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逋负(逋負)  拼音:bū fù
1.拖欠赋税。《史记。卷一二○。汲郑列传。郑当时》:「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
2.泛指各种未偿的债务或仇恨。《后汉书。卷六五。皇甫张段列传。段颎》:「洗雪百年之逋负,以慰忠将之亡魂。」
《國語辭典》:仇怨  拼音:chóu yuàn
仇恨、怨恨。《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明史。卷二七三。高杰列传》:「杰伏兵要击黄得功于土桥,得功几不免,两镇遂相仇怨。」
《國語辭典》:怨恨  拼音:yuàn hen
埋怨忿恨。《墨子。兼爱中》:「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漢語大詞典》:私恨
(1).私下怀恨或结怨。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兵部·日本和亲:“ 于文定 与 石司马 私恨,遂记之笔麈以为信。”
(2).指私人的仇恨。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僉事道:‘这是家人怀挟私恨诬首的,怎麼听得!’”
《漢語大詞典》:怨憾
仇恨;怨恨。南史·檀珪传:“吾与足下素无怨憾,何以相苦?” 明 李贽 《寄答留都书》:“且彼来书时时怨憾 邓和尚 ,岂以彼所恶者必令人人恶之,有一人不恶,便时时讐憾此人乎?”清史稿·理亲王允礽传:“ 凌普 更为贪婪,包衣下人无不怨憾。”
分類:仇恨怨恨
《漢語大詞典》:仇疾
仇恨。东观汉记·窦融传:“扶微救危,仇疾反虏。” 李大钊 《劳动问题的祸源》:“为了资本集中于少数人手里,就成了利害截然的劳资两阶级的仇疾。”
分類:仇恨
《漢語大詞典》:血仇
亦作“ 血讎 ”。
(1).指有亲人被杀害的仇恨。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见侵者则恨之入骨,剧於血讎。”
(2).指仇恨很深的冤家。 唐 韩愈 《祭马仆射文》:“惟 蔡 及 许 ,旧为血仇。命公并侯,耕借之牛,束其弓矢,礼让优优。”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土司·缅甸盛衰始末:“ 景泰 二年, 缅 人入 麓川 ,又执 思机法 以去。至五年三月,献俘於朝,自是 麓川 与 缅 世为血仇。”
《漢語大詞典》:隙憾
仇隙;仇恨。
分類:仇隙仇恨
《漢語大詞典》:隙雠(隙讐)
仇恨。
分類:仇恨
《國語辭典》:杯酒戈矛  拼音:bēi jiǔ gē máo
戈矛,比喻纷争。「杯酒戈矛」比喻在酒宴中引起的仇隙。《负曝闲谈》第二五回:「华尚书看罢,把他酒都吓醒了。……楞了一会,又想周楷这人名字好熟。想了半天恍然大悟道:『就是有天在吴侍郎席上,他请教我,我没有理他那个人。这真是杯酒戈矛了。』」
《國語辭典》:千仇万恨(千仇萬恨)  拼音:qiān chóu wàn hèn
众多的仇恨。形容仇恨深重。如:「这是个法治的社会,你们之间纵然有千仇万恨,也不可以私下解决,以免触犯法律。」
《國語辭典》:精卫(精衛)  拼音:jīng wèi
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白喙赤足,首有花纹,据说为炎帝幼女溺死海边所化。因不甘白白被海水淹死,常衔木石填海。也称为「冤禽」。
《國語辭典》:戴天  拼音:dài tiān
戴,顶著。戴天指立于天地间。常表示仇恨之深。《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國語辭典》:不共戴天  拼音:bù gòng dài tiān
不愿与仇人共生世间。语本《礼记。曲礼上》:「父之雠,弗与共戴天。」比喻仇恨极深。《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凌统叩头大哭曰:『不共戴天之雠岂容不报!』」《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我父亲和他涉了讼,他买嘱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也作「不同日月」、「不共天地」。
《國語辭典》:新恨  拼音:xīn hèn
新生的怅恨、忧悒。如:「旧仇新恨」。唐。戴叔伦 赋得长亭柳诗:「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國語辭典》:洗濯  拼音:xǐ zhuó
1.清洗。《西游记》第一回:「青松林下任他顽,绿水涧边随洗濯。」
2.除去罪恶、耻辱。宋。苏辙 齐州祈雨青辞:「民既穷瘁,吏亦震恐,各知咎殃,将自洗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