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静坐(靜坐)  拼音:jìng zuò
1.静心安坐。如:「我每天习惯静坐一会儿,以涤清思虑。」《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久病新瘉,气虚多惊,倦视绮罗,厌闻弦管,思欲静坐养神,乃策杖徐步入后园中。」《文明小史》第三七回:「仲翔诸人只得静坐等候,邹宜保竟朦胧睡去。」
2.为表示抗议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安静坐著。如:「民众以理性静坐的方式来表达对工厂污染环境的抗议。」
《漢語大詞典》:静处(静處)
(1).冷静地立身处世。晏子春秋·杂下六:“且人何忧,静处远虑。”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保位权:“故为君虚心静处,聪听其响,明视其影,以行赏罚之象。” 宋 周敦颐 通书·圣学:“静处则明,明则通。”
(2).犹静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刑部·热审之始:“今盛暑,朕与卿等,深居静处,犹觉可畏。”
《漢語大詞典》:清思
清雅美好的情思。亦谓清静地思考。汉书·礼乐志:“勿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 唐 孟郊 《立德新居》诗之一:“碧峰远相揖,清思谁言孤。”《醒世恒言·徐老仆义愤成家》:“﹝ 杜亮 ﹞有时或烹甌茶儿,助他清思;或煖杯酒儿,接他辛苦。”
《國語辭典》:静言(靜言)  拼音:jìng yán
巧言。《书经。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漢語大詞典》:静思
沉静地思考、省察。荀子·解蔽:“闢耳目之欲,而远蚊蝱之声,闲居静思则通。”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 宋 梅尧臣 《送李载之殿丞赴海州榷务》诗:“世事静思同转轂,物华催老剧飞梭。” 叶紫 《星》第六章三:“她慢慢地静思了好久好久!”
《漢語大詞典》:靖言
安静地。言,助词。魏书·世宗宣武帝纪:“贵游之胄,叹同子衿,靖言念之,有兼愧惭。”参见“ 静言 ”。
《國語辭典》:静言(靜言)  拼音:jìng yán
巧言。《书经。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漢語大詞典》:静居
(1).安静地闲居。庄子·盗跖:“静居则溺,体泽则冯。” 成玄英 疏:“安静闲居则其体沉溺。” 汉 贾谊 《新书·修政语上》:“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静居以嘆凤,临衢以泣麟。”
(2).谓隐居静修。 蔡东藩 《清史通俗演义》第二二回:“ 圆圆 知无可挽回,便于次晨起来,向 三桂 前求一僻室静居。”
《國語辭典》:静养(靜養)  拼音:jìng yǎng
安心休养。《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忽一日,体中不快,遂告个假,在寓静养调理。」《红楼梦》第三四回:「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
《漢語大詞典》:静息
(1).静止;平息。 南朝 梁 任昉 《禅位梁王玺书》:“祥风扇起,淫雨静息。”南史·江革传:“ 革 乃广施恩惠,盗贼静息。”
(2).安静地栖息。 五代 齐己 《蝉八韵》:“静息深依竹,惊移瞥过楼。”
《漢語大詞典》:静语(静語)
平静地谈话。 唐 白居易 《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诗:“闲游预算分朝日,静语多同待漏时。” 唐 贾岛 《就可公宿》诗:“静语终灯焰,餘生许嶠云。”
《漢語大詞典》:静存
谓宁静地思虑、省察。 明 黄绾 《明道编》卷五:“ 紫阳 分戒慎、恐惧为静存;分隐微、慎独为动察。”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三三章五:“要其学之所得,则当其静存。”
《漢語大詞典》:静谈(静談)
亦作“静谭”。 平静地细谈。 唐 李白 《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诗:“愿与四座公,静谈金匱篇。” 唐 李群玉 《与三山人夜话》诗:“静谈云鹤趣,高会两三贤。” 唐 皮日休 陆龟蒙 《独在开元寺避暑颇怀鲁望因飞笔联句》:“静谭蝉噪少,凉步鹤随迟。”
分類:平静静地
《國語辭典》:静候(靜候)  拼音:jìng hòu
静静的等候。《文明小史》第二四回:「次日便是考期,所有的候补同通州县齐集在院上,静候考试,抚台亲自监场。」
《漢語大詞典》:平虑(平慮)
(1).谓平静地认真思考。 宋 司马光 《体要疏》:“陛下清心平虑,择其是者而行之,非者不能復夺也。”
(2).即平露。瑞木名。详“ 平露 ”。
《漢語大詞典》:平露
瑞木名。古谓官位得人即生。 汉 班固 《白虎通·封禅》:“贤不肖位不相踰则平露生于庭。平露者,树名也,官位得其人则生,失其人则死。”露,一本作“ 路 ”。宋书·符瑞志下:“平露,如盖,以察四方之政。” 唐 无名氏 《平露赋》:“惟 唐 累庆,唯天眷命,植平露之殊祥,表吾君之睿圣。”《应群芳谱·木谱十三》谓平露一名平虑。
《漢語大詞典》:幽觌(幽覿)
幽静地欣赏。 唐 颜真卿 《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诗:“会愜名山期,从君恣幽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