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喉舌  拼音:hóu shé
1.咽喉与口舌。
2.比喻掌握机要,负责传达国君命令的重要官员。《诗经。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汉。扬雄〈尚书箴〉:「出入王命,王之喉舌。」
3.比喻口才、言辞。唐。刘知几《史通。卷一八。杂说下》:「昔魏史称朱异有口才、挚虞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4.比喻代言人。如:「民意代表是人民的喉舌。」
5.比喻要害之处或交通要道。《南齐书。卷四八。刘绘传》:「南康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
《國語辭典》:介绍(介紹)  拼音:jiè shào
1.介,古代传递宾主之言的人。绍,绍继、接续。介绍指相继传话。《礼记。聘义》:「介绍而传命,君子于其所尊弗敢质,敬之至也。」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无介绍之道,安从行乎公卿。」
2.居间接洽,牵合双方。《新唐书。卷一○四。张行成传》:「古今用人未不因介绍,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
3.为人引进或带入新的事物。如:「他正在介绍一种新产品。」《老残游记》第一五回:「子翁,我介绍你会个人。」也作「绍介」。
《漢語大詞典》:辩囿(辯囿)
(1).语本庄子·天下:“ 桓团 、 公孙龙 辩者之徒,饰人之心,易人之意,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辩者之囿也。” 成玄英 疏:“辩过於物,故能胜人之口;言未当理,故不服人之心。而辩者之徒,用为苑囿。” 王先谦 集解引 宣颖 曰:“辩者迷於其中而不能出。”后因用“辩囿”指哓哓不休的争辩。文选·左思〈魏都赋〉:“昔市南 宜僚 弄丸而两家之难解,聊为吾子復翫德音,以释二客竞于辩囿也。” 张铣 注:“言辩者多词如苑囿之有草木也。”
(2).指言论界、言者之口。 唐 黄滔 《与南海韦尚书启》:“设若旁扃辩囿,内遏言泉,不惟上负于良时,抑亦下辜于卑志。”
分類:言论言者
《漢語大詞典》:责知(責知)
(1).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 汉 王符 潜夫论·断讼:“春秋之义,责知诛率。” 汪继培 笺:“后汉书·孔融传云:‘ 汉 律,与罪人交关三日以上,皆应知情。’即‘责知’之意。”
(2).贬谪到某处做官。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李仪谏官》:“ 贾易 以諫官责知 怀州 。”
《漢語大詞典》:白虎樽
古代用以奖劝直言者的一种盖上有白虎图像的酒器。宋书·礼志一:“正旦元会,设白虎樽於殿庭,樽盖上施白虎,若有能献直言者,则发此樽饮酒……欲令言者猛如虎,无所忌惮也。”南齐书·王俭传:“ 宋 世外六门设竹篱。是年初,有发白虎樽者言:‘ 白门 三重门,竹篱穿不完。’上感其言,改立都墙。”
《漢語大詞典》:仗马寒蝉(仗馬寒蟬)
皇帝仪仗中用的马和寒风中的蝉。比喻噤口不言者。《冷眼观》第三十回:“可惜政府里有眼无珠,听其置散投闲,不加録用;一般仗马寒蝉,反倒各居显要,尸位素餐。”参见“ 仗马 ”。
《漢語大詞典》:仗马(仗馬)
(1).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装饰华丽,通常用于朝会、祀典、出巡等。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今谓之殿门天武官,极天下长人之选,八人。上御前殿,则执鉞立于 紫宸门 下,行幸则为禁围门,行于仗马之前。”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三卷:“西面白虎旗一、五星旗五、五凤旗十。仗马每面三疋,每疋御龙官四人。”
(2).比喻坐享俸禄而不敢言事之官。语出新唐书·奸臣传·李林甫:“ 林甫 居相位凡十九年,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諫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补闕 杜璡 再上书言政事,斥为 下邽 令。因以语动其餘曰:‘明主在上,羣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飫三品芻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由是諫争路絶。” 清 王九龄 《窃禄》诗:“无声惭仗马,有泪对刑书。”
《國語辭典》:妄言妄听(妄言妄聽)  拼音:wàng yán wàng tīng
随便说说,随便听听。语本《庄子。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奚以妄听之。」比喻不求真实。清。袁枚〈子不语。序〉:「文史外无以自娱,乃广采游心骇耳之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