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泛酒(汎酒)
亦作“泛酒”。
(1).古代风俗。每逢三月三日,宴饮于环曲的水渠旁,浮酒杯于水上,任其飘流,停则取饮,相与为乐,谓之“汎酒”。 晋 束晳 《三日曲水对》:“昔 周公 城 洛邑 ,因流水以汎酒。故逸诗云:‘羽觴随波。’”参见“ 流觴曲水 ”。
(2).古人用于重阳或端午宴饮的酒,多以菖蒲或菊花等浸泡,因称“汎酒”。 前蜀 韦庄 《庭前菊》诗:“红兰莫笑青青色,曾向 龙山 泛酒来。” 唐 皎然 《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诗:“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明 杨慎 《渔家傲》词:“摘得金英来泛酒,西山爽气当窗牖,鬢插茱萸歌献寿。” 郭沫若 《蒲剑集·〈蒲剑·龙船·鲤帜〉》:“以菖蒲泛酒(俗间在酒中对以雄黄),不仅要保持身体的清洁,还要争取内心的芬芳。”
《國語辭典》:流觞曲水(流觴曲水)  拼音:liú shāng qū shuǐ
古人依修禊的习俗,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三日,在水边盥洗,藉以驱邪。后来参加者坐在曲折环绕的水流旁,在上游放酒杯,任它顺水流下,停在何处,则由某人取酒杯而饮。晋。王羲之 兰亭诗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国语辞典》:重阳节(重阳节)  拼音:chóng yáng jié
九为阳数,俗称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习俗多于此日相率登高、饮菊花酒、佩带茱萸以避凶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也称为「暮节」、「登高节」、「老人节」、「重九」、「重阳」、「重阳日」。
《分类字锦》:习射(习射)
齐书礼志九月九日马射或说云秋金之节讲武习射象汉立秋之礼
分类:习射重阳
《国语辞典》:重阳日(重阳日)  拼音:chóng yáng rì
农历九月九日。参见「重阳节」条。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诗:「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漢語大詞典》:清秋节(清秋節)
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唐 李白 《忆秦娥》词:“ 乐游原 上清秋节, 咸阳 古道音尘絶。”
《國語辭典》:白衣人  拼音:bái yī rén
1.穿白衣服的人。如:「夜空里只见一白衣人飞奔而去!」
2.平民。参见「白衣」条。
《國語辭典》:白衣  拼音:bái yī
1.白色的衣服。《礼记。月令》:「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食麻与犬,其器廉以深。」
2.古时未做官的人穿著白色的衣服,后用来称无功名的人或平民。《史记。卷一二一。儒林列传。公孙弘。太史公曰》:「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也作「白民」、「白丁」、「白身」。
3.古童仆穿著白衣,故称僮仆为「白衣人」。《汉书。卷七二。龚胜传》:「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唐。颜师古。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4.佛教称呼在家的世俗之人为「白衣」。《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虽为白衣,奉持沙门。」
《分类字锦》:重节(重节)
陆景初 九日侍宴应制诗 九秋光顺豫,重节霁良辰。
分类:重阳
《分类字锦》:摘果
李从远 奉和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 摘果珠盘献,攀萸玉辇回。
分类:重阳
《分类字锦》:登赏(登赏)
武瓘 重九日诗 佳晨登赏喜还乡。
分类:重阳
《漢語大詞典》:龙山会(龍山會)
晋书·孟嘉传载,九月九日, 桓温 曾大聚佐僚于 龙山 。后遂以“龙山会”称重阳登高聚会。 唐 朱湾 《九日登青山》诗:“想见 龙山 会,良辰亦似今。” 唐 赵嘏 《重阳日寄韦舍人》诗:“不知是日 龙山 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宋 吴则礼 《满庭芳·九日》词:“想见征西旧事, 龙山 会,宾主俱豪。”亦作“ 龙山佳会 ”。 宋 周紫芝 《品令》词:“休説 龙山 佳会,此情不浅。”
《国语辞典》:登高节(登高节)  拼音:dēng gāo jié
农历九月九日。参见「重阳节」条。
分类:农历重阳
《分类字锦》:插萸
樊忱 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诗 插萸登鹫岭,把菊坐蜂台。
分类:重阳
《漢語大詞典》:辞青(辭青)
旧俗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结伴游山,于郊外饮酒,谓之“辞青”。又称登高。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九月·辞青》:“都人结伴呼从,於 西山 一带看红叶,或於 汤泉 坐汤,谓菊花水可以却疾。又有治餚携酌,於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
《漢語大詞典》:簪菊
古人于重九日插戴菊花谓之簪菊。 宋 周密 《乾淳岁时记·重九》:“都人是日饮新酒,汎萸簪菊。”
《漢語大詞典》:九乳
指钟上九点凸出如乳头形状的装饰。后也指钟。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诗之七:“夏簧三舌响,春钟九乳鸣。” 唐 窦庠 《于阗钟歌送灵彻上人归越》诗:“海中有国倾神功,烹金化成九乳鐘。” 明 汤显祖 《平昌报愿寺钟楼新成十韵》:“霽晚千推逈,霜霄九乳浓。” 清 钮琇 《景龙观钟铭》:“形包九乳,仪超万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