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17,分115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实封
寰宇
名器
战国
兴国
国论
神器
九鼎
国势
公有
亡国
安国
宸衷
体国
敌国
《漢語大詞典》:实封(實封)
(1).诸侯实际可以占有的土地。 清 江永 周礼疑义举要卷二:“诸侯之地,土田为实封。”
(2).古代封建国家名义上封赐给功臣贵戚食邑的户数与实际封赏数往往不符,实际上赐与的封户叫实封。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年:“十一月乙未,初令宰相共食实封三百户。” 胡三省 注引唐会要曰:“旧制,凡有功之臣赐实封者,皆以课户先準户数,州县与国官、邑官执帐,供其租调,各準配租调,远近,州县官司收其脚值,然后付国邑官司。其丁準此,入国邑者收其庸。”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实封:“通典曰: 唐 封公侯无国土,其加实封者,则食其所封之户,分食诸郡,以租庸调给。沿革曰 魏 黄初 间,爵自关内侯不食邑,但虚封而已。故 唐 因之加实封。《宋朝会要》曰: 唐 制食实封者,户给縑帛,每赐爵递加一级, 唐 末及 五代 始有特加邑户,而罢实封之给,今位为虚名也。” 宋 欧阳修 《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 晏 ﹞勋上柱国,爵 临淄侯 ,食邑万二千户,实封三千七百户。”
(3).密封;固封。 宋 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痛民伤国者疏》:“但乞下詔使吏民皆得实封上言,庶几民间疾苦无不闻达。”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庆历 中,天下大旱,有詔,中外臣僚实封言事。”《元典章·圣政一·求直言》:“自今凡政令之未便,人情之未达,朝廷得失,军民利害,有上书陈言者,皆得实封呈献。”《水浒传》第十八回:“这实封公文,须是观察自己当厅投下。”
(4).指密封的奏折。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卒既至 赵 所,先授以省符,次白有礼部实封。 赵公 疑讶,不知为何事,启之,乃 杨公 诗一首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或 懋勤殿 板房看文书,硬拆实封,高声朗诵。”
《國語辭典》:寰宇  拼音:huán yǔ
全宇宙、全天下。《南史。卷八。梁简文帝本纪。论曰》:「介冑仁义,折冲尊俎,声振寰宇,泽流遐裔。」唐。骆宾王〈帝京篇〉:「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
《國語辭典》:名器  拼音:míng qì
1.用以分别尊卑的爵位及车服仪制。《后汉书。卷一五。来歙传》:「愚闻为国者慎器与名,为家者畏怨重祸。俱慎名器,则下服其命;轻用怨祸,则家受其殃。」《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2.贵重的宝器。《国语。鲁语上》:「今国病矣,君盍以名器请籴于齐?」
《國語辭典》:战国(戰國)  拼音:zhàn guó
1.(西元前403~前221)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起,至秦始皇统一止,因《战国策》一书而得名。此一时期,因周室衰微,列国互相交战争雄,最后由秦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纷扰的局面。
2.参与战争的国家。《管子。霸言》:「战国众,后举可以霸。战国少,先举可以王。」
《漢語大詞典》:兴国(興國)
(1).振兴国家。《穀梁传·僖公二十二年》:“古者被甲婴胄,非以兴国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兴盛的国家。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之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商君书·去强》:“兴国行罚,民利且畏;行赏,民利且爱。”
(3).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成帝 衍 ( 晋成帝 司马衍 )以 咸和 元年造十三口剑,铭曰‘兴国’。”
《國語辭典》:国论(國論)  拼音:guó lùn
1.有关国家重大事项的讨论、主张。《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其法律任廷尉有馀,经术文雅足以谋王体,断国论。」
2.全国的舆论。如:「自从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国论纷纷,民心愤慨,影响不少。」
《國語辭典》:神器  拼音:shén qì
1.神物。《老子》第二九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三国魏。王弼。注:「神,无形无方也。器,合成也。无形以合,故谓之神器也。」
2.比喻帝位。《三国演义》第八○回:「吾父功盖寰区,威震天下,然且不敢篡窃神器。」《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神器大宝,皆言帝位。」
3.神奇的器物,如宝剑之类。《文选。张协。七命》:「神器化成,阳文阴缦。」
《國語辭典》:九鼎  拼音:jiǔ dǐng
1.夏禹时,以九州贡金所铸的鼎,被夏、商、周三代奉为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宝器。周德衰,九鼎乃没于泗水彭城下。见《史记。卷一二。孝武本纪》。
2.比喻分量极重。如:「一言九鼎」。宋。黄庭坚〈次韵答叔原会寂照房呈稚川〉诗:「声名九鼎重,冠盖万夫望。」
《國語辭典》:国势(國勢)  拼音:guó shì
国家的实力或形势。宋。胡铨〈上高宗封事〉:「国势陵夷,不可复振。」
《國語辭典》:公有  拼音:gōng yǒu
1.整个物品属于二人以上所共有。如:「那辆车是他们兄弟俩所公有。」
2.公家所有。如:「公有停车场」。
《國語辭典》:亡国(亡國)  拼音:wáng guó
国家灭亡。《后汉书。卷六三。李固传》:「昔秦皇亡于沙丘,胡亥、赵高隐而不发,卒害扶苏,以至亡国。」唐。杜牧 泊秦淮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漢語大詞典》:安国(安國)
(1).使国家安定。孙子·火攻:“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张预 注:“君常慎于用兵,则可以安国。”史记·汲郑列传:“公为正卿,上不能襃先帝之功业,下不能抑天下之邪心,安国富民,使囹圄空虚,二者无一焉。” 隋 王通 《文中子·周公》:“其应天顺命安国济民乎!是以 武王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事 紂 , 齐桓 不敢逆天命背人而黜 周 。”
(2).安定的国家。吕氏春秋·大谕:“故曰: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
(3).古国名。故地在今 苏联 乌兹别克共和国 布哈拉 一带。为 昭武 诸国之一。
(4).参阅旧唐书·音乐志二
(5).复姓。 汉 有 安国少季 。见史记·南越列传
《國語辭典》:宸衷  拼音:chén zhōng
天子的心意。《魏书。卷九三。恩倖传。王睿传》:「宸衷恳切,备在丝纶。」唐。白居易〈贺雨〉诗:「庶政靡不举,皆出自宸衷。」
《漢語大詞典》:体国(體國)
(1).创建或治理国家。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体国垂制,上穆下亲。”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 刘颂 殷勤於时务, 温嶠 恳惻於费役,并体国之忠规矣。” 清 王夫之 《家世节录》:“呜呼!先正体国用人,争而不忮如此,天下何得不晏然!”参见“ 体国经野 ”。
(2).体念国家。 宋 岳飞 《奏措置曹成事宜状》:“奉圣旨令:……其 马友 等并听帅臣 岳飞 节制,各务体国,共力破贼。” 明 李东阳 《邃庵太宰先生初度迭前韵奉寿》:“夙夜在公长体国,行藏自我亦由天。” 清 梅曾亮 《臣事论》:“然有公忠体国之大臣,则亦不利乎此矣。”
《國語辭典》:体国经野(體國經野)  拼音:tǐ guó jīng yě
体,规划。经,丈量。体国经野语出《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指将都城划分为若干区,让官宦贵族分别居住,并将田地分配给百姓耕作。后泛指治理国家。《清史稿。卷四五一。金福曾传》:「李鸿章尤赏之,尝疏荐称有物与民胞之量,体国经野之才。」
《國語辭典》:敌国(敵國)  拼音:dí guó
1.仇敌之国。《战国策。秦策一》:「诎敌国,制海内。」《水浒传》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
2.势力相当的国家。《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3.相当于一国。如:「富可敌国」。《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能系大局轻重的人才。《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或制胜帷幄,或门人加亲,或与时抑扬,或隐若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