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一实(一實)
(1).同一种事物。亦谓实质相同。荀子·正名:“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杨倞 注:“虽有化而无别异,故谓之一实,言其实一也。”吕氏春秋·振乱:“攻伐之与救守,一实也。” 高诱 注:“攻伐欲陷人,救守欲完人,其实一也。”《淮南子·精神训》:“无天下不亏其性,有天下不羡其和;有天下,无天下,一实也。” 汉 王充 论衡·纪妖:“刻为文,言为辞。辞之与文,一实也。” 章炳麟 《辨诗》:“瞽师瞍矇,皆掌声诗,即诗与箴一实也。”
(2).谓真实,实在。《陆象山语录》卷上:“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章十四:“是物外有诚,事外有诚。斯亦游於虚以待物之用,而岂一实无间之理哉?”
(3).一个果实。 南朝 宋 刘敬叔 异苑卷二:“ 王濬 园生瓜,三茎一实。” 元 范梈 《种瓠》诗序:“秋后瓠果成一实。” 梁启超 《说橙》:“植橙之地,凡亩而容百五十株,凡株得橙中数可二百实。一实重率在三四两之间。”
(4).指结果实一次。 晋 王嘉 拾遗记·瀛洲:“有树名影木,日中视之如列星,万岁一实。实如瓜,青皮黑瓤,食之骨轻。”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 磅磄山 去 扶桑 五万里,日所不及,其地甚寒,有桃树千围,万年一实。”
《漢語大詞典》:异所(異所)
(1).不同处所。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
(2).不同实质。荀子·正名:“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
(3).不同情态。宋书·谢灵运传:“连冈则积岭以隐嶙,举峰则羣竦以嶻嶭,凡此皆异所而咸善,殊节而俱悦。”
《國語辭典》:神似  拼音:shén sì
神态、气韵极为相似。如:「十分神似」、「他画的春晓鸡啼,形肖神似,栩栩如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幸喜写的一笔好字,并且善变字体,无论颜、柳、欧、苏,都能略得神似。」
《漢語大詞典》:病质(病質)
(1).犹病体。 宋 强至 《代谢再任表》:“力丐閒州,少安病质。而恩生望外,事与愿违。”
(2).疾病或弊病的实质。 章炳麟 《文学说例》:“ 姊崎正治 曰:‘……有表象主义,即有病质。’”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赋颂之文,声对之体,或反以代表为工,质言为拙,是则以病质为美疢也。”
《國語辭典》:内容(內容)  拼音:nèi róng
1.事物内部所包含的实质或意义。相对于形式而言。如:「这份合约的内容请务必遵循。」
2.文学或艺术作品中所含的意义或精神。相对于形式、技巧而言。如:「这本书的内容浅显易懂,非常适合孩子阅读。」
《漢語大詞典》:真质(真質)
(1).本质,实质。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今案其真质,而谓民性已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
(2).犹纯朴。 明 马愈 《马氏日抄·水火称毒》:“ 天竺国 人性狷急,志尚真质,於财无苟得,於义有餘让。”
《漢語大詞典》:遗神(遺神)
(1).指忘却一切物我、是非差别的精神状态。宋书·顾觊之传:“忘生而生愈全,遗神而神弥畅。”
(2).谓抛弃精神实质。 清 厉鹗 《〈懒园诗钞〉序》:“诸君言为 唐 诗工矣,拙者为之,得貌遗神。” 胡朴安 《〈中国文学史〉序》:“近岁已来,作者咸师 龚 魏 ,放言倡论,冒为经世之谈;袭貌遗神,流为偏僻之论。”
《漢語大詞典》:异实(異實)
指不同事物的内容实质。荀子·正名:“知异实者之异名也,故使异实者莫不异名也,不可乱也。”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不悟 荆 扬 二域,《禹贡》既列於九州,国土种类,素非异实。”
分類:同事实质
《漢語大詞典》:风体(風體)
(1).风格。 南朝 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刀笔不足宣功,风体所以弘益。”梁书·萧颖达传:“风体如兹,準绳斯在。”
(2).风的本体、实质。左传·隐公五年“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 唐 孔颖达 疏:“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夏清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閶闔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风体一也,逐天气随八节而为之立名耳。”
《漢語大詞典》:妙实(妙實)
(1).奇妙的果实。 晋 陆云 《赠鄱阳府君张仲膺》诗:“神林何有,奇华妙实。”
(2).精妙的实质。 南朝 宋 鲍照 《奉始兴王白紵舞曲启》:“言既无雅,声未能文,不足以宣赞圣旨,抽拔妙实。”
《國語辭典》:反映  拼音:fǎn yìng
1.指物体因光线反照,映射成像之意。如:「月夜里,小径上反映著一些疏疏落落的枝叶阴影。」清。袁枚〈游桂林诸山记〉:「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2.由某事物的一定状态和关系而产生与它相符的现象,称为「反映」。如:「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他个人生活体验的反映。」
3.将客观事物或实质状况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如实呈现或传达出来。如:「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反映民情的方法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
《國語辭典》:无形中(無形中)  拼音:wú xíng zhōng
不知不觉中。如:「饭后小憩,无形中养成了他睡午觉的习惯。」
《漢語大詞典》:造实(造實)
谓叙述事物实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所以 魏 初表章,指事造实;求其靡丽,则未足美矣。”
《國語辭典》:鱼质龙文(魚質龍文)  拼音:yú zhí lóng wén
外表似龙而实质为鱼。比喻徒有其表而无其实。语出《抱朴子。外篇。吴失》:「夫鱼质龙文,似是而非,遭水而喜,见獭即悲。」
《漢語大詞典》:质非文是(質非文是)
谓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语本 汉 扬雄 《法言·吾子》:“其文是也,其质非也……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説,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矣。” 宋 苏轼 《又一首答二犹子与王郎见和》:“质非文是终难久,脱冠还作扶犂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