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对山林哀乐未忘怀
 
相关人物
孔子


《庄子集释》卷七下〈外篇·知北游〉~765~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安化安不化,安与之相靡,必与之莫多。狶韦氏之囿,黄帝之圃,有虞氏之宫,汤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故以是非相●也,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则浅矣。」
典故 
曾子商歌
 
高歌商颂

相关人物
曾子


《庄子集释》卷九下〈杂篇·让王〉~977~
曾子居卫,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曳縰而歌商颂,声满天地,若出金石。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例句

高歌足自快,商颂有遗音。 柳宗元 贡衰

风松韵里忘形坐,霜月光中共影行。 齐己 叙怀寄高推官

典故
望老瞒
 
望陵宫女
 
未忘履与香
 
歌舞西陵
 
繐帐歌人
 

《昭明文选》卷六十〈行状吊文祭文·吊文·吊曹操文〉~2594~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唐·李善注:「舍中,谓众妾。众妾既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之。《晏子春秋》曰:『景公为履,黄金之綦,饰以组,连以珠。』」
典故 
寿陵步
 
失本步
 
失步人
  
忘却金闺故步
 
矜学步
 
羡邯郸
   
相关人物
公子牟
 
公孙龙
 
庄子


《庄子集释》卷六下〈外篇·秋水〉~598~
公子牟隐机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埳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埳井之蛙与?且彼方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汉书》卷一百上〈叙列传上〉~4206~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髣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简释

邯郸步:指学习方法不当,不仅未学到新技能,反而失去了原有技能。宋欧阳修《镇阳读书》:“有类邯郸步,两失皆茫茫。”


例句

邯郸笑匍匐,燕蒯受揶揄。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李白 古风之三十五

耻矜学步贻身患,岂慕醒狂蹑祸阶。 李绅 州中小饮便别牛相

蹉跎翻学步,感激在知音。 杜甫 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昔余迷学步,投迹忝词源。 骆宾王 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

典故  
惠沫
 
江海相忘
 
江湖相忘
 
江湖鱼有沫
 
沫相濡
  
湖海相忘
 
濡呴
  
煦沫鳞
 
相忘江湖
    
相煦沫
 
聚沫
 
鱼吹沫
 

《庄子集释》卷三上〈内篇·大宗师〉~24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例句

寂寥相喣沫,浩荡报恩珠。 杜甫 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

好音怜铩羽,濡沫慰穷鳞。 柳宗元 酬娄秀才将之淮南见赠之什

无声但呀呀,以气相喣濡。 白居易 放鱼

濡沫情虽密,登门事已辽。 韩愈 叉鱼招张功曹

共矜名已泰,讵肯沫相濡。 骆宾王 久戍边城有怀京邑

典故
垄上兴大楚
 
忘鸿鹄
 
无忘耕垄
  
苟富贵,无相忘
 
陇上嗟
  
相关人物
陈涉


《史记》卷四十八〈陈涉世家〉~949~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例句

云鸿别有回翔便,应笑啁啾燕雀卑。 方干 赠赵崇侍御

未成鸿鹄姿,遽顿骅骝趾。 权德舆 哭李晦群崔季文二处士

秋天鸿鹄姿,晚岁松筠质。 权德舆 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钟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又陪郎署喜甚常僚因书所怀且叙所知

惜无鸿鹄翅,安得凌苍昊。 钱起 南中春意

鸿鹄志应在,荃兰香未衰。 钱起 送任先生任唐山丞

典故 
九方歅
  
忘牝牡
 
相马九方皋
 
相关人物
九方皋


《列子集释》卷八〈说符篇〉~255~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简释

九方皋:指善于识才之人。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典故
酒可忘忧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十七〈陶潜·饮酒诗二十首〉~998~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典故
子牟存阙下
 
子牟心
 
子牟意
 
子牟恋
 
子牟眷魏阙
 
心存阙
 
心居魏阙
 
心魏阙
 
忘魏阙
 
恋魏阙
  
相关人物
公子牟


《庄子集释》卷九下〈杂篇·让王〉~979~
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柰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

简释

子牟恋:喻指官吏眷恋朝廷。唐武元衡《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信矣子牟恋,归欤尼父吟。”


例句

魏阙苍龙远,萧关赤雁哀。 令狐楚 王昭君

公车诣魏阙,天子垂清问。 元结 忝官引

魏阙从此去,沧洲知所便。 刘长卿 夜宴洛阳程九主簿宅送杨三山人往天台寻智者禅师隐居

君居洞庭日,诗句满魏阙。 刘驾 送李殷游边

魏阙望中何日见,商歌奏罢复谁听。 严维 韦情献相公

回瞻魏阙路,空复子牟心。 孟浩然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孟浩然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子牟怀魏阙,元凯滞襄城。 崔湜 襄城即事

仲尼在川上,子牟存阙下。 张九龄 忝官二十年尽在内职及为郡尝积恋因赋诗焉

徒欲心存阙,终遭耳属垣。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

眷阙悲子牟,班荆感椒举。 李德裕 夏晚有怀平泉林居

空持钓鳌心,从此谢魏阙。 李白 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

魏阙心犹在,旗门首已悬。 李华 咏史十一首之四

人惭公干卧,频送子牟还。 杜牧 中秋日拜起居表晨渡天津桥即事十六韵献居守相国崔公兼呈工部刘公

丹心悬魏阙,往事怆甘棠。 杜牧 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回首周南客,驱驰魏阙心。 杜甫 晴二首之二

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 杜甫 送李卿晔

信矣子牟恋,归欤尼父吟。 武元衡 甫构西亭偶题因呈监军及幕中诸公

岂惟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王昌龄 次汝中寄河南陈赞府

欲送近臣朝魏阙,犹怜残菊在陶家。 皇甫曾 酬窦拾遗秋日见呈

几变陶家柳,空传魏阙书。 窦常 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

大哉环海晏,不笇子牟心。 窦牟 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

尘迷魏阙身应老,水到吴门叶欲残。 罗隐 下第作

西游象阙愧知音,东下荆溪称越吟。 罗隐 宿荆州江陵驿

山遮魏阙路,日隐洛阳云。 耿湋 赴许州留别洛中亲故

如何子牟意,今古道斯存。 蒋防 藩臣恋魏阙

子牟恋阙归阙,王粲下楼相别。 贯休 送崔使君

谁言魏阙下,自有东山幽。 郎士元 题刘相公三湘图

谁见子牟意,悁劳书魏阙。 钱起 奉使采箭簳竹谷中晨兴赴岭

魏阙贲翘楚,此身长弃捐。 钱起 海畔秋思

魏阙辞花绶,春山有杏田。 钱起 送宋征君让官还山

惆怅江陵去,谁知魏阙情。 钱起 送卫功曹赴荆南

千里趋魏阙,一言简圣聪。 钱起 送襄阳卢判官奏开河事

定知怀魏阙,回首海西头。 钱起 重送陆侍御使日本

子牟恋魏阙,渔父爱沧江。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

望阙路仍远,子牟魂欲飞。 韦庄 婺州和陆谏议将赴阙怀阳羡山居

公干寂寥甘坐废,子牟欢抃促行期。 韩偓 余寓汀州沙县病中闻前郑左丞璘随外镇举荐赴洛兼云继有急征旋见脂辖因作七言四韵戏以赠之或冀其感悟也

魏阙心犹系,周才道岂捐。 韩翃 家兄自山南罢归献诗叙事

典故
相关人物
庄子


《庄子》内篇·卷三上《大宗师》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例句

诚不如两忘,但以一概量。 韩愈 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二首之一

典故
两忘身世


《庄子集释》卷三上〈内篇·大宗师〉~242~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例句

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寄名朝士籍,寓兴少年场。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因招梦得宾客兼呈思黯奇章公

典故
三月忘味
  
忘味三月
 
忘肉味
  
闻韶三月
 
闻韶忘味

相关人物
孔子


《论语注疏·述而》~6~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三国魏·何晏集解:「周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故忽忘于肉味。」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90~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简释

忘味:指许久未吃过味美食物。宋陆游《病思》之四:“本自人山缘服玉,不应忘味待闻韶。”

闻韶:喻听到或看到极美妙、极向往的音乐或事物。南朝梁张率《楚王吟》:“不惜同从理,但使一闻韶。”

闻韶忘味:亦指对事物喜爱到人迷的地步。宋苏轼《山村五绝》之三:“岂是闻韶解忘味,选来三月食无盐。”


例句

虽无先圣耳,异代得闻昭。 李咸用 览文僧卷

欲知忘味处,共仰在齐人。 窦庠 奉和王侍郎春日喜李侍郎崔给谏张舍人韦谏议见访因命觞观乐之什

若解闻韶知肉味,朝歌欲到肯回头。 胡曾 朝歌

微风吹木石,澎湃闻韶钧。 韩愈 送惠师

典故
忘怀无物我


《昭明文选》卷三十一〈诗庚·杂拟下·杂体诗三十首·休上人别怨〉~480~
太素既已分。吹万著形兆。寂动苟有源。因谓殇子夭。道丧涉千载。津梁谁能了。思乘扶摇翰。卓然淩风矫。静观尺棰义。理足未常少。囧囧秋月明。凭轩咏尧老。浪?无蚩妍。然后君子道。领略归一致。南山有绮皓。交臂久变化。传火乃薪草。亹亹玄思清。胸中去机巧。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典故
忘年友

相关人物
祢衡


《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祢衡〉~2653~
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
《南史》卷三十三〈何承天列传·(曾孙)何逊〉~87~
逊字仲言,八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南乡范云见其对策,大相称赏,因结忘年交。自是一文一咏,云辄嗟赏,谓所亲曰:「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尝谓逊曰:「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其为名流所称如此。
典故
忘形湛辈
 
羊祜登山处
 
自古此山元有

相关人物
羊祜(字叔子)


《晋书》卷三十四〈羊祜列传〉~020~
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也。」湛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至若湛辈,乃当如公言耳。」
《國語辭典》:对床风雨(對床風雨)  拼音:duì chuáng fēng yǔ
比喻兄弟或亲友相聚,亲密交谈之乐。参见「风雨对床」条。宋。辛弃疾 永遇乐。烈日秋霜词:「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國語辭典》:忘形  拼音:wàng xíng
1.忘记自己的形体。《庄子。让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2.不拘形迹。唐。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儒林外史》第一○回:「你我数十年故交,凡事忘形。」
3.比喻兴奋失常。如:「得意忘形」。
《漢語大詞典》:卖履分香(賣履分香)
典出 三国 魏 曹操 《遗令》:“餘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后因以指死者临终前对妻妾的留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祝翁:“人当属纊之时,所最不忍诀者,牀头之暱人耳;苟广其术,则卖履分香,可以不事矣。”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引 戴喻让 《临漳曲》:“卖履分香儿女情,读书射猎英雄气。”
《漢語大詞典》:寿陵失步(壽陵失步)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后以“寿陵失步”比喻仿效不成,反而丧失了固有技能。 唐 李白 《古风》之三五:“丑女来效顰,还家惊四邻。 寿陵 失本步,笑杀 邯郸 人。” 秦牧 《艺海拾贝·“邯郸学步”》:“自从 庄子 的著作中叙述了它以后,‘邯郸学步’或者‘寿陵失步’这句成话,常常被许多人所引用。”
《國語辭典》:学步(學步)  拼音:xué bù
1.学习走路。如:「幼儿多在一岁半时开始学步。」
2.模仿别人。参见「邯郸学步」条。清。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诗:「江山如此人亦然,学步羞称时世贤。」
《國語辭典》:学步邯郸(學步邯鄲)  拼音:xué bù hán dān
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参见「邯郸学步」条。晋。桓玄 与释慧远书劝罢道:「今世道士,虽外毁仪容,而心过俗人,所谓道俗之际,可谓学步邯郸,匍匐而归。」《周书。卷四。十七。艺术传。赵文深传》:「后知好尚难反,亦攻习褒书,然竟无所成,转被讥议,谓之学步邯郸焉。」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邯郸匍匐(邯鄲匍匐)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 餘子之学行於 邯郸 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后因以“邯郸匍匐”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金 元好问 《刘君用可庵》诗之二:“著脚绳桥已足忧, 邯郸 匍匐更堪羞。”参见“ 邯郸学步 ”。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國語辭典》:邯郸学步(邯鄲學步)  拼音:hán dān xué bù
相传战国时期,燕国有个人到赵国的都城邯郸,看到赵国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著学。结果不但没有学好,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掉了,便爬著回去。典出《庄子。秋水》。后用来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却自己本来的面目。《歧路灯》第一○一回:「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作「学步邯郸」。
分類:模仿不成
《漢語大詞典》:邯郸步(邯鄲步)
犹言 邯郸 学步。 唐 卢照邻 《释疾文》序:“未攀偃蹇桂,一臂连踡;不学 邯郸 步,两足匍匐。寸步千里,咫尺山河。” 宋 姜夔 《白石诗说》:“ 陶渊明 天资既高,趣诣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作 邯郸 步也。” 清 吕履恒 《长歌行送友人游大梁》:“后来者谁可与言,东里之顰 邯郸 步。”
分類:邯郸
《國語辭典》:以沫相濡  拼音:yǐ mò xiāng rú
比喻人同处于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参见「相濡以沫」条。宋。范成大 次韵龚养正病中见寄诗:「激水要令风在下,涸泉翻以沫相濡。」
《漢語大詞典》:呴沫
语出庄子·大宗师。喻指抚慰或救助。梁书·任昉传:“﹝ 刘孝标 论曰﹞故鱼以泉涸而呴沫,鸟因将死而悲鸣。”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诠俗:“以言呴沫人,令其意靡靡焉輭也,曰水。” 清 顾炎武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诗之三:“虽邻河伯居,未肯求呴沫。”参见“ 呴湿濡沫 ”。
分類:抚慰救助
《漢語大詞典》:呴湿濡沫(呴濕濡沫)
语本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清 钱谦益 《祭姚母文夫人》:“鏃礪道义,切磨文章,呴湿濡沫,蛩巨扶将。” 清 钱谦益 《赵景之宫允六十寿序》:“余于 赵 氏祖子孙三世矣……菀枯盈虚,呴湿濡沫,未尝不相共也。”
《漢語大詞典》:涸溜
干枯的小水流。 唐 卢纶 《敬酬大府二十四舅览诗卷因以见示》诗:“彻底碧潭滋涸溜,压枝红艳照枯株。”
《漢語大詞典》:濡沫
用唾沫来湿润。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语出庄子·天运:“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南朝 宋 朱广之 《谘顾道士夷夏论》:“检其言也,彼我俱遣;寻其旨也,老释无际。俱遣则濡沫可遣,无际则不负高贵。” 唐 元稹 《酬白学士》诗:“卧辙希濡沫,低颜受頷颐。” 宋 苏轼 《和王晋卿》:“谓言相濡沫,未足救沟瀆。”
《漢語大詞典》:相忘鳞(相忘鱗)
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后因以“相忘鳞”比喻优游自得者。 晋 李颙 《经涡路作》诗:“肇允相忘鳞,翻为涸池鱼。”
分類:优游自得
《漢語大詞典》:相濡沫
见“ 相濡以沫 ”。
《國語辭典》:相濡以沫  拼音:xiāng rú yǐ mò
泉水乾涸,鱼儿以口沫互相润湿。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喻人同处于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也作「濡沫涸辙」、「以沫相濡」。
《漢語大詞典》:相濡相呴
喻在困境中相互救助。 金 元好问 《女儿山避兵送李长源归关中》诗:“相濡相呴尚可活,轢釜何曾厌求索。”参见“ 相濡以沫 ”。
《國語辭典》:相濡以沫  拼音:xiāng rú yǐ mò
泉水乾涸,鱼儿以口沫互相润湿。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比喻人同处于困境,而互相以微力救助。也作「濡沫涸辙」、「以沫相濡」。
《漢語大詞典》:鱼沫(魚沫)
(1).鱼所吐之水沫。 唐 李贺 《古悠悠行》:“海沙变成石,鱼沫吹 秦桥 。” 元 柳贯 《初夏斋中杂题》诗之五:“鱼沫吹还息,蛛丝断忽抽。”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石语·三石:“遥望是寺,鱼沫吹门,蠔光次壁,朝晴暮雨,含影虚无。”
(2).典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后以“鱼沫”比喻人外困境时相依为命,互相救助。 宋 范成大 《喜沈叔晦至》诗:“江湖几鱼沫,风雨一鸡鸣。”
《國語辭典》:燕雀  拼音:yàn què
动物名。雀类。体型纤小,嘴圆锥形。雄鸟的头和背羽毛呈黑色;雌鸟则为暗褐色。以昆虫为食。能飞取抛掷的弹丸,人们常饲养以为戏。
《國語辭典》:燕雀安知鸿鹄志(燕雀安知鴻鵠志)  拼音:yàn què ān zhī hóng hú zhì
语本《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比喻庸俗者无法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三国演义》第四回:「『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也作「燕雀岂知鸿鹄志」。
《國語辭典》:鸿鹄之志(鴻鵠之志)  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像鸿雁一举千里般的壮志。比喻志向远大。《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分類:远大志向
《漢語大詞典》:鸿鹄志(鴻鵠志)
见“ 鸿鵠之志 ”。
《國語辭典》:鸿鹄之志(鴻鵠之志)  拼音:hóng hú zhī zhì
像鸿雁一举千里般的壮志。比喻志向远大。《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大丈夫仗鸿鹄之志,据英杰之才。」
分類:远大志向
《國語辭典》:九方  拼音:jiǔ fāng
1.中央及八方的合称。唐。李贺〈感讽〉诗六首之一:「焉知肠车转,一夕巡九方。」
2.复姓。如春秋秦穆公时有善相马者九方皋。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國語辭典》:九方皋  拼音:jiǔ fāng gāo
人名。春秋时人,生卒年不详。善相马,曾得伯乐之荐而为秦穆公求马,他不辨毛色、雌雄,而著重马的内神,因得良马。见《列子。说符》。后比喻善于发掘良才的人。宋。黄庭坚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诗:「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漢語大詞典》:黄骊(黄驪)
诗·鲁颂·駉:“有黄有驪。” 朱熹 集传:“纯黑曰驪,黄騂曰黄。”指黄马和黑马。后以“黄驪”泛指马。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三:“爰卜吉日,乃驾黄驪。”
《國語辭典》:魏阙(魏闕)  拼音:wèi què
古代宫门外的阙门,为悬示法令的地方。后亦作为朝廷的代称。《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幼学琼林。卷三。宫室类》:「书室曰芸窗,朝廷曰魏阙。」
《漢語大詞典》:魏阙心(魏闕心)
谓身居江湖而心向朝廷。语本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宋 范成大 《送张真甫中书奉祠归蜀》诗:“一封朝奏钧天梦,万里 江 行魏闕心。” 宋 刘辰翁 《行香子·迭韵》词:“叹魏闕心,磻石魄, 汨罗 身。”
分類:江湖朝廷
《漢語大詞典》:两忘(兩忘)
(1).两者一起忘记。庄子·大宗师:“与其誉 尧 而非 桀 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唐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 元 倪瓒 《听袁员外弹琴》诗:“两忘絃与手,流泉松吹声。”
(2).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梁武帝 《连珠》:“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揆拙迷三雀,劳生昧两忘。”
《漢語大詞典》:忘味
忘记美味。多形容沉浸于优美音乐中的精神状态。语本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汉 班固 《幽通赋》:“ 虞 《韶》美而仪凤兮, 孔 忘味於千载。” 唐 张鷟 游仙窟:“一时忘味, 孔丘 留滞不虚;三日绕梁, 韩娥 餘音是实。” 宋 王禹偁 《大合乐赋》:“若非审音以知政,安能制礼而作乐,听之忘味,佞邪之道弗兴。”
《漢語大詞典》:闻韶(聞韶)
论语·述而:“子在 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韶》,传为 舜 时的乐名, 孔子 推为尽善尽美。后以“闻韶”谓听帝王之乐或听美好乐曲。 唐 崔日用 《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宫恩赐綵缕人胜应制》:“宸极此时飞圣藻,微臣窃抃预闻《韶》。” 宋 范仲淹 《今乐犹古乐赋》:“听此笙鏞,曷异闻《韶》之美;顾兹匏土,宛存《击壤》之风。” 傅敷 《次韵答令希见过王仙馆中留别》:“载酒有人来问字,传餐无肉笑闻《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