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相与(相與)  拼音:xiāng yǔ
1.相偕、相互。《文选。马融。长笛赋》:「于是游閒公子,暇豫王孙,心乐五声之和,耳比八音之调,乃相与集乎其庭。」《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于是相与结侣,携手俱游。」
2.结交。《后汉书。卷三三。冯鲂传》:「今日相与,尚无所顾。」《儒林外史》第一回:「时知县倚著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
3.朋友,交情好的人。《儒林外史》第四回:「工房听见县主的相与到了,慌忙迎到里面客位内坐著,摆上九个茶盘来。」
《漢語大詞典》:燕处(燕處)
(1).退朝而处;闲居。礼记·经解:“天子者,与天地参……其在朝廷,则道仁圣礼义之序;燕处,则听雅颂之音。” 宋 苏辙 《谢翰林学士宣召状》之一:“临朝访道,有元老之在前;燕处清心,援众正而自助。” 清 昭梿 啸亭杂录·不改常度:“ 仁皇 临御六十餘年,凡一切起居饮食,自有常度,未尝更改。虽酷暑燕处,从未免冠。”
(2).谓相处;居处。 宋 沈遘 《诫励贡士敦尚行实诏》:“比岁以来,士之进於有司者益不及于前时……羣居燕处,则不闻仁义之谈;杂进并趍,则不闻礼让之节。”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冷生:“忽有狐来,与之燕处。每闻其终夜语,即兄弟詰之,亦不肯洩。”
《國語辭典》:共处(共處)  拼音:gòng chǔ
共同存在,一起相处。如:「他俩儿性格完全不同,很难和平共处。」
《漢語大詞典》:偃伏
(1).躺卧;伏卧。《汉书·杜周传》:“ 穰侯 , 昭王 之舅也,权重於 秦 ,威震邻敌,有旦莫偃伏之爱。” 颜师古 注:“言 昭王 幼少,旦夕偃伏戏弄於舅之旁侧也。”世说新语·简傲“ 高坐道人 於丞相坐恒偃卧其侧” 刘孝标 注引《高坐传》曰:“ 王公 曾诣和上,和上解带偃伏,悟言神解。” 艾明之 《雨》:“庞大的船体,偃伏在船台上,就象是一头准备扑向 黄浦江 的雄狮。”
(2).指相处。 汉 王充 论衡·讲瑞:“与之偃伏,从之受学,然后知之。”
《國語辭典》:随趁(隨趁)  拼音:suí chèn
1.追随、跟从。元。金仁杰《追韩信》第三折:「臣教子房散了楚军,周勃领著汉兵。臣教郦商引铁骑八方四面相随趁。」明。高明《琵琶记。牛小姐规劝侍婢》:「我伏事别人,与他传消递息,随趁也得些快活。」
2.相伴、共处。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三折:「但行处有八个字相随趁,是那斧镰绳担,琴剑书文。」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二折:「我收了这珠翠衣锦绣裙,怕待饰蛾眉绿鬓。和他那破襕衫怎生随趁?」
《漢語大詞典》:沾接(霑接)
(1).接待。 南朝 梁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王丞相 拜 扬州 ,宾客数百人并加霑接,人人有説色。”
(2).相与;相处。二刻拍案惊奇卷八:“况两君胜士,相与的必是高贤,老朽何幸得以霑接。”
《國語辭典》:去处(去處)  拼音:qù chù
1.场所、处所。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俺这里不是嬴奸买俏去处。」《儒林外史》第一回:「此番到大邦去处,或者走出些遇合来也不可知。」
2.所去的地方。《红楼梦》第四七回:「你又不大在家,知道你天天萍踪浪迹,没个一定的去处。」
3.事态达到的程度。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先生既看周易,必然有甚心得去处。」《水浒传》第二五回:「我枉自做了男子汉,到这般去处,却摆布不开。」
《漢語大詞典》:游处(遊處)
(1).出游和家居。借指相处,波此生活在一起。 汉 祢衡 《鹦鹉赋》:“感平生之游处,若壎篪之相须。”南史·虞寄传:“ 衡阳王 既出閤,须得一人旦夕游处,兼掌书记,宜求宿士有行业者。”
(2).交游;来往。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二·二王好佛:“ 王右丞 兄弟好佛,多与名僧游处。” 子虚子 《湘事记·军事篇一》:“﹝ 陈作新 ﹞颇工铁笔篆刻,摹 汉 印,因得与学界游处。”
《國語辭典》:忘形  拼音:wàng xíng
1.忘记自己的形体。《庄子。让王》:「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2.不拘形迹。唐。杜甫〈醉时歌〉:「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儒林外史》第一○回:「你我数十年故交,凡事忘形。」
3.比喻兴奋失常。如:「得意忘形」。
《國語辭典》:相安  拼音:xiāng ān
相处无冲突。宋。苏轼 省试策问三首之三:「凡省冗官八百员、吏千四百员,民以少纾,而上下相安,无刻核之怨。」《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又将大义的话说了一遍,大家各自相安。」
《國語辭典》:剪剪(翦翦)  拼音:jiǎn jiǎn
1.狭小的样子。《庄子。在宥》:「而佞人之心剪剪者,又奚足以语至道。」
2.风吹的样子。唐。韩偓 夜深诗:「侧侧轻寒剪剪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3.整齐的样子。晋。程本《子华子。卷下。晏子问党》:「上下剪剪焉,惟其君之听。」
《國語辭典》:难处(難處)  拼音:nán chǔ
1.不容易处理。《朱子语类。卷一八。大学。传五章》:「圣贤于难处之事,只以数语尽其曲折。」
2.不容易相处。如:「脾气不好的人很难处。」
《國語辭典》:难处(難處)  拼音:nán chù
1.困难的地方。唐。李咸用 送谭孝廉赴举诗:「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老残游记》第一回:「若要此病永远不发,也没有什么难处,只须依著古人方法,那是百发百中的。」
2.灾难、祸事。如:「他做事这样心不在焉,迟早会发生难处。」
3.困境。如:「你我同在难处,应该互相帮助。」
《國語辭典》:民彝(民彞)  拼音:mín yí
人民的常规准则。《书经。康诰》:「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宋史。卷四二四。列传。赵逢龙》:「为政务宽恕,抚谕恻怛,一以天理民彝为言,民是以不忍欺。」清。钱谦益〈嘉议大夫南京工部右侍郎叶公墓志铭〉:「公生平学问,躬行实践,信心为己,感民彝,痛国是。」
《漢語大詞典》:同处(同處)
(1).共存一处;同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枕中:“ 范子 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
(2).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 宋 苏轼 《策别十二》:“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於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於危。”
《漢語大詞典》:故处(故處)
旧地;原处。 汉 班固 《白虎通·丧服》:“孝子哀,不欲闻人之声,又不欲居故处,居中门之外,倚木为庐。” 宋 苏轼 《初秋寄子由》诗:“惟有宿昔心,依然守故处。”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物异:“夏夕已寝,榻忽离故处尺许,四顾无所见。”
谓以故旧相处。诗·邶风·日月“乃如人兮,逝不古处”毛传:“古,故也。” 汉 郑玄 笺:“不以故处,谓甚违其初时。” 孔颖达 疏:“不以古时恩意处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