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画意(畫意)
(1).指绘画的意旨或意境。汉书·霍光传:“君未諭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 周公 之事。”宣和画谱·王维:“ 维 善画,尤精山水……其思致高远,初未见於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 金 元好问 《祖唐臣所藏樗轩画册》诗之二:“牧笛无声画意工,水村烟景緑杨风。” 明 袁宏道 《入盘山》诗:“分明真山子,的的有画意。”
(2).指画出意境、神情。 宋 欧阳修 《盘车图》诗:“古画画意不画形, 梅 诗咏物无隐情。” 宋 秦观 《观易元吉〈獐猿图〉歌》:“ 易老 笔精湖海推,画意忘形形更奇。” 元 夏文彦 图绘宝鉴·宋:“﹝ 毛信卿 ﹞画竹……自言大竹画形,小竹画意,得法於 赵牧之 。”
《漢語大詞典》:进止(進止)
(1).进退。吴子·治兵:“ 武侯 问曰:‘三军进止,岂有道乎?’”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明 姚士磷 《见只编》卷上:“ 文愍 召起,道经 嘉禾 ,以书致先生与决进止。”《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迴翔进止,从容如意,不及飞鸟之属。”
(2).举止;行动。汉书·薛宣传:“ 宣 为人好威仪,进止雍容,甚可观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行品:“声气雌弱,进止质涩。”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追光寺:“ 江 东朝贵,侈於矜尚, 见 略入朝,莫不惮其进止。” 清 侯方域 《南面试策三》:“儒臣之进止有常度,不若宦寺之卧起而无间也。”
(3).意旨;命令。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帝时有取索,恒令中使传旨, 之推 禀承宣告,馆中皆受进止。”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 突厥 之报帝书也,谓使人曰:‘ 唐公 若从我语,即宜急报,我遣大达官往取进止。’” 唐 王勃 《与契苾将军书》:“谨遣舍弟 勛 往,面取进止。”《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惊逐之顷,虎去而人不伤,今完善在舟,希示进止。子婿 裴越客 百拜。”
(4).指圣旨。新唐书·则天皇后纪:“ 高宗 崩,遗詔皇太子即皇帝位,军国大务不决者,兼取 天后 进止。”资治通鉴·唐德宗贞元元年:“ 泌 ( 李泌 )曰:‘辞日奉进止,以便宜从事。’” 胡三省 注:“自 唐 以来,率以奉圣旨为奉进止,盖言圣旨使之进则进,使之止则止也。”
《漢語大詞典》:风旨(風旨)
(1).指君主的旨意,意图。《公羊传·庄公元年》“天子嫁女於诸侯” 汉 何休 注:“礼:尊者嫁女于卑者,必持风旨。”隋书·裴矩传:“﹝ 裴矩 ﹞承望风旨,与时消息,使 高昌 入朝, 伊吾 献地,聚粮 且末 ,师出 玉门 。”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三》:“皇帝诚厉风旨,於此中得一二人如 恩 与 吉 者,俾侍太子,则一暴十寒之病庶几免矣。”
(2).泛指意旨,意图。后汉书·鲍永传:“ 莽 以 宣 不附己,欲灭其子孙。都尉 路平 承望风旨,规欲害 永 。”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使死者全名,生者服义,敢不钦佩风旨。” 梁启超 《〈民约论〉巨子卢梭之学说》:“各人必须由自己所见而发,不知仰承他人之风旨,苟有所受,斯亦不得公矣。”
(3).风格旨趣。后汉书·黄宪传:“ 黄宪 言论风旨,无所传闻,然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 明 陈子龙 《六子诗序》:“五七言絶句盛 唐 之妙,在于无意可寻,而风旨深永。” 清 龚自珍 《工部尚书高邮王文简公墓表铭》:“由此例之,公之风旨,其视徒表暴于道路者何如哉!”
《漢語大詞典》:天显(天顯)
指上天显示的意旨。书·康诰:“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 孔 传:“於为人弟,不念天之明道,乃不能恭事其兄,是不恭。”后汉书·郅恽传:“且 尧 舜 不以天显自与,故禪天下,陛下何贪非天显以自累也?”
《漢語大詞典》:宝意(寶意)
指帝王及神佛的意旨。 唐 李峤 《为何舍人贺御书杂文表》:“偃波垂露,会宝意而咸新;半魂全曦,象天形而得妙。”法苑珠林卷六:“动宝意之深慈,啟吉祥之幽思。”
《漢語大詞典》:骚旨(騷旨)
楚辞的意旨。 金松岑 《文学上之美术观》:“加以《大风》《黄鵠》《落叶哀蝉》,或步《燕歌》,或循骚旨,无詔伶人,自成絶调。”
分類:意旨
《漢語大詞典》:趣旨
意趣;意旨。 鲁迅 《而已集·读书杂谈》:“批评这东西,对于读者,至少对于和这批评家趣旨相近的读者,是有用的。” 刘半农 《汉语字声实验录提要》:“这部论文的趣旨是双重的。”
分類:意趣意旨
《漢語大詞典》:天意
(1).上天的意旨。墨子·天志上:“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汉书·礼乐志:“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务德教而省刑罚。” 宋 苏轼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诗:“吾儕流落岂天意,自坐迂阔非人挤。”红楼梦第九十回:“人心天意,他们两个竟是天配的了。” 老舍 《神拳》第三幕:“凡事都有天意,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管它干到几时为止?”
(2).帝王的心意。 唐 杜甫 《送从弟亚赴安西判官》诗:“詔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唐 王建 《上裴度舍人》诗:“天意皆从彩毫出,宸心尽向紫烟来。”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 仁庙 晚未得嗣,天意颇无聊。”
(3).自然的意趣。 宋 梅尧臣 《墨竹》诗:“如将石上萧萧枝,生向壁间天意足。”
《漢語大詞典》:天命
(1).上天之意旨;由天主宰的命运。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天命反侧,何罚何佑?” 唐 韩愈 《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且人之生也,贫富贵贱,夭寿贤愚,禀性赋分,各自有定,谓之天命,不可改也。”儿女英雄传第一回:“天命早已安排在那里了,倒不如听命由天的闯着作去。” 徐迟 《狂欢之夜》:“好比太阳一定从东头出,西头下,农民们都相信悲惨的生活是天命,是天理。”
(2).指自然的规律、法则。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诚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与;而能尽其性,则物性尽,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无不通。”
(3).古以君权为神授,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谓之天命。左传·宣公三年:“ 周 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晋 刘琨 《劝进表》:“臣闻昏明迭用,否泰相济。天命未改,歷数有归。” 唐 韩愈 《请迁玄宗庙议》:“ 太祖 景皇帝 始为 唐公 ,肇基天命。”《三国演义》第九三回:“久闻公之大名,今幸一会。公既知天命,识时务,何故兴无名之兵?”
(4).谓天赋。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郑玄 注:“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
(5).犹天年。谓人之自然寿命。 汉 枚乘 《上书谏吴王》:“今欲极天命之上寿,弊无穷之极乐,究万乘之势,不出反掌之易。”汉书·宣帝纪:“朕惟耆老之人,髮齿堕落,血气衰微,亦亡暴虐之心,今或罹文法,拘执囹圄,不终天命,朕甚怜之。”东观汉记·郅恽传:“ 子张 病将终, 惲 往候之。 子张 视 惲 歔欷不能言。曰:‘吾知子不悲天命长短,而痛二父讎不復也。’”
《漢語大詞典》:先知
(1).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孙子·用间:“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於众者,先知也。”史记·龟策列传:“圣能先知亟见,而不能令 卫平 无言。”北齐书·蔡儁传:“﹝ 儁 ﹞与 辽西 段长 、 太原 庞苍鹰 俱有先知之鉴。”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朱文正:“时 鲍双五 病剧,余向公惋惜,公岸然曰:‘彼禄命方长,安得骤死?’若实有先知者。”
(2).认识事物在众人之前的人。孟子·万章下:“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文选·郭璞〈江赋〉“纳隐沦之列真,挺异人乎精魄” 李善 注引 汉 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3).宗教中指受神启示而传达神的意旨或预言未来的人。
《漢語大詞典》:天性
(1).犹天命,指上天的意旨或上天安排的命运。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 孔颖达 疏:“而王不度知天命所在。”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所秉自天性,贫富岂相讥。”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一:“鐘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2).先天具有的品质或性情。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为人,天性刚戾自用。”《水浒传》第八一回:“ 燕青 道:‘小人天性不能饮酒。’”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十二月二十九日》:“在一个老实人面前,我是已尽自己的残酷天性去磨折了他。”
《漢語大詞典》:得志
(1).谓实现其志愿。易·贲:“‘白賁无咎’,上得志也。”史记·伍子胥列传:“ 闔庐 既立,得志,乃召 伍员 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宋 苏轼 《管仲论》:“故三代之兴,治其兵农军赋,皆数十百年而后得志於天下。” 清 周友良 《珠江梅柳记》:“但妾两人鬱鬱不得志,恆与笔墨为缘。”
(2).指名利欲望得到满足。多含贬义。 汉 贾谊 《吊屈原文》:“闒茸尊显兮,谗諛得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于去恶:“得志诸公,目不覩坟典,不过少年持敲门砖,猎取功名,门既开,则弃去。”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章:“他带着一脸小人得志的奸笑,拍着 马子怀 的肩头说:‘爷们,那天在集上我怎么跟你说的?’”
(3).谓揣度而得其意旨。史记·李斯列传:“方今天下之权命悬於 胡亥 , 高 能得志焉。”
《漢語大詞典》:寓意
(1).寄托或蕴含意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及 三閭 《橘颂》,情采芬芳,比类寓意,又覃及细物矣。” 宋 苏轼 《宝绘堂记》:“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花月痕》第五回:“ 痴珠 自此入 益门 ,度 大散关 ,寓意山水,日纪一诗,转也摆脱一切。”
(2).寄托或隐含的意思。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一:“诗之作也,其寓意深远,后之人莫能知其意之所在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杂觚·张忠烈公辞故里诗:“先生落句,其寓意深矣。” 姚雪垠 《长夜》四二:“那时候他对这篇小说的寓意还完全不懂,如今仿佛悟解了一点儿。”
《漢語大詞典》:真味
(1).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叶圣陶 《倪焕之》四:“他们只是没有尝到教育事业的真味罢了,一旦尝到这人世间至高至上的真味,那就硬教他们淡漠也决不肯了。”
(2).指味道纯正的食品。 宋 朱熹 《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鉢有真味。”
(3).指食物本来的味道。 清 曹庭栋 《老老恒言·饮食》:“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漢語大詞典》:所谓(所謂)
(1).所说的,用于复说、引证等。《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礼记·大学:“欲脩其身者,先诚其意……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后汉书·吴祐传:“ 祐 曰:‘掾以亲故,受污秽之名,所谓“观过斯知人”矣。’” 闽 王延彬 《哭徐夤》诗:“昔除正字今何在?所谓人生能几何!”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非但自己创不起小家庭,还非得遵从家族经济的原则,所谓仰事俯蓄,艰难得很。”《〈艾青诗选〉自序》:“诗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所谓感受就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谓某些人所说的。含不承认之意。 明 李贽 《复邓石阳书》:“如今之所谓‘出家儿’者,祗知有持钵餬口事耳。”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四:“一面在解散民众团体,一面也在组织所谓民众团体。” 茅盾 《子夜》十三:“ 朱桂英 到了她的所谓‘家’的时候,已经在下雨了。”
(3).所说的意思;意旨。常用于句末。礼记·祭义:“吾闻鬼神之名,不知其所谓。”韩非子·五蠹:“子言非不辩也,吾所欲者土地也,非斯言所谓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太守慌得无所措手足,且又不知所谓。”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应声蓝面鬼:“鬼忽不见,公亦掩卷就寝,尝举以告寮寀,莫测所谓。”
(4).所以。谓,通“ 为 ”。战国策·赵策一:“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吕氏春秋·恃君》作“所为”。 汉 贾谊 新书·壹通:“所谓建 武关 、 函谷 、 临晋关 者,大抵为 山 东诸侯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谓,所为也。”参见“ 所为 ”。
《漢語大詞典》:所为(所爲)
所作,作为。易·繫辞上:“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晋 陆机 《吊魏武帝文》序:“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 宋江 倈!这是甚所为!甚道理?” 叶圣陶 《穷愁》:“案上金钱,亦无暇入於囊,徒瞪目警吏所为。”
(1).所以。表示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公羊传·隐公三年》:“先君之所为不与臣国而纳国乎君者,以君可以为社稷宗庙主也。”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二:“﹝所为﹞言‘所以’也。”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晋 陆机 《豪士赋》序:“且夫政由 宁氏 ,忠臣所为慷慨。”参见“ 所以 ”。
(2).所谓。为,通“ 谓 ”。墨子·公输:“ 荆 有 云梦 ,犀兕麋鹿满之, 江 汉 之鱼鳖黿鼉,为天下富; 宋 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战国策·宋卫策作“所谓”。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小引》:“不谓数十年来,所为长板桥者,徒与荒野蔓草为邻而已。”参见“ 所谓 ”。
分類:原因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