6).汤匙,舀汤的小勺。 清 吴桭臣 《宁古塔纪略》:“大小人家做黄齏汤,每饭用调羹,不用箸。调羹曰差非,又曰匙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七回:“小鸦头来禀命开饭, 苟太太 点点头;一会儿先端出杯、筷、调羹、小碟之类。”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八:“他一口气讲了这么多,感到有点累了,低下头去,用调羹舀了几勺乳油鸡蓉汤喝。”
《漢語大詞典》:洪钧(洪鈞)
(1).指天。《文选·张华〈答何劭〉诗之二》:“洪钧陶万类,大块禀羣生。” 李善 注:“洪钧,大钧,谓天也;大块,谓地也。言天地陶化万类,而羣化禀受其形也。” 唐 郑絪 《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洪钧齐万物,縹帙整羣书。” 清 陈梦雷 《告都城隍文》:“勅封都城隍正神,既能节阴宣阳佐洪钧於宇宙,必当扶忠褫佞植正气於乾坤。”
(2).比喻国家政权。 唐 李德裕 《离平泉马上作》诗:“十年紫殿掌洪钧,出入三朝一品身。” 唐 黄滔 《南海韦尚书启》:“将以鏘履声而朝紫殿,扩心秤而启洪钧。” 宋 司马光 《和始平公梦中有怀归之念作诗始得两句而寤因足成一章》:“元宰抚洪钧,四海可熏灼。”
《漢語大詞典》:神器
(1).犹言神物。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 王弼 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2).代表国家政权的实物,如玉玺、宝鼎之类。借指帝位、政权。汉书·叙传上:“世俗见 高祖 兴於布衣,不达其故,以为适遭暴乱,得奋其剑,游説之士至比天下於逐鹿,幸捷而得之,不知神器有命,不可以智力求也。”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神器。璽也。”文选·左思〈魏都赋〉:“ 刘 宗委驭,巽其神器。” 吕延济 注:“神器,帝位。”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河西判官》诗:“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仇兆鳌 注引《汉书注》:“神器,政令也。”《三国演义》第八十回:“ 曹氏 大駡曰:‘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檄各府州县电》:“窥窃我神器,诛锄我人民。”
(3).指宝剑之类的器械。文选·张协〈七命〉:“神器化成,阳文阴縵。” 吕向 注:“神器,剑也。”
(4).泛指兵器。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兵仗局﹞即掌造刀鎗刺戟,鞭斧盔甲弓矢,各样神器。”
《漢語大詞典》:谋国(謀國)
(1).谋划取得国家政权。后汉书·冯异岑彭等传赞:“奇锋震敌,远图谋国。” 三国 魏 嵇康 《太师箴》:“故君位益侈,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
(2).为国家利益谋划。 宋 沈作喆 寓简卷十:“ 禹 非但不能谋国,亦不善养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征安南:“ 夏贵溪 不欲用兵,亦谋国远虑,迨其后议復 河套 ,又力主其事,致陷重辟。”京剧《杨门女将》第三场:“ 寇天官 ,谋国之道,持重为是啊!”
《漢語大詞典》:宗庙(宗廟)
(1).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国语·鲁语上:“夫宗庙之有昭穆也,以次世之长幼,而等胄之亲疏也。”史记·魏公子列传:“今 秦 攻 魏 , 魏 急而公子不恤,使 秦 破 大梁 而夷先王之宗庙,公子当何面目立天下乎?” 唐 韩愈 《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 唐 中兴之君,宗庙神灵,所共祐助。” 叶恩 《上振贝子书》:“甲午之役,陵寝躪于戎马之足;庚子之乱,宗庙翻夫五色之旗。”
(2).朝廷和国家政权的代称。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后汉书·伏湛传:“猾臣 王莽 ,杀帝盗位。宗室兴兵,除乱诛 莽 ,故羣下推立 圣公 ,以主宗庙。”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而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三国演义》第二回:“中官统领禁省, 汉 家故事。先帝新弃天下,尔欲诛杀旧臣,非重宗庙也。”
《漢語大詞典》:图籍(圖籍)
(1).地图和户籍。常以指疆土人民。荀子·荣辱:“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所,慎不敢损益也。” 杨倞 注:“图谓模写土地之形,籍谓书其户口之数也。”战国策·秦策一:“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 鲍彪 注:“土地之图,人民金穀之籍。”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上顾 俶 曰:‘朕固不欲尔,盖跋扈之恶势不可已,卿能自惜一方,以图籍归朝,不血于刃乃为嘉也。’”
(2).借指国家政权。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且今之握图籍,操政柄者,岂是 白 ( 白起 )、 项 ( 项羽 )之胤胄乎?”
(3).文籍图书。韩非子·难三:“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 汉 王符 潜夫论·慎微:“当时尊显,后世见思,传为令名,载在图籍。”新唐书·魏徵传:“ 徵 奏引诸儒校集祕书,国家图籍粲然完整。” 郭沫若 《告国际友人书》:“炸毁我学校,焚烧我图籍。”
《漢語大詞典》:治国(治國)
(1).治理国家政务。礼记·大学:“治国在齐其家。”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诸子:“野老治国于地利,騶子养政于天文。”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以治国,武以捍难。”《陕北民歌选·移民歌》:“三山低,五岳高, 毛主席 治国有勋劳。”
(2).安定、太平的国家。庄子·人间世:“治国去之,乱国就之。”管子·明法:“所谓治国者,主道明也;所谓乱国者,臣术胜也。”
《漢語大詞典》:钧衡(鈞衡)
(1).比喻国家政务重任。 唐 杨炯 《〈王勃集〉序》:“幼有钧衡之略,独负舟航之用。”《三国演义》第一○四回:“臣 亮 赋性愚拙,遭时艰难,分符拥节,专掌钧衡,兴师北伐,未获成功。”
(2).喻指担负国家政务重任的人。 宋 范仲淹 《遗表》:“因恳避於钧衡,爰就班於符竹。”
(3).比喻平衡公正。 唐 高适 《留上李右相》诗:“钧衡持国柄,柱石总贤经。” 孙钦善 校注:“钧衡:平衡,公正。”
《漢語大詞典》:扛鼎
(1).举鼎。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刘良 注:“扛、揭,皆举也。” 清 薛雪 一瓢诗话:“若七古则一韵为难,苟非笔力扛鼎,无不失之板腐。”
(2).比喻攘夺国家政权。晋书·明帝纪论:“ 晋 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尊。”
(3).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明 张煌言 《祭监国鲁王表文》:“徒藴扛鼎之怀,愈抱号弓之痛。”
(4).史记·项羽本纪:“ 籍 长八尺餘,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 项羽 。 金 史肃 《过九里山》诗:“断蛇扛鼎两争雄,陈迹荒凉万事空。”
《漢語大詞典》:基业(基業)
(1).作为根基的事业。多指国家政权。汉书·贾山传:“虽 尧 、 舜 、 禹 、 汤 、 文 、 武 累世广德,以为子孙基业,无过二三十世者也。” 唐 陆龟蒙 《散人歌》:“ 太宗 基业甚牢固,小丑背叛当歼夷。” 陈毅 《快参加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诗:“人民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基业,夺取了政权。”
(2).产业。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絶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元 秦简夫《东堂老》第二折:“这的是你爹行基业,是你自己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