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偕行  拼音:xié xíng
1.同行。《诗经。秦风。无衣》:「王于兴师,脩我甲兵,与子偕行。」《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今限已满,吾欲归,子可偕行,天上之乐,胜于人间多矣。」
2.并存、并行。《庄子。则阳》:「夫圣人未始有天,未始有人,未始有始,未始有物,与世偕行而不替。」
《漢語大詞典》:同天
谓共存于人世间。晋书·列女传·王广女:“吾闻父仇不同天,母仇不同地。”
《漢語大詞典》:同处(同處)
(1).共存一处;同居。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枕中:“ 范子 曰:‘臣闻阴阳气不同处,万物生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老妾二十年孀妇,子媳俱无,止与一婢同处。”
(2).谓共同相处;同处于。后汉书·爰延传:“善人同处,则日闻嘉训。” 宋 苏轼 《策别十二》:“民不知信则不可与久居於安,民不知义则不可与同处於危。”
《漢語大詞典》:同地
(1).谓共处同一大地。 汉 王充 论衡·辨祟:“共天同地,竝仰日月。”
(2).借指共存于人世间。晋书·列女传·王广女:“吾闻父仇不同天,母仇不同地。”
《漢語大詞典》:叠加
使一物与另一物占有相同位置并与之共存。例如:使一个电波叠加在另一电波上。
《国语辞典》:势同水火(势同水火)  拼音:shì tóng shuǐ huǒ
双方尖锐对立,其势如水火般不能共存。如:「他们的关系已势同水火,要和好如初,似乎是不可能了。」
《国语辞典》:三分鼎立  拼音:sān fēn dǐng lì
比喻三方势力均等、共存的局面。参见「鼎足而立」条。《魏书。卷九五。匈奴刘聪等传。序》:「论土不出江汉,语地仅接褒斜,而谓握皇符,秉帝籍,三分鼎立,比踪王者。」
《国语辞典》:绝对温度(绝对温度)  拼音:jué duì wēn dù
物理学上将水的液态、固态、气态三相共存时的温度,称为「三相点」,定义为273.16K,温度间格与摄氏温标相同,所定出的温度称为「绝对温度」。
《国语辞典》: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拼音:bù shì nǐ sǐ,jiù shì wǒ huó
比喻双方势不两立,不能共存。如:「今日决一死战,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国语辞典》:父仇不共戴天  拼音:fù chóu 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父仇之人共存于世间。比喻仇恨极大,不易化解。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幼学琼林。卷一。天文类》:「父仇不共戴天,子道须当爱日。」《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至于为亲报仇,所谓父仇不共戴天,岂容片刻隐忍?」
《国语辞典》:戴天之仇  拼音:dài tiān zhī chóu
不能共存于世的仇。比喻仇恨极深。《大宋宣和遗事。贞集》:「一时士大夫甘心讲和,酣絭于湖山歌舞之娱,而忘父兄不共戴天之仇矣。」
分类:共存仇恨
《國語辭典》: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雠岂容不报!』」《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也作「不同日月」、「不共天地」。
《漢語大詞典》:砺带河山(礪帶河山)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 河 如带, 泰山 若厉,国以永寧,爰及苗裔。’”后因以“礪带河山”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明 唐顺之 《皇陵行》:“已闻帝王自有真,更説 南阳 多贵人,戈矛貔虎三千士,礪带河山十八臣。”亦省作“ 礪带 ”。明史·顾时吴祯薛显等传赞:“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礪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