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幽奇
(1).指玄妙的哲理。 南朝 宋 宗炳 《答何衡阳书》:“夫神光灵变,及无量之寿,皆由诚信幽奇,故将生于佛土,亲映光明,其寿无量耳。”
(2).幽雅奇妙。 宋 梅尧臣 《寄滁州欧阳永叔》诗:“烂漫写风土,下上穷幽奇。” 清 姚莹 《游榄山记》:“是乡在 香山 治东北七十里,居稠而民富,无幽奇壮胜之观,而人士彬彬有文采。” 朱自清 《怀魏握青君》:“他轻轻地诉说他生平冒险的故事。说一会,默一会。这是一个幽奇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重玄
(1).天,天空。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重玄匪奥,九地匪沉。” 李善 注:“重玄,天也。” 唐 王勃 《游山庙序》:“俯临万仞,平视重玄。” 明 叶宪祖 《鸾鎞记·论心》:“自有漫漫浩气,直贯重玄。”
(2).指很深的哲理。语本《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晋书·隐逸传·索袭:“味无味於慌惚之际,兼重玄於众妙之内。” 唐 李白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王琦 注:“重玄,即老子‘玄之又玄’之义。” 清 方以智 《〈物理小识〉自序》:“推而至於不可知,转以可知者摄之,以费知隐,重玄一实,是物物神神之深几也。”
分類:哲理
《漢語大詞典》:玄远(玄遠)
(1).玄妙幽远。晋书·张华传:“天道玄远,惟修德以应之耳。” 唐 张九龄 《请御注〈道德经〉及疏施行状》:“天旨玄远,圣义发明,词约而理丰,文省而事愜。” 明 方孝孺 《赠金溪吴仲实序》:“道本於人心,非幽深玄远不可知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三节:“清谈家的特征是言语玄远耐思索,行动有风趣不同于常人。”
(2).指深远微妙的哲理。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詵 弟 顗 , 咸熙 中为司空”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嘏 ( 傅嘏 )善名理而 粲 ( 荀粲 )尚玄远,宗致虽同,仓卒时或有格而不相得意。” 宋 沈作喆 寓简卷三:“ 晋 人雅尚玄远,宜於世情澹薄。”
(3).犹久远。 晋 张野 《释疑论》:“夫天地之玄远,阴阳之广大,人在其中,岂唯稊米之在太仓,毫末之於马体哉!”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虽千古茫昧,理世玄远,遗文逸句,容或可寻。” 叶圣陶 《一包东西》:“﹝他﹞一时想得非常玄远。”
(4).形容诗文旨趣深远。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三:“‘黄鶯弄不足,含入 未央宫 ’,断不可移咏梅、桃、李、杏,而超然玄远,如九转还丹,仙胎自孕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杨巍》:“ 杨公 诗高旷玄远,冲夷澹泊。”
《漢語大詞典》:味道
(1).体味道的哲理;体察道理。 汉 蔡邕 《被州辟辞让申屠蟠》:“安贫乐潜,味道守真。” 北魏 常景 《严君平》诗:“ 严君 性沉静,立志明霜雪。味道综微言,端蓍演妙説。”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髮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清 曾廷枚 《〈古谚闲谭〉自序》:“於今十载,耽索居味道之乐,时取古人经籍文辞研覃。”
(2).情味;意味。朱子语类卷五七:“两箇都是此样人,故説得合味道。” 叶圣陶 《夜》:“﹝她﹞这样提心吊胆地细尝恐怖的味道,就一刻也不得入梦。”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 关大妈 嚼嚼这句话的味道,突然感到自己的儿子……那么聪明。”
(3).滋味。 沈从文 《灯》:“﹝老兵﹞知道了女客不吃辣子,平素最喜欢用辣子的煎鱼,也做成甜醋的味道。” 秦牧 《花城·菱角的喜剧》:“两个角、三个角、四个角的菱角味道原都一样,只是它们的模样儿不同罢了。”
(4).气味。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怪的很,仿佛有鸦片烟的味道。” 丁玲 《给孩子们·幼稚园》:“ 爱若 闻到她身上有一股味道,不知是什么气味,他就定定的望着她。”
《漢語大詞典》:幽玄
(1).幽深玄妙。周书·武帝纪上:“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色空有,理极幽玄。” 鲁迅 《准风月谈·夜颂》:“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
(2).谓玄虚的释道哲理。 晋 葛洪 抱朴子·论仙:“况乎神仙之远理,道德之幽玄,仗其短浅之耳目,以断微妙之有无,岂不悲哉?” 唐 骆宾王 《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自言少小慕幽玄,只言容易得神仙。”云笈七籤卷八八:“实为聋瞽之徒,岂觉幽玄之理,步步就死,兀兀不知人间。”
(3).幽昧,昏暗。 唐 黄滔 《课虚责有赋》:“夫如是则洞啟幽玄,曾无险隘。”
(4).犹幽冥。阴间。后汉书·皇后纪下·灵思何皇后:“逆臣迫兮命不延,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漢語大詞典》:参玄(參玄)
(1).佛教语。犹参禅。 明 于颍 《暑中偕文将泛湖谒牧雪师》诗:“参玄过 白社 ,破浪狎清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紫花和尚:“时有僧善参玄,因遣人邀至,使就榻前讲《楞严》。”
(2).泛指探究哲理。 唐 杨炯 《〈王勃集〉序》:“ 扬子云 之暮年,遂起参玄之叹。” 扬雄 晚年曾仿《太玄》,故云。
《漢語大詞典》:俗书(俗書)
(1).通俗流行的书体。 唐 韩愈 《石鼓歌》:“ 羲之 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 沈德潜 注:“隶书风俗通行,别于古篆,故云俗书,无贬 右军 意。” 清 顾炎武 《赠张力臣》诗:“削柎追 宜官 ,俗书嗤 逸少 。”
(2).品格不高的书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十一:“ 元章 论 唐 人书,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欧阳 ,而为怪丑恶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书。”
(3).通俗流行而有别于正体的字。 宋 黄庭坚 《山谷题跋·辨菴字》:“今俗书‘庵’字,既於篆文无有,又菴非屋,不当从广。”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俗书不可从者,谓古无此字,近人譌用者耳。”
(4).民间流行的通俗读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百中经》前所绘小儿树,想沿於此。乃知俗书,亦有所本。”
(5).佛门指佛教经典以外的书籍,如老子庄子等具有哲理性的书籍。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远 引庄子为连类,乃似格义之拟配外书。 安公 听 远 不废俗书,则其通常令弟子废俗书可知。”
《漢語大詞典》:情禅(情禪)
指有关情爱的道理、哲理。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下·琴心曲》:“花月姻缘事有无,情禪参破成鸿雪。”
《漢語大詞典》:口头禅(口頭禪)
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宗哲理,只袭用它的某些常用语以为谈话的点缀。此种常用语亦称之为“口头禪”。 宋 王楙 《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禪,脚踏实地性虚天。” 清 纳兰性德 《与某上人书》:“‘万法归一,一仍归万’,此僕实有所见,非口头禪也。”《老残游记》第十回:“不才往常见人读佛经,什麼‘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无理之口头禪,常觉得头昏脑闷。”后用以指常挂在嘴上的话或口头惯用语。 峻青 《秋色赋·珊瑚沙》:“‘高速度的发展生产’这句话,已经成了洲上每一个居民的口头禅。”《人民日报》1981.8.6:“过去有句口头禅:‘费了油,还怕灯不亮?’意思是只要舍得下本,生产不愁上不去。”
《漢語大詞典》:古话(古話)
(1).故事;过去的事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涂巷小儿听说三国语:“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輒与钱,令聚坐听説古话。”《说岳全传》第十回:“﹝ 牛皋 ﹞见两个老儿掇条板凳,在篱笆门口坐着讲古话。” 柳杞 《好年胜景》:“说过去的事,我们这里叫做讲讲‘古话’。”
(2).古代流传下来富有哲理的话。 毛泽东 《做革命的促进派》:“ 中国 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周恩来 《在萨拉勒总统告别宴会上的讲话》:“正如 中国 古话所说的‘多难可以兴邦’。”
《漢語大詞典》:哲理
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 清 陈衍 《沉乙盦诗序》:“吾亦耽考据,实皆无与己事,作诗却是自己性情语言,且时时发明哲理。” 冰心 《寄小读者》十六:“好象凡是 中国 书都是充满着艰深的哲理,一看就费人无限的脑力似的。” 秦牧 《艺海拾贝·蜜蜂的赞美》:“人们对于蜜蜂的赞美,尤其充满哲理的情趣。”
《漢語大詞典》:素隐行怪(素隱行怪)
同“ 索隐行怪 ”。 谓探索隐晦的哲理,故作怪异的行为。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朱熹 集注:“素,按汉书当作‘索’,盖字之误也。索隐行怪,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一说,素当见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二。
《漢語大詞典》:退藏于密(退藏於密)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易·繫辞上:“圣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韩康伯 注:“言其道深微,万物日用而不能知其原,故曰退藏於密,犹藏诸用也。” 宋 王安石 《涟水军淳化院经藏记》:“盖有见於无思无为,退藏於密,寂然不动者,中国之 老 庄 ,西域之佛法也。”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引 程子 曰:“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復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石点头·瞿凤奴情愆死盖》:“然皆听凭心灵指挥,有时退藏於密,方寸间现出四海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