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设疑(設疑)  拼音:shè yí
起疑、怀疑。《水浒传》第一四回:「我见他偌大一条大汉,在庙里睡得跷蹊,亦且面生,又不认得,因此设疑,捉了他来这里。」
分類:设问起疑
《國語辭典》:何如  拼音:hé rú
1.如何、怎么样。《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文选。扬雄。解嘲》:「彼我易时,未知何如?」
2.不如。《北史。卷三○。卢玄传》:「卿若杀身成名,贻之竹素,何如甘彼刍菽,以辱君父?」宋。苏轼〈谏买浙灯状〉:「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3.何故、为什么。《史记。卷七七。魏公子传》:「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國語辭典》:或曰  拼音:huò yuē
或说。《文选。陆机。辩亡论》:「或曰吴蜀唇齿之国,蜀灭则吴亡,理则然矣。」
《國語辭典》:何者  拼音:hé zhě
1.为什么。《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辕固生传》:「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故伊挚去夏,不为伤德;飞廉死纣,不可谓贤,何者?去就之道,各有宜也。」
2.那一个。《后汉书。卷九○。乌桓鲜卑传。鲜卑传》:「夫万民之饥,与远蛮之不讨,何者为大?」
《漢語大詞典》:乎哉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國語辭典》:对策(對策)  拼音:duì cè
1.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也称为「射策」。
2.对付的策略方案。如:「想不出更好的对策。」
《漢語大詞典》:试策(試策)
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后汉书·儒林传下·张玄:“会《颜氏》博士缺, 玄 试策第一,拜为博士。”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武德 四年,復置秀才、进士两科,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 清 黄宗羲 《论文管见》:“如 丁乾学 主 江西 试,以试策犯时忌削籍。”
《國語辭典》:策问(策問)  拼音:cè wèn
1.古代一种取士的方式。汉置,大抵分为制策、试策二种。《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问,选补郎吏。」
2.卜筮占问。汉。袁康《越绝书。卷一四。越绝德序外传记十八》:「范蠡因心知意,策问其事,卜省其辞,吉耶凶耶?」
《國語辭典》:设论(設論)  拼音:shè lùn
文体名。作者藉由拟设的问答以阐明意旨。如东方朔的答客难、扬雄的解嘲等。
《漢語大詞典》:问策(問策)
策问。 汉 以来试士,以政事、经义等设问写在简策上使之条对,后称试士的考题为策问。 明 杨慎 升庵诗话·苏堤始末:“ 宋 之世,修 六塔河 、 三股河 , 安石 以 范子渊 、 李仲昌 专其事……绩败功圮,而姦臣 李清臣 为考官,犹以修河问策欲掩护之。”
《国语辞典》:激问(激问)  拼音:jī wèn
一种修辞学中的设问。说话或行文时,语气从平叙转为询问,此种方式通常只为激使对方反省,至于答案则已有定见,且多在问题的反面。如「有很多人抱怨读书很苦,但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比读书更能获得知识呢?」即是一种激问的方式。
《漢語大詞典》:册对(册對)
对答皇帝书于诏册的政事、经义等设问。 宋 范仲淹 《举张伯玉应制科状》:“﹝ 伯玉 ﹞尝应科举,未亲册对。如令仰被清问,罄陈大略,必能竭前人之正论,副大君之虚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