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沿身  拼音:yán shēn
周身、全身。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我有甚么呢?那里有那板箱竖匮来!沿身打沿身,身上的衣裳,肚里的乾粮。」
《漢語大詞典》:自随(自隨)
跟随在自己身边;随身携带。新唐书·高崇文传:“ 崇文 恃功而侈,举 蜀 帑藏百工之巧者皆自随。” 宋 苏辙 《赠德仲》诗:“故人分散隔生死,孑然惟以影自随。”儒林外史第二九回:“况且那日小弟小恙进场,以药物自随,草草塞责而已。”
《漢語大詞典》:肘后(肘後)
谓随身携带的。指医书或药方。 唐 杜甫 《寄张十二山人》诗:“肘后符应验,囊中药未陈。” 前蜀 贯休 《宿赤松山观题道人水阁兼寄郡守》诗:“珠殿香軿倚翠稜,寒栖吾道寄 孙登 ,岂应肘后终无分,见説仙中亦有僧。” 明 唐顺之 《题赠施心菊医士》诗:“肘后传方多已试,鼎中留药不嫌贫。” 清 方文 《京口访邬沂公感旧》诗:“独怜肘后方书在,我欲从君隐市门。”参见“ 肘后方 ”。
《國語辭典》:肘后方(肘後方)  拼音:zhǒu hòu fāng
书名。晋葛洪撰,分五十三类,八卷。是一部验方集成。书中所记药材皆普遍价廉,如在肘后般易得,故称为「肘后方」。
《國語辭典》:身上  拼音:shēn shàng
1.身体。《红楼梦》第五七回:「姑娘身上又病著,更费了大事,误了你老出门。」《文明小史》第一六回:「身上一件打补钉的竹布长衫,脚上穿著黑袜,趿了一双破鞋。」
2.身边。《水浒传》第一○回:「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红楼梦》第七四回:「这东西也不是常带著的,我纵有,也只好在家里,焉肯带在身上各处去。」
3.自身、本身。《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红楼梦》第七一回:「我们的性命都在姐姐身上,只求姐姐超生要紧。」
《國語辭典》:侍者  拼音:shì zhě
1.陪侍左右,供差遣的人。《国语。鲁语上》:「展禽曰:『夏父弗忌必有殃……。』侍者曰:『若有殃焉在?』」唐。李朝威《柳毅传》:「或以尺书,寄托侍者。」
2.侍奉长老的僧徒。《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陈可常在长老座下做了第二位侍者。」《董西厢》卷一:「添香侍者似风狂,执磬的头陀呆了半晌,作法的阇黎神魂荡飏。」
《國語辭典》:琴剑(琴劍)  拼音:qín jiàn
琴与剑,为古代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有才有艺。唐。薛能 送冯温往河外诗:「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
《國語辭典》:罗帕(羅帕)  拼音:luó pà
丝巾。《初刻拍案惊奇》卷二:「算计定了,清晨未及梳洗,将一个罗帕兜头扎了,一口气跑到渡口来。」《红楼梦》第八九回:「看了一回,那泪珠儿断断续续早已湿透了罗帕。」
《國語辭典》:腰缠(腰纏)  拼音:yāo chán
随身携带的钱财。《里语徵实。卷下》:「腰缠十万: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虞初新志。卷五。秦淮健儿传》:「无用物!盍解腰缠来献!」
《國語辭典》:腰缠万贯(腰纏萬貫)  拼音:yāo chán wàn guàn
比喻财富之多。《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再要讲到夜间严谨门户,不怕你腰缠万贯,落了店都是店家的干系,用不著客人自己费心。」
分類:富有
《漢語大詞典》:瓢笠
(1).和尚云游时随身携带的瓢勺和斗笠。 明 沈德符 野获编·释道·僧慧秀:“未几, 吴 转江右兵使出山, 慧秀 遂弃瓢笠称山人,茹荤娶妇。”
(2).借指行踪。 明 屠隆 《綵毫记·汾阳报恩》:“老爷旷代奇才,名闻荒裔。瓢笠到处,必有逢迎。”
《國語辭典》:亲兵(親兵)  拼音:qīn bīng
随身保护长官的卫队。《晋书。卷四三。山涛传》:「以本官行军司马,给亲兵五百人,镇邺。」也称为「亲军」。
《國語辭典》:身边(身邊)  拼音:shēn biān
1.身旁周遭。《红楼梦》第二四回:「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能牙利爪的,那里插的下手去。」
2.身上。
《漢語大詞典》:七事
(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周礼·天官·小宰:“以法掌祭祀、朝覲、会同、宾客之戒具,军旅、田役、丧荒亦如之。七事者令百官府共其财用,治其施舍,听其治讼。” 郑玄 注:“七事,谓先四,如之者三也。”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国语·楚语下:“是以先王之祀也,以一纯、二精、三牲、四时、五色、六律、七事、八种、九祭、十日、十二辰以致之。” 韦昭 注:“七事,天、地、民、四时之务。”
(3). 唐 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噦厥、针筒、火石。 唐 张九龄 《敕识匿国王书》:“今授卿将军,赐物二百疋,锦袍、金鈿、七事。”
(4).同“ 七件事 ”。 明 《投梭记·逼娼》:“自从你父亲亡后,家中十分艰窘,开门七事,那一件不在做娘的身上。”
《漢語大詞典》:体上(體上)
身上。指日常随身的。魏书·傅竖眼传:“ 乾爱 云:‘汝岂可著体上衣服见 垣公 也?’时 垣护之 为刺史。 灵越 奋声言:‘ 垣公 ! 垣公 !著此当见南方国主,岂 垣公 也。’”
《國語辭典》:轻赍(輕齎)  拼音:qīng jī
方便携带的装备。《汉书。卷五十五。霍去病传》:「约轻赍,绝大幕。」唐。杜甫〈水宿遣兴奉呈群公〉诗:「馀波期救涸,费日苦轻赍。」
《漢語大詞典》:轻赍银(輕齎銀)
元 明 以来,税粮、漕粮、马草等折收银两的部分,叫“轻齎银”。 清 代漕粮加征的耗米,除随船给运四斗外,其余耗米折征银两,并按兑运远近规定数额。见清史稿·食货志三明史·食货志三:“轻齎银者, 宪宗 以诸仓改兑,给路费,始各有耗米;兑运米,俱一平一鋭,故有鋭米;自随船给运四斗外,餘折银,谓之轻齎。”
《漢語大詞典》:佩囊
随身系带的用以放零星物品的小口袋。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成都恶事》:“莫晓其为何物,姑收置之佩囊中。”清史稿·高宗本纪:“二月甲午朔,获 林爽文 ,赏 福康安 、 海兰察 御用佩囊,议叙将弁有差。”参见“ 佩袋 ”。
《漢語大詞典》:佩袋(珮袋)
以红纱制成的一种小袋子,专用以套在佩玉上。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古今制度,有一时创获,其后循用不可变者。如前代之笏囊,与本朝之佩袋是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笏囊珮袋:“其佩忽与上佩相纠结,赖中官始得解。 敏行 惶怖伏罪,上特宥之。命自今普用佩袋,以红纱囊之。虽中外称便,而广除中清越之音减矣。”
装玉佩的纱袋。 清 褚人穫 《坚瓠九集·珮袋》:“ 嘉靖 中,世庙升殿,尚寳司卿 谢敏行 捧寳。玉珮飘颻,与上珮勾连不脱……因詔中外官俱製珮袋,以防勾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