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天资(天資)  拼音:tiān zī
天生的资质、禀赋。《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评曰》:「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三国演义》第四回:「而帝天资轻佻,威仪不恪,居丧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
《國語辭典》:天赋(天賦)  拼音:tiān fù
天生的才能,自然的禀赋。《旧唐书。卷一九。僖宗本纪》:「河中节度使王重荣神资壮烈,天赋机谋,誓立功名,志安家国。」
《漢語大詞典》:赋分(賦分)
天赋;资质。 唐 温庭筠 《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因书怀奉寄殿院徐侍御一百韵》:“赋分知前定,寒心畏厚诬。” 宋 岳飞 《辞少保第四札》:“臣赋分譾薄,窃恐别招谴责。” 金 元好问 《行斋赋》:“赋分在人,如物有常。”
分類:天赋资质
《國語辭典》:资性(資性)  拼音:zī xìng
天赋的性情。《汉书。卷七一。彭宣传》:「臣资性浅薄,年齿老眊。」《儒林外史》第九回:「他今年十七岁,资性倒也还聪明的。」
《國語辭典》:生地  拼音:shēng dì
1.生命得以保全之地,相对于死地而言。《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抱朴子。内篇。微旨》:「有急则入生地而止,无患也。」
2.未开垦的土地。
3.未经蒸熟的地黄,称为「生地」。可供药用,有退热、止血的功效。
《國語辭典》:器质(器質)  拼音:qì zhí
才识资质。《北史。卷一○。周高祖武帝本纪》:「帝幼而孝敬,聪敏有器质。」唐。韩愈 举钱徽自代状:「器质端方,性怀恬淡,外和内敏,洁静精微。」
《漢語大詞典》:生材
(1).养植竹木。亦用以比喻培植人材。周礼·地官·大司徒:“颁职事十有二于邦国都鄙,使以登万民……九曰生材,十曰学艺。” 郑玄 注:“生材,养竹木者。” 金 元好问 《嘉议大夫王公神道碑》:“生材非难,获用为难;获用非难,尽其材为尤难。”
(2).新采伐的材木。《淮南子·人间训》:“木尚生,如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
(3).指资质。 宋 曾巩 《册立皇太子制》:“咨尔某,生材之卓,絶伦拔类,覃訐岐嶷,成於自然;缉熙光明,不繇外奬。”
《國語辭典》:材质(材質)  拼音:cái zhí
1.资质。《汉书。卷一一。哀帝纪》:「臣幸得继父守藩为诸侯王,材质不足以假充太子之宫。」
2.工业设计或艺术创作上所称的创作材料。如:「朱铭先生以不锈钢材质从事雕塑,其艺术风格独树一帜。」
分類:材质资质
《漢語大詞典》:才质(才質)
资质。晋书·贾充传:“俄而侍宴,论太子婚姻事, 勖 因言 充 女才质令淑,宜配储宫。”朱子语类卷七十:“ 龟山 才质困弱,好説一般不振底话。” 明 王廷相 《答孟望之论慎言》:“大抵人生才质,中下者多,故学道造诣,上达者少。” 郭沫若 《断肠集·屈原研究》:“他有锐敏的感受性,接受了时代潮流的影响,更加上他的超绝的才质和真挚的努力,他的文学革命真真是得到了压倒的胜利。”
分類:才质资质
《國語辭典》:本质(本質)  拼音:běn zhí
1.事物本身原有的根本属性。如:「这件事的本质,并不如你想像的单纯。」《红楼梦》第八六回:「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
2.人的本性。如:「他的本质不坏。」《南齐书。卷二五。列传。张敬儿》:「朕犹谓恩义所感,本质可移。」
《漢語大詞典》:禀姿(稟姿)
指天赋的资质。 清 孙枝蔚 《旅兴》诗之五:“稟姿无愚智,但贵有师承。”
分類:天赋资质
《漢語大詞典》:睿姿
(1).指皇帝的容姿形貌。 宋 张师正 括异志·司马待制:“ 神文 以皇太子监国,引见 资善堂 ,仰视睿姿,一如所梦。”
(2).指圣明的资质。姿,通“ 资 ”。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六帝:“以 太宗 天纵, 玄庙 聪明, 宪 、 德 、 文 、 僖 ,睿姿继挺,俱以万机之暇,特驻吟情。”
《國語辭典》:秉赋(秉賦)  拼音:bǐng fù
人先天的性格、资质和体魄。《红楼梦》第六四回:「因宝玉素昔秉赋柔脆,虽暑月不敢用冰,只以新汲井水将茶连壶浸在盆内,不时更换,取其凉意而已。」也作「禀赋」。
《漢語大詞典》:内材
资质;稟性。 明 叶盛 水东日记·余尚书遗事:“ 茂本 美风姿,有俊才,为县学生。御史行香,见 茂本 曰:‘此子外材好,内材何如?’”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生既具灵明,其心中常有意念,展转相生,如画如话,自寤彻寐,未曾暂止,内材如此,而又常乐有外境焉,以讐对之。”
分類:资质禀性
《國語辭典》:英灵(英靈)  拼音:yīng líng
1.英华灵秀所凝聚的气。指才能出众的人。《隋书。卷四二。李德林传》:「陈使江总目送之曰:『此即河朔之英灵也。』」唐。王维〈送綦毌潜落第还乡〉诗:「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2.英烈的灵魂。唐。杜甫〈陪诸公上白帝城宴越公堂之作〉诗:「英灵如过隙,宴衎愿投胶。」《三国演义》第九一回:「今凯歌欲还,献俘将及。汝等英灵尚在,祈祷必闻。随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国,各认本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