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抵 → 抵扺”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抵拒
亦作“ 觝距 ”。 抵触抗拒。诗·陈风·株林“匪适 株林 、从 夏南 ” 汉 郑玄 笺:“言我非之 株林 ,从 夏氏 子南 之母,为淫泆之行,自之他耳。觝拒之辞。”急就篇卷四“谗諛争语相觝触” 唐 颜师古 注:“有争语者常相觝距而击触也。”
《漢語大詞典》:抵掎
(1).排挤攻击。 唐 柳宗元 《贞符》:“焚坼抵掎,奔走转死之害不起,而人乃克鳩类集族,歌舞悦懌,用祗于元德。”
(2).抵制。 梁启超 《瓜分危言》第四章:“ 俄 人既扼 满洲 之衝,举 大河 之北为囊中物,则列国不能不起而抵掎之。”
《漢語大詞典》:抵拄(觝拄)
犹抵制。 元 胡天游 《送张侍御归云南序》:“先生前守 河南 ,值上官奸残,群属惴惴风靡,独持理觝拄,遂被诬劾。”
分類:抵制
《漢語大詞典》:樘柱
抵制。 黄侃 《论学杂著·汉唐玄学论》:“又上推之,《祭义》明言:鬼神即魂魄,魂魄即形神。是吾土至言,本主张无鬼之论; 范 ( 范縝 )则代表儒生,以樘柱异教,宜无罪焉尔。”
分類:抵制
《漢語大詞典》:支拄
(1).支撑。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三:“ 杨泉 《物理论》曰: 秦始皇 使 蒙恬 筑 长城 ,死者相属。民歌曰:‘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 长城 下,尸骸相支拄。’” 清 黄鷟来 《戊辰冬与张四明西抵建宁分手即事纪别》诗:“舟人趋奔湍,努力争一綫,身足相支拄,脱手躯命贱。”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老夫已矣,汝復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张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自一月以来,见 克强 兄以空拳支拄多军之餉食,寝食具废,至于吐血。”
(2).指用于支撑之物,支柱。 清 刘大櫆 《浮山记》:“其巖石覆压欲坠,有僧构而居之,窗櫺皆如支拄然。”
(3).抵触,抵制。汉书·西域传下·车师后国“ 车师 后王 姑句 以道当为拄置,心不便也” 唐 颜师古 注:“拄者,支拄也。言有所置立,而支拄於己,故心不便也。” 清 恽敬 《香山先生家传》:“ 宋 、 元 、 明 言二氏(指佛教、道教)皆窃吾道之近似,以支拄排之者之口。”
《漢語大詞典》:焚裘
(1).指 晋武帝 焚雉头裘之事。晋书·武帝纪:“太医司马 程据 献雉头裘,帝以奇技异服典礼所禁,焚之於殿前。”后用作称赞帝王抵制奢侈的典实。 唐 沈佺期 《和崔正谏登秋日早朝》:“ 河宗 来献寳,天子命焚裘。”
(2).指 晋 罗企生 母焚羔裘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桓南郡 既破 殷荆州 ,收 殷 将佐十许人,咨议 罗企生 亦在焉…… 桓 先曾以一羔裘与 企生 母 胡 。 胡 时在 豫章 , 企生 问至,即日焚裘。”
《漢語大詞典》:抵制
抗拒,制止。《官场现形记》第六回:“如今从 童某 起,头一个不抽洋烟,拏本土来抵制他。” 清 丘逢甲 《汕头海关歌》:“土货税重洋货轻,此法已难相抵制。” 老舍 《四世同堂》七六:“他明知道这种消极的抵制,并无济于事。”
《漢語大詞典》:排抵
(1).犹排挤。周书·乐运传:“ 运 常愿处一諫官,从容讽议,而性訐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朱子语类卷一三一:“ 魏公 既还,絶不言前功,欲以安 赵公 与共国事也。而二公门下士互相排抵。” 清 吴伟业 《悲歌赠吴季子》:“词赋翩翩众莫比,白璧青蝇见排抵。”
(2).排斥抵制。 龚振黄 《青岛潮》第十五章:“ 上海 商学各界,因排抵 日 货,大为 日 侨所忌。”
《漢語大詞典》:闹漕(鬧漕)
旧时指农民抵制官府征收漕粮的斗争。 茅盾 《秋收》二:“稻场上的情形正和他( 老通宝 )亲身经过的 光绪 初年间的‘闹漕’一样。”
《漢語大詞典》:排货(排貨)
经济抵制手段之一。抵制不友好国家的货物在本国销售。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十一)》:“为‘排货’复仇的,倒不一定是外国人!” 李澄之 《五四运动在山东》五:“在反 日 排货的运动中,出现了一些有组织的群众性的爱国团体。”
《漢語大詞典》:爱国布(愛國布)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我国人民抵制帝国主义国家布匹的倾销,提倡服用自产土布,称之为爱国布。 柔石 《人间杂记》:“三套白洋布小衫、一件爱国布长衫、一顶夏布帐子,天气冷起来,我想今年不再用它了。”
《漢語大詞典》:预备立宪
清政府为抵制革命而采取的政治措施。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次年宣布预备立宪。后又颁布“宪法大纲”,定预备立宪时间为九年,并宣布提前召开国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揭穿预备立宪的骗局。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被推翻,预备立宪终止。
《漢語大詞典》:深闭固距(深閉固距)
紧紧闭关,坚决抵制。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今则不然,深闭固距,而不肯试,猥以不诵絶之,欲以杜塞餘道,絶灭微学。” 宋 王安石 《与赵卨书》:“我深闭固距,使彼不得安息。”亦作“ 深闭固拒 ”。 清 魏源 《拟进呈〈元史新编〉序》:“以金匱石室进呈乙览之书而视同阴谋,深闭固拒。”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自 长和国 至 大理国 ,对内地朝廷采深闭固拒的态度,政治上很少有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