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甸服
(1).古制称离王城五百里的区域。书·禹贡:“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五百里甸服。” 孔 传:“规方千里之内谓之甸服,为天子服治田,去王城面五百里。” 蔡沉 集传:“甸服,畿内之地也……五百里者,王城之外,四面皆五百里也。”汉书·王莽传中:“公作甸服,是为维城。” 颜师古 注:“《禹贡》去王城四百里纳粟,五百里纳米,皆在甸服之内。”
(2).为“九服”之一,指王畿外方五百里至千里之间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五百里曰甸服。”
(3).泛指京城附近的地方。 唐 张乔 《华山》诗:“澄凝临甸服,险固束神都。”新五代史·杂传二·李茂贞:“但虑军情忽变,戎马难羈,徒令甸服生灵,因兹受弊。” 清 钱谦益 《直隶河间府青县知县杨应震授文林郎制》:“矧於甸服,近在 扶风 ,当吾择官忧民之际,安有尤异之政,蔽不上闻者哉!”
《國語辭典》:侯服  拼音:hóu fú
古代王城外围,按一定距离所划分的区域。夏制指离王城一千里之地,周制指距王畿五百里之地。参见「五服」2.条。《书经。禹贡》:「五百里侯服。」《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
《國語辭典》:侯服玉食  拼音:hóu fú yù shí
穿王侯的衣服,吃珍美的食物。形容生活极为奢华。《汉书。卷一○○。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湛族为盛门,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
《漢語大詞典》:六乡(六鄉)
(1). 周 制:王城之外百里以内,分为六乡,每乡设乡大夫管理政务。周礼·地官·小司徒:“乃颁比灋于六乡之大夫,使各登其乡之众寡、六畜、车輦。”《周礼·地官·乡老》“乡老” 汉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百里内为六乡,外为六遂。”国语·周语中“请隧焉” 三国 吴 韦昭 注:“周礼:天子远郊之地有六乡,则六军之士也;外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
(2). 王莽 时仿 周 制,于 长安 西都置六乡。汉书·王莽传中:“分 长安 城旁六乡,置帅各一人…… 莽 下书曰:‘ 常安 西都曰六乡,众县曰六尉。’”
《漢語大詞典》:男邦
古代王城外六百至七百里地区内的男爵小国。书·禹贡:“﹝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诸侯。” 蔡沉 集传:“男邦,男爵小国也。” 陈经 详解:“男,小国也。又其外三百里为诸侯。自此以往,皆诸侯大国,次小国也。必先采地,次男邦乃及诸侯,先小后大。”
《国语辞典》:雒邑  拼音:luò yì
地名。位于河南省洛阳县西。为周代的王城。
《漢語大詞典》:九畿
相传古时王城以外五千里之内,自内而外,每五百里为一畿,共有侯、甸、男、采、卫、蛮、夷、镇、藩等九畿,为各级诸侯之领地及外族所居之地。周礼·夏官·大司马:“乃以九畿之籍,施邦国之政职。” 郑玄 注:“畿,犹限也。自王城以外五千里为界,有分限者九。”周礼·地官·小司徒“其畿疆之封” 汉 郑玄 注:“畿,九畿。” 贾公彦 疏:“除王畿以外,仍有九畿,谓侯、甸、男、采、卫、要,以内六服为中国,其外更言夷、镇、藩三服为夷狄,王畿四面皆有九畿。”参见“ 九服 ”。
《國語辭典》:九服  拼音:jiǔ fú
1.古代王畿以外的地域,每五百里划为一区,按距离的远近分为九等,有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及藩服,称为「九服」。见《周礼。夏官。职方氏》。
2.泛指全国各地。《文选。刘琨。劝进表》:「自京畿陨丧,九服崩离,天下嚣然,无所归怀。」
3.古代天子的九种吉服,有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韦弁服、皮弁服、冠弁服。见宋。王应麟《小学绀珠。卷九。制度》。
《漢語大詞典》:野民
古代居于“六遂”之民。六遂, 周 代王城百里外至二百里内的行政区划。周礼·地官·遂师:“军旅,田猎,平野民,掌其禁令,比叙其事而赏罚。” 贾公彦 疏:“云‘平野民’者,谓遂师平正六遂之民,故云平野民也。”
《漢語大詞典》:四卫(四衛)
(1).四方卫服之国。古代指王城以外四周拱卫的诸侯国。周礼·春官·巾车:“建大白以即戎,以封四卫。” 郑玄 注:“四卫,四方诸侯守卫者,蛮服以内。” 孙诒让 正义引 孔广森 云:“四卫者,言四方卫服之国也。”
(2).四方之职。大戴礼记·少间:“诸侯脩礼於封内,以事天子;大夫脩官守职,以事其君;士脩四卫,执技论力以听乎大夫。” 卢辩 注:“四卫,四方之职。”
(3).四肢。吕氏春秋·审时:“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叡智,四卫变强。” 高诱 注:“四卫,四枝也。”
《漢語大詞典》:邦都
距王城四百里到五百里的地方。即公之采地与王同母弟及王之庶子所食邑。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六曰邦都之赋。” 郑玄 注:“邦都,五百里。” 孙诒让 正义引说文·邑部:“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参阅《周礼·地官·载师》“以大都之田任畺地” 贾公彦 疏。
《漢語大詞典》:野道
(1). 周 代王城外的道路。周礼·地官·遂人:“凡賔客,令脩野道而委积。” 贾公彦 疏:“案《大司徒》云:‘令野脩道委积。’彼谓揔令遗人,此於百里外野道又令之。” 孙诒让 正义:“此野道即《遗人》云‘国野之道’。”
(2).犹邪道。隋书·高祖纪下:“五月辛亥,詔畜猫鬼、蛊毒、厌魅、野道之家,投於四裔。”
《漢語大詞典》:野涂
亦作“ 野途 ”。
(1). 周 代王城外二百里内的通路。周礼·考工记·匠人:“野涂五轨。” 贾公彦 疏:“国外谓之野,通至二百里以内。”
(2).泛指野外的通路。 晋 陆机 《又赴洛道中》诗之一:“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漢語大詞典》:鄙食
周 制,王城郊外四鄙之地,十里设“庐”,供行人饮食,称“鄙食”。国语·周语中:“立鄙食以守路。” 韦昭 注:“鄙,四鄙也。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也。”
《漢語大詞典》:四畿
古代指离王城五百里的周围地方,是天子直接管辖的范围。周礼·秋官·野庐氏:“野庐氏,掌达国道路至于四畿。” 郑玄 注:“去王城五百里曰畿。” 孙诒让 正义:“云去王城五百里曰畿者,大司马云方千里曰国畿是也。王城居中,面各五百里,其边界为四畿。”
《漢語大詞典》:野囿
周 代王城郊外“野”地之苑囿。周礼·地官·委人:“凡疏材,共野委,兵器,与其野囿财用。” 郑玄 注:“野囿之财用者,苑囿藩罗之材。” 孙诒让 正义:“六遂之外,亦有苑囿为田猎之所,对囿人所掌郊内之囿言之,谓之野囿。”
《漢語大詞典》:圉门(圉門)
周 王城 的南门。国语·周语上:“ 郑伯 将王自圉门入, 虢叔 自北门入。” 韦昭 注:“圉门,南门也。”
分類:王城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