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严光〉~2764~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唐·李贤注引顾野王《舆地志》:「桐庐县南有严子陵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也。」
典故
盘中钓
 
钓鱼座上
 
铜盘钓鱼

相关人物
左慈
 
曹操(魏武帝)


《后汉书》卷八十二下《方术传·左慈传》
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少有神道。尝在司空曹操坐,操从容顾众宾曰:「今日高会,珍羞略备,所少吴松江鲈鱼耳。」放于下坐应曰:「此可得也。」因求铜盘贮水,以竹竿饵钓于盘中,须臾引一鲈鱼出。操大拊掌笑,会者皆惊。操曰:「一鱼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饵钩沈之,须臾复引出,皆长三尺馀,生鲜可爱。操使目前鲙之,周浃会者。操又谓曰:「既已得鱼,恨无蜀中生姜耳。」

例句

玉管时来凤,铜盘即钓鱼。 王维 赠东岳焦炼师

卖鲊市中何许人,钓鱼坐上谁家子。 韩翃 赠别华阴道士

典故
独钓寒江雪


《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典故
儿时某丘某水
 
昔时钓游某地
 
某水钓,某丘游

相关人物
韩愈


《韩昌黎文集》卷四〈送杨少尹序〉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于时公卿设供张。祖道都门外。车数百两。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两。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以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迹否。不落莫否。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然吾闻杨侯之去。丞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邱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典故
太公垂钓
 
太公遇文猎
 
后车载太公
 
后车载归
 
溪边俱载
 
西伯来畋
 
非熊卦

相关人物
吕尚(姜太公)
 
周文王


《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477~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典故
一蓑独钓丝千尺
 
千山绝影飞禽怕
 
千山鸟飞绝
 
千蹊万径行踪灭
 
野鸟千山飞绝
 
飞鸟千山绝


《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二〈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典故   
曳泥途
 
泥中龟
 
泥曳龟
   
庄生钓
 
庄龟
 
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外篇·卷六下《秋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简释

曳尾:咏雅逸生活。唐齐己《刳肠龟》:“到肠徒自屠,曳尾复何累。”


例句

还寻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丁泽 龟负图东都试

李斯溷鼠心应动,庄叟泥龟意已坚。 李咸用 物情

曳尾辞泥后,支床得水初。 李群玉

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白居易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寺)

刳肠徒自屠,曳尾复何累。可怜濮水流,一叶泛庄子。 齐己 刳肠龟

典故
一钓十五鳌
 
三岛钓鳌
  
巨鳌
 
巨鳌连钓
 
巨鳌钓
   
钓连鳌
  
长竿钓巨鳌
   
鳌岭
   
鳌驾蓬莱
 
龙伯啖
 
龙伯国人
 
龙伯戏
 
龙伯翁
 
龙伯钓
 
龙伯钓鳌


《列子·汤问》
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
晋·张华《博物志》卷二引《河图玉版》
龙伯国人长三十丈,生万八千?而死。
《列子集释》卷五〈汤问篇〉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弦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閒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简释

钓鳌:咏仙,或喻事业非凡。唐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龙伯国人:指仙人。唐杜甫《荆南兵马使太常卿公大食刀歌》:“苍水使者扪赤绦,尤伯国人罢钓鳌。”


例句

鳌冠三山安海浪,龙盘九鼎镇皇都。 司空图 淮西

此中即是神仙地,引手何妨一钓鳌。 李咸用 陈正字山居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李商隐 异俗二首

龙伯钓鳌时,蓬莱一峰坼。 李德裕 罗浮山(番禺连帅所遗)

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李白 赠薛校书

我欲东召龙伯翁,上天揭取北斗柄。 杜牧 池州送孟迟先辈

苍水使者扪赤绦,龙伯国人罢钓鳌。 杜甫 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温庭筠 拂舞词(一作公无渡河)

太公取璜我不取,龙伯钓鳌我不钓。 皎然 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独向若耶溪上住,谁知不是钓鳌人。 翁洮 赠方干先生

河清海晏少波涛,几载垂钩不得鳌。 翁洮 赠进士王雄

典故
捧心钓饵

相关人物
孔子
 
师金
 
颜回


《庄子集释》卷五下〈外篇·天运〉~5~
孔子西游于卫。颜渊问师金曰:「以夫子之行为奚如?」师金曰:「惜乎,而夫子其穷哉!」颜渊曰:「何也?」师金曰:「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将复取而盛以箧衍,巾以文绣,游居寝卧其下,彼不得梦,必且数眯焉。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故伐树于宋,削?于卫,穷于商周,是非其梦邪?围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死生相与邻,是非其眯邪?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陆行莫如用车。以舟之可行于水也而求推之于陆,则没世不行寻常。古今非水陆与?周、鲁非舟车与?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彼未知夫无方之传,应物而不穷者也。且子独不见夫桔槔者乎?引之则俯,舍之则仰。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于人。故夫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不矜于同而矜于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礼义法度,其犹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故礼义法度者,应时而变者也。今取?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龁齧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
《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勾践十二年〉~28~
十二年,越王谓大夫种曰:「孤闻吴王淫而好色,惑乱沈湎,不领政事,因此而谋,可乎?」种曰:「可破。夫吴王淫而好色,宰嚭佞以曳心,往献美女,其必受之。惟王选择美女二人而进之。」越王曰:「善。」乃使相者国中得苧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榖,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
典故 
烟波钓客
   
相关人物
张志和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六〈隐逸列传·张志和〉~5608~
张志和字子同,婺州金华人。始名龟龄。父游朝,通庄、列二子书,为象罔、白马證诸篇佐其说。母梦枫生腹上而产志和。十六擢明经,以策干肃宗,特见赏重,命待诏翰林,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赐名。后坐事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亦以自号。有韦诣者,为撰内解。志和又著太易十五篇,其卦三百六十五。善图山水,酒酣,或击鼓吹笛,舐笔辄成。尝撰渔歌,宪宗图真求其歌,不能致。李德裕称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云。
典故
严滩垂钓


《水经注疏》卷四十〈渐江水〉~3280~
浙江又北径新城县,桐溪水注之。水出吴兴郡于潜县北天目山。山极高峻,崖岭竦叠,西临峻涧。山上有霜木,皆是数百年树。谓之翔凤林。东面有瀑布,下注数深沼,名曰蛟龙池。池水南流径县西,为县之西溪。溪水又东南与紫溪合。水出县西百丈山,即潜山也。山水东南流,名为紫溪,中道夹水,有紫色磐石,石长百馀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为赤濑,盖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东南流,径白山之阴。山甚峻极,北临紫溪。水,两峰交峙,反项对石,往往相捍。十馀里中,积石磊砢,相挟而上,涧下白沙细石,状若霜雪。水木相映,泉石争晖,名曰楼林。紫溪东南流,径桐庐县东为桐溪。孙权藉溪之名以为县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庐县。自县至于潜,凡十有六濑,第二是严陵濑。濑带山,山下有石室。汉光武帝时,严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濑,皆即人姓名之。
典故
子陵钓滩
 
羊裘叟

相关人物
严光


《后汉书》卷八十三〈逸民列传·严光〉~2763~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馀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徵,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國語辭典》:钓鱼(釣魚)  拼音:diào yú
1.用饵诱鱼上钩。《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周时吕望,要寻个同钓鱼的对手。」
2.戏称打瞌睡时,频频点头的样子。
分類:钓鱼引诱
《國語辭典》:垂钓(垂釣)  拼音:chuí diào
钓鱼。南朝梁。萧统〈陶渊明集序〉:「庄周垂钓于濠,伯成躬耕于野。」《红楼梦》第四九回:「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皆是芦苇掩覆。」
分類:垂钓钓鱼
《國語辭典》:钓竿(釣竿)  拼音:diào gān
钓鱼用的竹竿,一端系线,线端有钩。《红楼梦》第三八回:「林黛玉因不大吃酒,又不吃螃蟹,自命人掇了一个绣墩,倚栏坐著,拿了钓竿钓鱼。」
《漢語大詞典》:钓台(釣臺)
见“ 钓臺 ”。
亦作“ 钓台 ”。
(1).钓鱼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其水东注 天渊池 ,池中有 魏文帝 九华臺 。殿基悉是 洛中 故碑累之。今造钓臺於其上。” 唐 张乔 《宿江叟岛居》诗:“了得平生志,还归筑钓臺。”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但留荒塚在,遥并钓台孤。”
(2).指 东汉 严子陵 垂钓处。故址在 浙江 桐庐 城西十五公里的 富春山 上。 东汉 严光 ,字 子陵 ,隐于此山垂钓。见后汉书·逸民传·严光。今 钓台 处有石亭,临江有 严先生祠 。
《漢語大詞典》:曳尾
见“ 曳尾涂中 ”。
《國語辭典》:曳尾涂中(曳尾塗中)  拼音:yì wěi tú zhōng
拖著尾巴在泥路中爬行。语本《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比喻宁愿贫困而逍遥自在,不愿尊贵礼遇而备受拘束。《三国志。卷四二。蜀书。郤正传》:「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尾于涂中,秽浊世之休誉。」也作「曳尾泥涂」。
《國語辭典》:曳尾涂中(曳尾塗中)  拼音:yì wěi tú zhōng
拖著尾巴在泥路中爬行。语本《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比喻宁愿贫困而逍遥自在,不愿尊贵礼遇而备受拘束。《三国志。卷四二。蜀书。郤正传》:「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尾于涂中,秽浊世之休誉。」也作「曳尾泥涂」。
《漢語大詞典》:曳尾龟(曳尾龜)
曳尾涂中之龟。比喻甘贫贱而全身者。 唐 白居易 《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诗:“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兀兀拖肠鼠,悠悠曳尾龟。”参见“ 曳尾涂中 ”。
分類:贫贱全身
《國語辭典》:曳尾涂中(曳尾塗中)  拼音:yì wěi tú zhōng
拖著尾巴在泥路中爬行。语本《庄子。秋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比喻宁愿贫困而逍遥自在,不愿尊贵礼遇而备受拘束。《三国志。卷四二。蜀书。郤正传》:「是以贤人君子,深图远虑,畏彼咎戾,超然高举,宁曳尾于涂中,秽浊世之休誉。」也作「曳尾泥涂」。
《漢語大詞典》:泥龟(泥龜)
曳尾于污泥中的乌龟。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语本庄子·秋水:“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一庙堂之上。此龟者,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 唐 钱起 《巨鱼纵大壑》诗:“倾危嗟幕燕,隐晦誚泥龟。”
《國語辭典》:濮上  拼音:pú shàng
1.淫风流行的地区。参见「桑间濮上」条。《礼记。乐记》:「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
2.崇尚勇武的地方。《汉书。卷二八。地理志下》:「野王好气任侠,有濮上风。」
《漢語大詞典》:龟曳尾(龜曳尾)
庄子·秋水:“此龟者,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后遂用作典故,以“龟曳尾”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龟曳尾於 暘谷 之泥,则钻灼之患不至。” 唐 白居易 《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见示之作》:“鹏背负天龟曳尾,云泥不可得同游。”
《漢語大詞典》:六鳌(六鰲,六鼇)
亦作“ 六鰲 ”。神话中负载五仙山的六只大龟。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 岱舆 、 员峤 、 方壶 、 瀛洲 、 蓬莱 五山,乃仙圣所居之地。然五山皆浮于海,常随潮波上下往还。“帝恐流於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 禺彊 使巨鼇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於是 岱舆 、 员嶠 二山流於北极,沉於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事见《列子·汤问》。 唐 李白 《登高丘而望远海》诗:“登高丘,望远海,六鼇骨已霜,三山流安在?” 明 夏完淳 《代人赠镇府》诗:“六鼇还镇澥,八柱独承天。”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回港舟中诗》:“雄驱岛屿飞千里,怒战貔貅走六鰲。”
《漢語大詞典》:连六鳌(連六鼇)
亦作“ 连六鰲 ”。 相传 渤海 之东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海而动,天帝命巨鳌十五,分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之国 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见列子·汤问。后因以为善钓之典实。 宋 刘攽 《和罗著作渔翁》:“ 龙伯国 人连六鰲,二山漂流不能止。” 清 李调元 《金鳌岭》诗:“我闻 龙伯 人,巨钓连六鰲。”亦省作“ 连六 ”。 唐 张友正 《钓鳌赋》:“谓优游以无穷,何瞬息而连六。” 明 杨基 《钓鳌海客歌》:“重施 龙伯国 人技,一展丝纶连六归。”
《漢語大詞典》:连鳌(連鼇)
亦作“ 连鰲 ”。
1.相传 渤海 之东,有一深壑,中有神仙所居之五山。然山浮于海,随波而动。天帝遂命巨鳌十五,分作三批,轮流负山,五山始屹立不动。“而 龙伯 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鼇,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事见列子·汤问。后因以“连鼇”作善钓之典。 唐 李商隐 《异俗》诗之二:“点对连鰲饵,搜求缚虎符。” 明 杨基 《天平山十四题·钓鱼矶》诗:“谁操百尺竿,重试连鰲手。”亦为称人富有才干、可成大事之典。 唐 李白 《赠临洺县令皓弟》诗:“钓水路非远,连鼇意何深。” 宋 刘攽 《次韵酬李推官》:“倾盖强君留一醉,相看前路钓连鼇。” 宋 王圭 《送汪叔志赴平江州同知》诗序:“ 叔志 连鼇 桂苑 ,展驥 巴陵 ,良为欣抃。”
2.形容岿然屹立的样子。
《國語辭典》:钓鳌(釣鼇)  拼音:diào áo
相传龙伯国有个巨人,一次就钓起六只负载五山的大龟。典出《列子。汤问》。比喻举止豪迈或抱负远大。唐。李白 赠薛校书诗:「未誇观涛作,空郁钓鳌心。」
《漢語大詞典》:灵鳌(靈鼇)
神话传说中的巨龟。语出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 王逸 注引列仙传:“有巨灵之鼇,背负 蓬莱之山 而抃舞。” 三国 魏 曹植 《远游篇》:“灵鼇戴 方丈 ,神岳儼嵯峩!” 唐 李商隐 《韩碑》诗:“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鼇蟠以螭。” 元 周权 《九日偕友登东岩定香寺》诗:“当时补天餘,偶堕灵鼇背。”
《國語辭典》:鳌山(鰲山)  拼音:áo shān
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自冬至日,下手架造鳌山高灯,长一十六丈,阔二百六十五步,中间有两条鳌柱。」《水浒传》第三三回:「去土地大王庙前,扎缚起一座小鳌山,上面结䌽悬花,张挂五七百碗花灯。」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山(鼇山)  拼音:áo shān
1.山名。位于湖南省常德县北,相传昔有名僧悟道于此。也称为「虎齿山」。
2.元宵节时布置花灯,叠成鳌形,高峻如山,称为「鳌山」。也作「鳌山」。
《國語辭典》:鳌戴(鼇戴)  拼音:áo dài
古代有上帝命十五巨鳌用头负举大山的传说,故后用为比喻恩德深重的感戴之词。《楚辞。屈原。天问》:「鳌戴山抃,何以安之?」
《漢語大詞典》:鳌钓(鼇釣)
神话传说谓天帝使十五只巨鳌轮番顶戴五座仙山,而 伯龙之国 巨人则一钓而连六鳌。见列子·汤问。后因以“鼇钓”比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 唐 元稹 《酬独孤二十六送归通州》诗:“鼇钓气方壮,鶻拳心颇尊。” 明 李贽 《又书使通州诗后》:“公独鼇钓 通海 ,视等乡邻,不一引手投足,又何其忍耶!”
《漢語大詞典》:元真子
即 玄真子 。 唐 张志和 的别号。新唐书·隐逸传·张志和:“﹝ 张志和 ﹞坐事贬 南浦 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復仕,居江湖,自称 烟波钓徒 。著《玄真子》,亦以自号。” 清 吴伟业 《赠武林李笠翁》诗:“前身合是 元真子 ,一笠沧浪自放歌。”
分類:张志和
《國語辭典》:烟波钓徒(煙波釣徒)  拼音:yān bō diào tú
唐朝张志和亲丧之后,辞官隐居于江湖之间,自称「烟波钓徒」。见《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张志和传》。后以烟波钓徒比喻隐居湖海,不慕荣利的人。
《國語辭典》:玄真  拼音:xuán zhēn
1.事物的本真。晋。江统〈函谷关赋〉:「睹浮伪于末俗,思玄真乎大庭。」
2.道教称玉为「玄真」。《抱朴子。内篇。仙药》:「玄真者,玉之别名也。令人身飞轻举。」
《漢語大詞典》:玄真子
(1).传说中的古神仙。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五:“曷见 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2). 唐 张志和 坐事贬 南浦 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 烟波钓徒 ,著《玄真子》,亦以自号。参阅《新唐书·隐逸传·张志和》。后泛指归隐江湖之人。 宋 范成大 《次韵致远自毘陵见寄》:“故情若问 玄真子 ,依旧江头把钓竿。”
《漢語大詞典》:玄真子
(1).传说中的古神仙。 唐 陈子昂 《感遇》诗之五:“曷见 玄真子 ,观世玉壶中?窅然遗天地,乘化入无穷。”
(2). 唐 张志和 坐事贬 南浦 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 烟波钓徒 ,著《玄真子》,亦以自号。参阅《新唐书·隐逸传·张志和》。后泛指归隐江湖之人。 宋 范成大 《次韵致远自毘陵见寄》:“故情若问 玄真子 ,依旧江头把钓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