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51,分5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支许
支流
日支
辟支
支梧
收支
支硎
离支
特支
支拄
支派
分支
支干
条支
支犒
《漢語大詞典》:支许(支許)
晋 高僧 支遁 和高士 许询 的并称。两人友善,皆善谈佛经与玄理。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支道林 、 许掾 诸人共在 会稽王 斋头, 支 为法师, 许 为都讲, 支 通一义,四坐莫不厌心; 许 送一难,众人莫不抃舞,但共嗟咏二家之美,不辩其理之所在。”后以喻僧人和文士的交谊。 唐 杜甫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之二:“从来 支许 游,兴趣江湖迥。” 杨伦 注:“谓 支遁 、 许询 ……此言公与 赞 交好有素。” 宋 苏轼 《赠蒲涧信长老》诗:“胜游自古兼 支许 ,为採松肪寄一车。”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 永嘉 刘参戎 思祖 ,儒将也。善诗,与 匡山 僧 性淳 友善,命画工图己像与僧对坐,曰《逢僧话图》,到处乞人题咏。 华亭 章台鼎 一絶云:‘ 支许 相逢尽日留,萧萧寒玉数竿秋;青天碧海无兵气,閒杀嘶风五色騮。’”
《國語辭典》:支流  拼音:zhī liú
1.由主流分出来的小河流。如:「汉水是长江的支流。」也称为「支川」、「枝水」。
2.分支、支系。《齐书。卷三七。魏收传》:「往因中原丧乱,人士谱牒,遗逸略尽,是以具书其支流。」宋。朱熹〈大学章句序〉:「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馀裔。」
《骈字类编》:日支
宋史兵志今拟五等招收白身效用与旧效用不以马步军论槩增其给人日支钱二百米二升填使臣阙
《漢語大詞典》:辟支
(1).佛教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 宋 曾巩 《灵岩寺兼简重元长老二刘居士》诗:“法定禪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 明 屠隆 《昙花记·仙佛同途》:“愿希普门大士,不作辟支菩萨。”参见“ 辟支佛 ”。
(2).哔叽的旧译。斜纹的毛织品。
《國語辭典》:辟支佛  拼音:pì zhī fó
佛教用语。梵语pratyeka-buddha的音译,意译作独觉或缘觉。佛教修行者所證得的一种果位。这种果位是阿罗汉中的一类。由于辟支佛在他證悟的这一世,不是从佛陀或他人那里听闻佛法而修行成就,以自力了悟缘起,證涅槃。《瑜伽论记。卷八上》:「若依《智论》十六卷云:『辟支佛有两种义: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也作「独觉」、「缘觉」。
《漢語大詞典》:支梧
见“ 支吾 ”。
《國語辭典》:支吾  拼音:zhī wú
1.抵抗、抗拒。《旧五代史。卷一三六。周书僭伪传三。孟知祥传》:「与遂、阆兵合,则势不可支吾。」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逼得他忍饥受冷,并不敢半句支吾。」也作「枝梧」。
2.应付、对付。元。白朴《梧桐雨》第二折:「端详了你上马娇,怎支吾蜀道难!」《水浒传》第九回:「少间管营来点你,要打一百杀威棒时,你便只说你一路患病,未曾痊可。我自来与你支吾。」
《國語辭典》:支吾  拼音:zhī wu
用含混牵强的言语,应付搪塞他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胡说!世间不信有这等巧事,他家失去了十五贯钱,你却卖的丝恰好也是十五贯钱,这分明是支吾的说话了。」《红楼梦》第七三回:「你们查的不严,怕得不是,还拿这话来支吾。」
《國語辭典》:收支  拼音:shōu zhī
1.钱物的收入与支出。如:「收支平衡」。
2.掌管财物收入与支出的人。《文明小史》第一七回:「新近又兼了收支一席,馆况极佳。」
《漢語大詞典》:支硎
山名。在今 江苏省 苏州市 西。又名 报恩山 、 南峰山 。硎,平整的石头。山有平石,故名。 晋 高僧 支遁 隐居于此,因以 支硎 为号,山亦因 支遁 得名。 明 文徵明 《二月廿六日游天池诸山》诗:“西北羣山列翠屏, 天池 宛转带 支硎 。”参阅 宋 朱长文 《吴郡图经续记·山》、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苏州府》
《漢語大詞典》:离支(離支)
亦作“ 离枝 ”。 即荔枝。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隐夫薁棣,答遝离支。” 李善 注引 晋灼 曰:“离支,大如鸡子,皮麄,剥去皮,肌如鸡子中黄,味甘多酢少。”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三:“蟆即吐一物,举蟠承之,状如生离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三·荔枝﹝释名﹞:“离枝,丹荔…… 司马相如 《上林赋》作‘离支’。按 白居易 云: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 清 洪升 《长生殿·进果》:“一身万里跨征鞍,为进离支受艰难。” 徐朔方 校注:“离支,荔枝。”
分類:荔枝释名
《國語辭典》:特支  拼音:tè zhī
特别支给。《宋史。卷一九四。兵志八》:「每岁寒食、端午、冬至,有特支,特支有大小差。」
《國語辭典》:支拄(搘拄)  拼音:zhī zhǔ
支持。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极盛时代》:「然则国家尊经重学,非直肃清风化,抑可支拄衰微。」
《國語辭典》:支派  拼音:zhī pài
1.分出来的别派。唐。释齐己 寄金陵幕中李郎中诗:「龙门支派富才能,年少飞翔便大鹏。」
2.支使、分派。如:「支派部队前往救援。」
《國語辭典》:分支  拼音:fēn zhī
从一个系统或主体中分出来的部分称为「分支」。
《漢語大詞典》:支干(支幹)
(1).犹肢体。四肢;四肢和躯干。 宋 苏舜钦 《上孔待制书》:“如支干之护首目,枝叶之蔽本根,而籓垣之严室庐也。”一本作“ 支体 ”。
(2).见“ 支干 ”。
亦作“ 支干 ”。 支,地支;干,天干。古代以支干相配纪日,后亦用以纪年月。《周礼·秋官·乡士》“协日刑杀” 汉 郑玄 注:“和合支干善日。” 孙诒让 正义:“《五行大义》:干不独立,支不虚设,要须配合以定岁月日时。从甲至癸为干,从寅至丑为支。干、干同。” 宋 司马光 《葬论》:“今之葬书乃相山川冈畎之形势,考岁月日时之支干,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繫焉。” 元 王实甫 《集贤宾·退隐》套曲:“百年期六分甘到手,数支干週遍又从头。” 明 张煌言 《壬辰除夕寓湄州禅院》诗:“柏叶尊前催律吕,莲花漏上换支干。” 清 龚自珍 《因忆》诗之一:“ 大挠 支干始,中年记忆荧。”自注:“是为甲子岁。”参见“ 干支 ”。
《國語辭典》:干支  拼音:gān zhī
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合称为「干支」。为计算时间的单位。如:「旧时,人们习惯以干支纪日。」《福惠全书。卷一。筮仕部。上任吉期》:「干支喜与本命行年相生,忌相冲剋。」《清史稿。卷二四八。孙可望列传》:「可望遂尽有云南,自号平东王,以干支纪年,铸钱曰『兴朝通宝』。」
《國語辭典》:条支(條支)  拼音:tiáo zhī
古代西域国名。三国时,属波斯国,约在今西亚两河流域一带,即希腊化时期的塞流卡斯王国。见《史记。卷一二三。大宛列传》及《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上。安息国》。也作「条枝」。
《漢語大詞典》:支犒
支付犒赏。宋史·马光祖传:“始至官,即以常例公用器皿钱二十万緡支犒军民。”
分類:支付犒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