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仇 → 讐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敌国(敵國)  拼音:dí guó
1.仇敌之国。《战国策。秦策一》:「诎敌国,制海内。」《水浒传》第五四回:「此是心腹大患,若不早行诛戮剿除,他日养成贼势,甚于北边强虏敌国。」
2.势力相当的国家。《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3.相当于一国。如:「富可敌国」。《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4.能系大局轻重的人才。《后汉书。卷一八。吴盖陈臧列传。吴汉》:「吴公差彊人意,隐若一敌国矣!」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或制胜帷幄,或门人加亲,或与时抑扬,或隐若敌国。」
《漢語大詞典》:怨雠(怨讎)
仇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 有三施,我有三怨,怨讎已多,将何以战?”汉书·韩延寿传:“ 赵广汉 为太守,患其俗多朋党,故构会吏民,令相告訐,一切以为聪明, 潁川 由是以为俗,民多怨讎。” 宋 司马光 《送李汝臣同年谪官导江主簿》诗:“何期逢怨讎,意外成疮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阿英:“家世积德,曾无怨讎。如其妖也,请速行,幸勿杀吾弟。”
分類:仇敌
《國語辭典》:对敌(對敵)  拼音:duì dí
相对为敌。《三国演义》第二回:「俊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
《漢語大詞典》:敌雠(敵讎)
仇敌。书·微子:“小民方兴,相为敌讎。” 汉 王符 潜夫论·述赦:“古者惟始受命之君,承大乱之极,被前王之恶,其民乃并为敌讎。” 清 刘大櫆 《颍州府通判吕君墓表》:“州民 吴 姓,被杀野田,莫知敌讎,株连逮繫,殆数十人。”
分類:仇敌
《漢語大詞典》:雠寇(讎寇)
犹仇敌。 宋 苏舜钦 《上范公参政书》:“惟是险姦凶歼之人,嫉阁下声名出人,甚于讎寇。”
分類:仇敌
《漢語大詞典》:雠难(讎難)
仇敌。 南朝 陈 徐陵 《为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辩书》:“方禀英謨,共翦讎难。”
分類:仇敌
《漢語大詞典》:宿仇
原有的仇恨。例如:以雪吾之宿仇。
指长期存在的仇敌。例如:把昨天的盟友当宿仇。
《漢語大詞典》:对隙(對隙)
仇敌。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王 夏被毛裘,冬御絺綌,是人不死,必为对隙。”
分類:仇敌
《漢語大詞典》:救敌(救敵)
仇敌。
分類:仇敌
《國語辭典》:吴越(吳越)  拼音:wú yuè
1.朝代名。(西元907~978)五代时十国之一,钱镠所建。在今浙江全省及江苏省西南部、福建省东北部之地,至其孙俶纳土归宋。凡三世五主,八十四年。
2.春秋时吴国与越国的合称。
《國語辭典》:寇雠(寇讎)  拼音:kòu chóu
仇敌、敌人。《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也作「寇仇」。
分類:仇敌敌人
《國語辭典》:报雠(報讎)  拼音:bào chóu
以行动来打击仇敌。《三国演义》第二回:「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雠。」也作「报仇」。
《國語辭典》:国雠(國讎)  拼音:guó chóu
国家的仇恨。《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六》:「国雠亮不塞,甘心思丧元。」
《國語辭典》:仇家  拼音:chóu jiā
有仇怨的人。《汉书。卷九二。游侠传。郭解传》:「解夜见仇家,仇家曲听。」也称为「仇人」。
分類:仇敌仇人
《漢語大詞典》:深雠(深讎)
(1).积怨甚深的仇敌。战国策·燕策二:“是则有功者, 秦 之深讎也。”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刘豫州 ,使君之宗室而 曹公 之深讎也。”
(2).加深仇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虽有覆军杀将係虏单于之功,亦适足以结怨深讎,不足以偿天下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