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50,分24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情禅
有南北
识大体
玄解
高抬
阐微
清理
物方
挥发
昧道
理由
窥道
诗理
达义
同揆
《漢語大詞典》:情禅(情禪)
指有关情爱的道理、哲理。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琴心曲》:“花月姻缘事有无,情禪参破成鸿雪。”
《国语辞典》:有南北  拼音:yǒu nán běi
1.有道理。《金瓶梅》第六九回:「还是文妈见的多,你老人家早出来就说句话,恁有南北的话儿,俺每也不恁急的要不的。」
2.有手段、办法。《西游记》第四一回:「你就惧怕妖火败走逃生,却把老孙丢下,早是我有些南北哩!」
《國語辭典》:识大体(識大體)  拼音:shì dà tǐ
明白事理,能顾全大局。如:「他年纪虽轻,却能识大体,不恣意妄为。」
《漢語大詞典》:玄解
谓对事物奥秘的理解。亦指深奥难解的道理或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閲以穷照,驯致以懌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 范文澜 注:“玄解之宰谓心。” 唐 陆龟蒙 《和袭美寄怀南阳润卿》诗:“才情未拟 汤从事 ,玄解犹嫌 竺道人 。” 唐 裴铏 《传奇·郑德璘》:“ 德璘 与语,多及玄解。” 宋 徐铉 《步虚词》之四:“何处求玄解,人间有洞天。”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或务为玄解妙觉,动人听闻。”
《漢語大詞典》:高抬
(1).往上举。参见“ 高抬贵手 ”。
(2).抬举,因看重而称赞或提拔。 老舍 《茶馆》第三幕:“我?您太高抬我啦!” 曲波 《林海雪原》二十:“嗯?投奔 蝴蝶迷 和 郑三炮 高抬你了吗?”
(3).无道理地提高(物价等)。 茅盾 《林家铺子》:“他还恐怕那‘钱猢狲’知道他是急用,要趁火打劫,高抬利息。”如:高抬物价。
《國語辭典》:高抬贵手(高抬貴手)  拼音:gāo tái guì shǒu
求人饶恕的话。元。范康《竹叶舟》第四折:「弟子愚眉肉眼,怎知道真仙下降,只望高抬贵手,与我拂除尘俗者。」《水浒传》第四一回:「小可不知在何处触犯了四位英雄?万望高抬贵手,饶恕残生。」
《国语辞典》:阐微(阐微)  拼音:chǎn wéi
阐明深奥的道理。如:「音韵阐微」。
《國語辭典》:清理  拼音:qīng lǐ
1.平治、平定。《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
2.整理、处理。《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但是这些书一齐出在上海,总得请制宪下个公事给上海道,叫他帮著清理清理才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五回:「不料当到第三年上,忽然来了个九省钦差,是奉旨到九省地方清理财赋。」
3.明白事理。《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桓阶等传。评曰》:「臻毓规鉴清理,咸不忝厥职云。」《陈书。卷二十四。周弘正传》:「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
《漢語大詞典》:物方
事物变化的道理。
分類:物变道理
《國語辭典》:挥发(揮發)  拼音:huī fā
1.发挥、阐扬。唐。孟郊〈读张碧集〉诗:「谁作采诗官,忍之不挥发。」
2.液体或固体在常温中变为气体散发出去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昧道
不懂得道理。 宋 王安石 《谢林肇长官启》:“学焉昧道,仕则旷官。”
《國語辭典》:理由  拼音:lǐ yóu
事情的道理、根由。如:「你做这个决定,毫无理由。」
《漢語大詞典》:窥道(窺道)
探明道理。《淮南子·要略》:“凡属书者,所以窥道开塞,庶后世使知举错取捨之宜适。”
亦作“ 窥导 ”。谓察其意而加以诱导。《孔子家语·贤君》:“佞臣諂諛,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汉书·元帝纪:“ 淮阳王 舅 张博 、 魏郡 太守 京房 坐窥道诸侯王以邪意,漏泄省中语。 博 要斩, 房 弃市。” 颜师古 注:“道读曰导。” 王先谦 补注:“窥其意而导之。”
《漢語大詞典》:诗理(詩理)
诗中道理。 明 袁宏道 《又次前韵》:“茶勛凭水策,诗理入禪参。”
分類:中道道理
《漢語大詞典》:达义(達義)
(1).明白道理;使明白道理。礼记·礼运:“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 三国 魏 曹植 《禹妻赞》:“ 禹 娶 涂山 ,土功是急。惟 启 之生,过门不入。 女娇 达义,勋庸是执。”
(2).通理;公认的义理。《韩诗外传》卷四:“不恤乎公道达义,偷合苟同以之持禄养交者,是谓国贼也。”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讨不从命”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李术 凶恶,轻犯 汉 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鯢,退为举将报塞怨讐,此天下达义。”
《漢語大詞典》:同揆
同一法则,同一道理。《三国志·吴志·周鲂传》:“夫物有感激,计因变生,古今同揆。”南史·恩幸传论:“而任隔疎情,殊涂一致,权归近狎,异世同揆。” 清 魏源 《大学古本叙》:“以《中庸》《大学》,先后同揆,若合符节。” 章炳麟 《文学说例》:“寻其辞例,是亦同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