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参差(參差)
(1).不齐貌。《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汉 张衡 《西京赋》:“ 华 岳峩峩,冈峦参差。” 唐 孟郊 《旅行》诗:“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 宋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疎林欹倒出霜根。” 朱自清 《荷塘月色》:“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2).纷纭繁杂。 三国 魏 左延年 《秦女休行》:“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 南朝 齐 谢朓 《酬王晋安》诗:“悵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於周身之帛缕。” 明 夏完淳 《怀李舒章》诗:“浮云出修坂,余心常参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怪萝参差,使人骇惧。”
(3).蹉跎;错过。 唐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诗:“莫学 东山 卧,参差老 谢安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再试,退解头 宋言 为第六十五人,如闻来唁, 宋 曰:‘来春之事,甘已参差。’ 李播 舍人放榜,以 言 为第四人及第。 言 感恩深,实为望外也。” 清 纳兰性德 《浣溪纱》词:“远信不归空竚望,幽期细数却参差。”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梁 君到后,约我两次,都参差了,没有遇见。”
(4).远离;阻隔。 宋 范仲淹 《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奉忧之心,公必悉之,其如参差,无以为力,奈何!奈何!” 元 邓牧 《寄友》诗:“我还 吴 ,君适 越 ,遥隔三江共明月。明月可望,佳人参差。笑言何时,写我相思。”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牵挂》套曲:“往来迢递,终始参差,一简书写就了情词。”
(5).差不多;几乎。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若对至尊前,公作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 唐 周濆 《逢邻女》诗:“莫向秋池照緑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宋 柳永 《望海潮》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鶯鶯 在 普救 ,参差被虏。”
(6).很快;顷刻。 前蜀 贯休 《古塞曲》之三:“百万精兵动,参差便渡 辽 。” 元 郑廷玉《金凤钗》第四折:“好嶮些儿嶮些儿遭横死,死在参差,命若悬丝。” 元 无名氏 《黄鹤楼》第三折:“谁承望命在参差,任渔公自三思,空有翻波志,他可便见的在钢刀下死。”
(7).不一致;矛盾。庄子·秋水:“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夫以一家之言,一人之説,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又不足观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只为夫妻情爱重,致令父子语参差。”儒林外史第八回:“为这交盘的事,彼此参差着, 王太守 不肯就接。” 楼适夷 《痛悼傅雷》:“那时我们虽以数年阔别后的重逢而感到高兴,但在有些事情的观点上发生了参差。”
(8).差池;差错。 唐 元稹 《代九九》诗:“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难道耍我不成?还是相约里头,有甚么説话参差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明日再烦一往,当令见一如意郎君。妾少读相人书,颇不参差。”《红色歌谣·十二月歌》:“或有参差,你要多指导。”
(9).古代乐器名。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 舜 造,象凤翼参差不齐。《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唐 皎然 《同李中丞洪水亭夜集》诗:“佳人但莫吹参差,正怜月色生酒卮。” 清 秋瑾 《挽故人陈阕生》诗:“喜音时按玉参差,好客每陈金凿落。”参阅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箫》、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笙
《漢語大詞典》:无底(無底)
(1).没有底部。形容极深。列子·汤问:“有大壑焉……其下无底,名曰 归墟 。” 晋 陆机 《从军行》:“谿谷深无底,崇山鬱嵯峨。”
(2).无限度;无穷尽。后汉书·张纲传:“甘心好货,纵恣无底。”《西游补》第五回:“我是一片深情,指望鸳鸯无底,见他俩个把我做阁板上货,我哪得不生悲怨!”
(3).谓不知底细。 陈残云 《山谷风烟》第十一章:“到底是真是假, 周祺 心中无底。”
《漢語大詞典》:玉参差(玉參差)
镶玉的无底排箫。一说即玉笙。 唐 杜牧 《望少华》诗之三:“好伴羽人深洞去,月前秋听玉参差。” 宋 姜夔 《寄田郎》诗:“翦烛屡呼金凿落,倚窗閒品玉参差。”
分類:无底排箫
《漢語大詞典》:无当(無當)
不值,不逢。《楚辞·九辩》:“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鑠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王逸 注:“不值圣王,而年老也。”
(1).不合乎;不符合。礼记·学记:“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2).指物体无底部。晏子春秋·谏下一:“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足之以粟。” 吴则虞 集释引 孙星衍 曰:“ 刘渊林 注:‘当,底也,去声。’” 晋 左思 《〈三都赋〉序》:“玉巵无当,虽寳非用。” 唐 元稹 《赋得玉卮无当》:“共惜连城寳,飜成无当卮。”
(3).不恰当;不相称。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太祖 破 荆州 ,欲顺 江 东下。 詡 諫…… 太祖 不从”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然则 魏武 之东下,非失算也。 詡 之此规为无当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知精神现象实人类生活之极颠,非发挥其辉光,于人生为无当。”
《漢語大詞典》:归墟(歸墟)
亦作“归虚”。 传说为海中无底之谷,谓众水汇聚之处。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 张湛 注:“归墟,或作归塘。” 明 李东阳 《初预郊坛分献得南海》诗:“归虚下有通灵地,广利中含济物功。”后喻事物的终结、归宿。 清 龚自珍 《上清真人碑书后》:“余平生不喜道书,亦不愿见道士,以其勦用佛书门面语,而归墟只在长生。”
《漢語大詞典》:鳌戴
神话传说谓 渤海 之东有大壑,其下无底,中有五座仙山,常随潮波上下漂流。天帝恐五山流于西极,失群仙之居,乃使十五巨鳌轮番举首戴之,五山才峙立不动。见《列子·汤问》《楚辞·天问》:“鼇戴山抃,何以安之?”后以比喻负荷重任。 北周 庾信 《谢赵王赉犀带等启》:“花开四照,唯见其荣;鼇戴三山,深知其重。” 清 李调元 《石匠行》:“自吾祖父供此役,日往高巖新度量。车輦夫扛百不停,巍巍鼇戴万人仰。”
《漢語大詞典》:鱼罩(魚罩)
捕鱼用的竹器。圆筒形,上小下大,无顶无底。 唐 李商隐 《为荥阳公谢除卢副使等官状》:“抚鱼罩以兴怀,悲羖皮之废礼。” 宋 秦观 《次韵参寥莘老》:“黎明忽自罢,晴日射鱼罩。” 张时鲁 《围鱼》:“这里人们逮鱼的情景实在令人惊叹,他们很少用鱼网捕鱼,甚至连鱼叉、鱼罩也不用。”
《漢語大詞典》:无底洞(無底洞)
(1).深到无底的洞。《西游记》第八一回:“那厢有座山,唤做 陷空山 ,山中有个洞,叫做 无底洞 。”
(2).以喻难以满足的欲望或深不可测,难以穷尽其底蕴的事物。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一臠肉味不曾尝,已尽缠头罄橐装。尽道陷入无底洞,谁知洞口赚 刘郎 。” 刘洁修 《〈汉语成语考释词典〉后记》:“可是,资料工作又是个无底洞,以一个人的力量欲穷浩如烟海的古籍,那简直是白日做梦!”
《漢語大詞典》:膝裤(膝褲)
古时对无底半袜(亦称裤腿)、袜均称“膝裤”。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著鸳鸯并头莲锦袴袜……袴袜,今俗称膝裤。”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八·双行缠:“自昔人以罗袜咏女子,六代相承, 唐 诗尤众,至 杨妃 马嵬 所遗,足徵 唐 世妇人皆着袜无疑也。然今妇人缠足,其上亦有半袜罩之,谓之膝裤。恐古罗袜或此类。”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袜膝裤:“俗以男子足衣为袜,女子足衣为膝裤;古时则女子亦称袜,男子亦称膝裤。今俗袜有底,而膝裤无底,形製各别。”《醒世姻缘传》第二一回:“每人三尺青布鞋面,一双膝裤,一个头机银花首帕。” 清 珠泉居士 《续板桥杂记·雅游》:“余见河房诸姬,咸以素帛製为小袜,似膝裤而有底。”
《漢語大詞典》:裤袜(袴襪,褲袜)
亦作“裤袜”。 隋 唐 时称膝裤(罩在足上的无底袜)为“袴袜”。隋书·礼仪志六:“祭服,絳缘领袖为中衣,絳袴袜,示其赤心事神。” 宋 无名氏 《致虚杂俎》:“ 太真 著鸳鸯并头莲花袴袜,上戏曰:‘贵妃袴袜上乃真鸳鸯莲花也。’”
分類:膝裤无底
《漢語大詞典》:空漏子
古代书信的无底封套。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 唐 《卢氏杂记》云:‘丧乱以来,封书多以空漏子。’盖古人封书皆实封,今人用空漏子套书,盖始于 唐 。”
《漢語大詞典》:玉卮无当(玉巵無當)
亦作“ 玉卮无当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一日, 堂谿公 见 昭侯 曰:‘今有白玉之巵而无当,有瓦巵而有当,君渴将何以饮?’君曰:‘以瓦巵。’”谓玉杯无底。当,底。后多比喻东西虽好,却无用处。 晋 左思 《〈三都赋〉序》:“且夫玉巵无当,虽寳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杂记上:“桂华无实,玉卮无当。” 唐 刘知几 史通·论赞:“若 袁彦伯 之务饰玄言, 谢灵运 之虚张高论,玉巵无当,曾何足云。”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真生:“酒欲尽, 真 搜篋出饮器,玉卮无当,注杯酒其中,盎然已满。”
《漢語大詞典》:沉箱
用于水下的无底的箱状设备,使用时沉入水底,排尽箱中的水,人在里面工作或者用作建筑物的基础
猎野禽用的一种木筏,有长方形的一个低槽,打猎的人可以把自己隐藏在其中
《漢語大詞典》:半袜(半襪)
明 代妇女穿的一种无底袜。事物异名录·服饰·膝袴引 明 田艺蘅 留青日札:“ 唐 世妇人皆著袜,今妇人缠足,其上亦有半袜罩之,谓之膝袴。”参阅 清 赵翼 陔馀丛考·袜膝裤
分類:妇女无底
《漢語大詞典》:跑旱船
一种民间舞蹈,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竹片等和布扎成的无底船中间,船舷系在身上。另一人扮演艄公,手持木桨,作划船状。两人合舞,或边舞边唱,如船飘浮在水面之上。也叫采莲船。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跑旱船》:“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採莲者,抑何不自丑也!”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老爷听了,心中暗喜,连忙进去,原来却是起子跑旱船的。” 老舍 《四世同堂》二:“遇上胡同里有什么娶亲的,出殡的,或是来了跑旱船或耍猴子的,大家都出来看看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