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温热(温熱)
(1).微热;温暖。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滱水:“水出西北 暄谷 ,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闻一多 《深夜底泪》诗:“轻柔的泪,温热的泪,洗得净这仆仆的征尘?”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如愿》:“到夜里,到人家都熄灯睡觉的时候, 阿永 才听见妈妈的声音,摸到妈妈那双温热的手。”
(2).加温使热。《水浒传》第八二回:“随即取过旋杓舀酒,就堂前温热,倾在银壶内。”
(3).犹温度。 管桦 《女民警》:“﹝她﹞扚了一匙水,用嘴唇试探一下温热,小心地送进病人嘴里。”
《漢語大詞典》:热度(熱度)
(1).热的程度;温度。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今置一精枪精礮於此……热度若何?远近击力若何?寒暑风雨阴晴之视差增减若何?平日自命读书才士,无一人能言者。”
(2).指高于正常的体温。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三篇五:“当我的热度很高的时候,我一切知觉都失掉了。” 茅盾 《小巫》四:“她有两天工夫,热度非常高;脸像喝酒一般通红,眼睛水汪汪地直瞪。” 冯雪峰 《鲁迅先生的逝世》:“但晚上他还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到深夜热度又高起来,疲劳到不能支持,这篇文章也就没有写完。”
(3).犹热情。 周恩来 《勤工俭学在法最后之运命》:“对于解决求学问题热度很高的勤工生,对此当然见得更加真切。” 欧阳山 《三家巷》十八:“有些人是五分钟热度,有些人是压根儿就没有什么热度。”
《漢語大詞典》:地面温度
指地面与空气交界处的温度。详“ 地温 ”。
《漢語大詞典》:地温
地表面和土层不同深度的温度。地温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漢語大詞典》:一度
(1).计量日月星辰运行距离的一个单位。《淮南子·天文训》:“日行一度,以周於天,日冬至 峻狼 之山;日移一度,凡行百八十二度八分度之五,而夏至 牛首 之山。” 汉 班固 《白虎通·日月》:“日日行一度,月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晋书·天文志上:“摄提、填星皆东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朱子语类卷二:“望时,是月与日正相向,如一箇在子,一箇在午,皆同一度。”
(2).犹一次。 五代 谭用之 《赠索处士》诗:“一度相思一惆悵,水寒烟澹落花前。”《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天帝嗔怒,罚 织女 住在天河之东, 牛郎 住在 天河 之西。一年只许相会一度,正是七月七日。”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3).有过一次。 唐 栖白 《寄南山景禅师》诗:“一度林前见 远公 ,静闻真语世情空。” 徐迟 《牡丹》七:“ 魏紫 记不得他们了。但终于记起了当年那位年轻的剧作家和那位一度的合演者,十分高兴。”
(4).一次渡过。度,渡。《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大王若提兵一度 渭桥 ,京都又復惊骇。”
(5).谓按现成曲调唱一次。
(6).指温度、角度、经纬度、电量等的一个单位。
《漢語大詞典》:炎热(炎熱)
(1).犹炎暑。气候极热。 汉 班婕妤 《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朝为张天之炎热,夕成冰冷之委灰。” 唐 杜甫 《寄杨五桂州》诗:“五岭皆炎热,宜人独 桂林 。” 宋 陆游 《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 巴金 《寒夜》二九:“炎热增加他的痛苦,喧哗更像在火上添油。”
(2).指温度高。《再生缘》第二一回:“就将御手摩亲面,欣悦道,炎热如何去几分?”
(3).比喻权贵。 清 刘大櫆 《赠资治大夫吴府君墓表》:“平生不趋走炎热……足跡未尝入官府。”
(4).比喻热闹。 清 李渔 《凰求凤·伙谋》:“风运太蹊蹺,后庭炎热,前院萧条。”
《漢語大詞典》:温泉
温度超过当地年平均气温的泉水。因泉源靠近火山或泉中矿物放出热量而成。 汉 董仲舒 《雨雹对》:“水极阴而有温泉,火至阳而有凉焰。”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燔石:“又言中国有温泉处必有硫黄,今 东海 广南 产硫黄处又无温泉,此因温泉水气似硫黄,故意度言之也。”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惠学士唐宫词:“清溪几曲流香满,正是温泉浴罢时。”
《漢語大詞典》:最佳
对于达到某种目的最为有利的某物的数量或程度;特指对某一有机体的生长和繁殖最为有利的条件(如温度、光线、湿度、食物)
《漢語大詞典》:伏火
(1).农历六月黄昏大火(古星名,即心宿二)的位置在中天,大暑后逐渐向西退伏,古谓“伏火”。 北周 庾信 《奉和初秋》诗:“落星初伏火,秋霜正动钟。”
(2).道家炼丹,调低炉火的温度谓“伏火”。 唐 朱庆余 《赠道者》诗:“药成休伏火,符验不传人。”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居四郎伏硃锻丹砂:“其法取辰锦颗块砂,不计多少,以一药铺盖煅之,朱已伏火,即日用炭火二两空养。”
《漢語大詞典》:冷气(冷氣)
(1).古指因哀痛过甚而致的气逆之症。梁书·孝行传·褚脩:“ 脩 性至孝,父丧毁瘠过礼,因患冷气。及丁母忧,水浆不入口二十三日,气絶復苏。”
(2).寒冷的气流。 宋 苏轼 《题女唱驿》诗:“浮嵐常作雨,冷气不知春。”《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妇人忽然站起,灯烛皆暗,冷气袭人,四妾惊恨仆地。” 鲁迅 《野草·风筝》:“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关大妈》:“即刻,一股冰凉的细流,滑进了喉咙,沁入心肺,凉阴阴的冷气,直冲到脑门, 关大妈 颤抖了一下,清醒了。”
(3).形容对人很冷淡。 茅盾 《子夜》十四:“ 莫干丞 也出意外,看着 屠维岳 那冷气逼人的脸,作不得声。”
(4).犹冷静。 明 朱权 《荆钗记·受钗》:“富家郎央我为媒,要娶我姪女为妻,説开説合非通容易,也全凭虚心冷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 六老 听了这一篇话,眼泪汪汪无言可答,虚心冷气的道:‘ 王兄 见教极是,容老夫和这逆子计较便可。’”
(5).利用制冷设备,把空气冷却,输入室内以降低温度,这种冷却的空气叫做冷气。通常也把上述设备叫做冷气。
《漢語大詞典》:沸腾(沸騰)
(1).水波翻涌。《诗·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每岁湖中羣蛟竞鬭,水为沸腾。”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清晨,阳光照到 鸡头山 顶,江水沸腾了。”
(2).比喻议论激烈。 三国 魏 嵇康 《忧愤》诗:“欲寡其过,谤议沸腾。” 宋 苏舜钦 《诣匦疏》:“降麻之后,物论沸腾。” 鲁迅 《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即如档案罢,任其自然,烂掉,霉掉,蛀掉,偷掉,甚而至于烧掉,倒是天下太平;倘一加人为,一‘办’,那就舆论沸腾,不可开交了。”
(3).形容声势猛烈。 晋 潘岳 《马汧督诔》:“齐万虓闞,震惊台司。声势沸腾,种落煽炽。”
(4).比喻社会动乱。南史·文学传序:“自中原沸腾,五马南度,缀文之士,无乏於时。”新唐书·张行成传:“ 有隋 失道,天下沸腾。” 萧乾 《一本褪色的相册·斯诺与中国新文艺运动》:“﹝ 斯诺 ﹞通过沸腾的三十年代所产生的文艺作品,探索了 中国 人民的恨与爱,咒诅与憧憬。”
(5).比喻声音喧闹。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 宋 孔平仲 续世说·汰侈:“﹝ 蜀主 ﹞酣饮禁中,鼓吹沸腾,以至达旦。” 艾青 《年轻的城》诗:“到处都是建筑工地,劳动的声音在沸腾。”
(6).比喻情绪高涨或事物的蓬勃发展。 宋 司马光 《赐参政知事王安石不允断来章批答》:“今士夫沸腾,黎民骚动。”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他们潜在的反 日 情绪更加沸腾,热烈地期待着民族解放那一天的到来。” 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七章:“三连的战斗情绪顿时达到沸腾状态,全连都在红旗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李瑛 《听一位黑人朋友朗诵诗》诗:“呵,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呵,真是一个沸腾的世纪!”
(7).液体到达一定温度时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气化现象。 秦牧 《艺海拾贝·巨日》:“对某些动人的情节,我们的共鸣和感动,并不是一下子就涌现的,它们有点像烧开水似的,热度慢慢增加,终于,冒汽了,喧响了,沸腾了。”
《漢語大詞典》:炉温(爐温)
炉火燃烧的温度。多指冶炼炉中的温度。
《漢語大詞典》:气温(氣温)
空气的温度。气温的高低直接由太阳的辐射和日射角的大小决定,在上述条件相同的地区还会因空气的流动,云量的多少,海陆的分布,地面的性质等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
《漢語大詞典》:温和
(1).指性情、态度、言语等温柔和平。汉书·王莽传下:“后谊明,母道得,温和慈惠之化也。”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 中令 长子 守忠 ,温和多礼。” 清 俞蛟 《潮嘉风月记·丽品》:“虽不嫺文翰,而吐属温和。” 老舍 《二马》第五段三:“ 马威 皱着眉,板着脸,眼睛里一点温和的样儿也没有。”
(2).指气候不冷不热。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 罽宾 地平,温和,有目宿,杂草奇木。”《醒世恒言·施润泽滩阙遇友》:“又蚕性畏寒怕热,惟温和为得候。” 朱自清 《旅欧杂记·威尼斯》:“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
(3).指物体具备使人感到暖和的适当温度。 元 胡祗遹 《一半儿·四景》曲:“被儿底梦难成,一半儿温和一半儿冷。”
《漢語大詞典》:寒地
(1).指寒贱的地位,低微的官位。魏书·李彪传:“ 彪 虽与 宋弁 结 管 鲍 之交, 弁 为大中正,与 高祖 私议,犹以寒地处之,殊不欲微相优假。”
(2).阴湿而且温度较低的土地。 唐 白居易 《晚桃花》诗:“一树红桃亚拂池,竹遮松荫晚开时。非因斜日无由见,不是閒人岂得知。寒地生材遗校易,贫家养女嫁常迟。”《人民日报》1947.11.11:“上肥时都注意到寒地(河地、背沟地等)上火肥(羊肥、蒿肥、驴肥等)。”
《漢語大詞典》:仪表(儀表)
(1).人的外表。指容貌、姿态、风度等。《诗·卫风·硕人》“硕人其頎” 汉 郑玄 笺:“言 庄姜 仪表长丽俊好,頎頎然。” 南朝 梁 沈约 《豫章文宪王碑》:“公德惟民望,位冠朝首,仪表瑰雄,风神秀杰。” 元 曾瑞卿《留鞋记·楔子》:“因小生学成满腹文章,更兼仪表不俗,今年春榜动,选场开,奉父母严命特来上朝应举。” 峻青 《海啸》第四章十二:“他那威严的仪表,沉雷般的声音,有着一种逼人的力量。”
(2).准则;法式;楷模。管子·形势:“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礼义者,尊卑之仪表也。” 汉 王逸 《离骚叙》:“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铸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三:“司空、僕射,实百僚之仪表也,奈何与黥卒坐对!” 朱德 《游罗冈祠》诗:“忠心为国声名在,仪表堪称后世师。”
(3).指为准则,为法式,做楷模。 宋 苏轼 《徐州谢邻郡陈彦升启》:“纪纲千载,仪表一方。”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沉光:“又如《太白酒楼记》等文,皆仪表於后世。”
(4).表柱。立木为之,用于测日影,候天象。后汉书·律历志下:“历数之生也,乃立仪表以校日景。景长则日远,天度之端也。”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英杰归真》:“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智力有限,持寻尺之仪表,仰测穹苍,安能洞悉而无疑?”
(5).机弩部件之一,用于瞄准。《淮南子·俶真训》:“今夫善射者有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此皆所得以至於妙。”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曰:‘愿闻望敌仪表、投分飞矢之道。’ 音 曰:‘夫射之道,从分望敌,合以参连……远近高下,求之銖分。’”
(6).测定温度、气压、电量、血压、流量等仪器的统称。外形似计时的表,能由刻度直接显示数值。 碧野 《在江汉平原上》:“姑娘夜读了一阵,望了望抽水机的仪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