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收支
(1).指钱物的收入与支出。 宋 苏辙 等《〈元祐会计录〉叙》:“凡计会之实,取 元丰 之八年而其为别有五:一曰收支、二曰民赋,三曰课入,四曰储运,五曰经费。” 周恩来 《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财政收支平衡,既无外债,又无内债。”
(2).犹出纳。掌管钱物收入与支出的人。《文明小史》第十七回:“新近又兼了收支一席,馆况极佳。”
《漢語大詞典》:簿书(簿書)
(1).记录财物出纳的簿册。周礼·天官·小宰“八曰听出入以要会” 汉 郑玄 注:“要会,谓计最之簿书。” 宋 苏轼 《谢秋赋试官启》:“方将区区於簿书米盐之间,碌碌於尘埃箠楚之地。” 清 刘大櫆 《乞捐输以待周急引》:“其取息几何,其已用及未用几何,登之簿书,岁终会计。”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说:上官如云,过客如雨,簿书如山,钱谷如海,朝夕趋陈检点,尚恐不及,苦哉!苦哉!”
(2).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汉书·贾谊传:“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 唐 李绅 《宿越州天王寺》诗:“休按簿书惩黠吏,未齐风俗昧良臣。” 明 李东阳 《再哭体斋迭见慰哭子韵》:“山斗正悬天下望,簿书长绕病中身。”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宪驾经临,自当远接,只因簿书碌碌,致失郊迎,多有得罪。”
《漢語大詞典》:吞吐
(1).吞进和吐出。比喻出纳、隐现、聚散等变化。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吞吐百川,写泄万壑。” 唐 卢仝 《月蚀》诗:“奈何万里光,受此吞吐厄。” 宋 范成大 《望海亭赋》:“惊玉池之破碎,漾银盘而吞吐。”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城南录》:“烟靄云涛,吞吐变化。”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神物在天池,烟云与吞吐。”
(2).指道家的吐纳之术。 晋 葛洪 抱朴子·极言:“调利筋骨,有偃仰之方;杜疾闲邪,有吞吐之术。”
(3).倾诉;谈吐。 元 关汉卿 《蝴蝶梦》第二折:“难吞吐,没气路,短嘆长吁。愁肠似火,雨泪如珠。” 清 江炳炎 《念奴娇·雍正甲辰》词:“因念煖酒扶春,含毫意邈,吞吐淹羣雅。”
(4).言语支吾,含混不清。 明单本《蕉帕记·议婚》:“我适纔言词吞吐,思歟,这姻缘可乎?”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生方读,惊问所来,词涉吞吐。” 老舍 《赵子曰》第二十:“作官的时候出锋头是心里的劲儿,越吞吐掩抑越见长处。”
《漢語大詞典》:喉舌
(1).比喻掌握机要、出纳王命的重臣。后亦以指尚书等重要官员。《诗·大雅·烝民》:“出纳王命,王之喉舌。”后汉书·李固传:“尚书亦为陛下喉舌。” 宋 梅尧臣 《闻临淄公薨》诗:“官为喉舌勋爵一品兮,经筵讲义尊 萧 匡 。”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折子:“凡有紧密事务,改用摺奏,专命奏事人员若干,以通喉舌,无不立达御前。”
(2).指口才;言辞。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下:“昔 魏 史称 朱异 有口才, 挚虞 有笔才,故知喉舌翰墨,其辞本异。” 胡国梁 《辛亥广州起义别记》:“﹝我们﹞费了许多的喉舌,才能恢复侨胞的信仰和得到其赞助。”
(3).喻代言者。 刘少奇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你们的笔,是人民的笔,你们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四:“ 永祥 兄是我们 上海 工商界的喉舌,哪方面也少不了他。” 柯灵 《香雪海·三十八年前的一张旧报》:“当时在 上海 出版的英文报纸,是 美国 资产阶级的喉舌。”
(4).喻要害之地;交通要道。南齐书·刘绘传:“ 南康 是三州喉舌,应须治干。”续资治通鉴·宋度宗咸淳六年:“国家所恃者大 江 , 襄樊 其喉舌,议不容缓。” 清 侯方域 《定鼎说》:“闻之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舌,不以关陲为襟带也。”
《漢語大詞典》:四柱
(1).神话传说中撑地的四根支柱。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一:“地下有四柱,四柱广十万里。”
(2).古钱名。梁书·敬帝纪:“己卯,铸四柱钱,一准二十……壬辰,改四柱钱一准十。”随园诗话卷一引 清 杨蓉裳 《咏钱》:“五銖工剪凿,四柱细摩挲。”
(3).旧时星相家以人出生的年、月、日、时为四柱;合四柱之干支为八字。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十:“人命八字,共计五十一万八千四百……其所得四柱,皆不能越于五十一万八千四百之外。”
(4).旧时出纳财货或钱粮交代表册中的四个项目。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四柱:“今官司钱粮交代,必造四柱册。四柱者: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也。《至正直记》云:‘人家出纳财货者,谓之掌事。计算私籍,其式有四:一曰旧管,二曰新收,三曰开除,四曰见在。’则 元 时已有此名目。”
《漢語大詞典》:会计(會計)
(1).核计;计算。周礼·地官·舍人:“岁终则会计其政。” 宋 苏舜钦 《谘目三》:“先令两府与三司,会计天下一岁之费几何?一岁之入几何?”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每诸商会计于簷下,女垂帘听之;盘中误下一珠,輒指其讹。” 章炳麟 《文学说例》:“然其算数,知五而已;自五以上,无其语言,亦无其会计。”
(2).管理财物及其出纳等事。后指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孟子·万章下:“ 孔子 尝为委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 清 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君姊丈 范惠来 现於 靖江 盐公堂司会计,十年前曾借君十金,适数不敷,妾典釵凑之。君忆之耶?” 蒋子龙 《人事厂长》二:“组织科管档案的 小韩 要求到财务科去学会计, 高盛五 立即就答应了。”
(3).担任会计工作的人员。 曹禺 《日出》第四幕:“你做了三天,会计告诉我你已经预支了二百五十元。”
(4).古天子大会诸侯,计功行赏。史记·夏本纪:“自 虞 夏 时,贡赋备矣。或言 禹 会诸侯 江 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 会稽 。 会稽 者,会计也。” 汉 王充 论衡·书虚:“百王治定则出巡,巡则輒会计。” 唐 刘禹锡 《九华山》诗:“ 轩皇 封禪登 云亭 , 大禹 会计临东溟。” 清 朱彝尊 《谒大禹陵》诗:“ 夏后 巡游地, 茅峰 会计时。”
(5).指计划、经营。 严复 《论世变之亟》:“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6).即 会稽 。地名。 北周 庾信 《周车骑将军贺娄公神道碑》:“ 梁鸿 死于 会计 ,妻子归于 平陵 。”
(7).即 会稽 。山名。 宋 陆游 《闲中偶咏》之二:“尘衣濯罢 沧浪 水,茅舍归来 会计 山。”参见“ 会稽 ”。
《漢語大詞典》:会稽(會稽)
(1).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县 东南。相传 夏禹 大会诸侯于此计功,故名。一名 防山 ,又名 茅山 。左传·哀公元年:“ 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 。”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禹 ﹞更名 茅山 曰 会稽 。”
(2).郡名。 秦 置,今 江苏省 东部及 浙江省 西部地。汉书·严助传:“ 严助 , 会稽 吴 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政事:“ 贺太傅 作 吴郡 ,初不出门, 吴 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云:‘ 会稽 鸡,不能啼。’” 清 吴伟业 《过朱买臣墓》诗:“ 翁子 穷经不自贫, 会稽 连守拜为真。”
《漢語大詞典》:出纳(出納)
亦作“出内”。
(1).传达帝王命令,反映下面意见。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后汉书·陈蕃传:“辅弼先帝,出内累年。”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出纳惟允,劒璽增华。”旧唐书·代宗纪:“至于领録天下之纲,综覈万事之要,邦国善否,出纳之由,莫不处正於会府也。” 康有为 《上清帝第六书》:“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纳王命,然跪对顷刻,未能谋议,但为喉舌之司,未当论思之寄。”
(2).掌管出纳王命的官。 周 代内史、 汉 代尚书, 魏 晋 之中书门下,均掌此职。后汉书·刘茂传:“ 茂 ,字 叔盛 ,字好礼让,歷位出纳。” 李贤 注:“出纳谓尚书,喉舌之官也。”北史·窦毅传:“﹝ 毅 ﹞特为朝廷所委信,虽任兼出内,未尝有矜惰之容。”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传论:“ 梁 之崇政使,乃 唐 枢密之职,盖出纳之任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七年:“右正言 李谊 言:‘ 蠡 职在出纳,理当究心。’”
(3).财物的支出和收入。墨子·号令:“收粟米、布帛、钱金,出内畜产,皆平直其贾。” 宋 秦观 《安都》:“大贾之室,敛散金钱以逐什一之利;出纳百货以收倍称之息。”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出纳之际,吏缘为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邻人前世为巨室,君为司出纳,因其倚信,侵食其多金。”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二:“好在慰劳总会是各机关、各团体所共同组织的,而且还有审计处的代表在内,金钱出纳是不会有问题的。”
(4).出入。 汉 班固 《白虎通·情性》:“鼻能出纳气。”北史·王悦传:“﹝ 悦 ﹞性俭约,不营生业,虽出内荣显,家徒四壁而已。” 宋 梅尧臣 《和张簿宁国山门六题·山门》:“青山中穴为大门,下通轨辙高莫论。飞云出纳不计限,双峙平削无刀痕。” 叶圣陶 《倪焕之》二三:“轮船是都市的消化器官和排泄器官,现在却阻塞了。血流停顿,出纳阻塞,不是死象是什么?”
(5).犹内外。梁书·江革传:“﹝ 江革 ﹞才思通赡,出内有闻,在朝正色,临危不挠,首佐台鉉,实充僉谐。”北史·羊祉传:“言 祉 诚著累朝,効彰出内。”
(6).支出。 宋 叶适 《除太府卿淮东总领谢表》:“必吝出纳,是为有司之常。” 明 张居正 《答蓟镇巡抚周乐轩》:“昨议处兵餉等事,部中犹执成説,吝於出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兵备道 田灝 者,阿大吏意,吝出纳以旁掣之,事且败。”
(7).担任出纳工作的人。《花城》1981年第2期:“ 小赵 是百货商店的出纳。”《作品与争鸣》1984年第3期:“他自己就是队长、经理、会计、出纳、保管、文书,外兼采购员、通讯员、伙食团长。”
《漢語大詞典》:外府
(1).古官名。掌国内财货的出纳。周礼·天官·外府:“外府掌邦布之入出,以共百物,而待邦之用。”
(2).外库。与王室的仓库称内府相对。《穀梁传·僖公二年》:“如受我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汉 刘向 说苑·奉使:“君赐之外府之裘,则能胜之。”宋书·武帝纪下:“财帛皆在外府,内无私藏。” 宋 王安石 《和吴御史汴渠》诗:“货入空外府,租输陈太仓。东南一百年,寡老无残粻。”
(3).外廷所设府署机关。后汉书·孙程传:“ 显 ( 阎显 )弟卫尉 景 遽从省中还外府,收兵至 盛德门 。” 唐 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庭所策试士,踵相躡为宰相达官,与公相先后,其餘布处臺阁外府,凡百餘人。”
(4).京都以外的州郡。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兴廉举孝,岁时於外府。署行议年,日夕於中甸。”南史·王勱传:“ 王生 才地,岂可游外府乎?” 唐 刘禹锡 《代请朝觐》:“復加朝章,作藩外府,远违輦下,十有四年。”
(5).外地。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两个人走到坊口,只见对面来了一把黄伞,两对红黑帽,一柄遮阳,一顶大轿。知道是外府官过,父子两个站在房簷下看,让那伞和红黑帽过去了。”
《漢語大詞典》:纳言(納言)
(1).古官名。主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 秦 汉 不置, 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有纳言将军 严尤 。 北周 初有御伯中大夫,掌出入侍从。 保定 四年改御伯为纳言。 宣帝 末又置侍中。 隋 避 文帝 父 杨忠 诔,改侍中为纳言, 炀帝 大业 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 唐 初为纳言, 唐 武德 四年改为侍中。参阅通典·职官三
(2).尚书等近臣所用帻巾。后汉书·舆服志下:“尚书幘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漢語大詞典》:喉吻
(1).喉与口。 唐 卢仝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一椀喉吻润,两椀破孤闷。”
(2).喻指出纳王命。
(3).喻指交通要地。 宋 苏轼 《答吕梁仲屯田》诗:“ 吕梁 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 清 梅曾亮 《吴淞口验功记》:“﹝ 吴淞口 ﹞后旷不修,喉吻缩蓄。”
《漢語大詞典》:司计(司計)
官署名。 唐 对比部的改称。掌财物出纳稽核。见新唐书·百官志一宋史·食货志下一:“帝因谓左右曰:‘此盖虑司计之臣不能节约,异时用度有闕,復赋率於民,朕不以此自供嗜好也。’”
《漢語大詞典》:府史
古时管理财货文书出纳的小吏。周礼·天官·序官:“府六人,史十有二人。” 郑玄 注:“府,治藏;史,掌书者。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仪礼·士冠礼“有司如主人服” 汉 郑玄 注:“有司,郡吏有事者,谓主人之吏所自辟除。府史以下,今时卒吏及假吏是也。” 宋 司马光 《知人论》:“谨盖藏,吝出纳,治文书,精会计,此府史之职也。” 清 夏炘 学礼管释·释君服:“府史之类,即庶人在官者。”
《漢語大詞典》:漕司
亦称“ 漕运司 ”。 管理催征税赋、出纳钱粮、办理上供以及漕运等事的官署或官员。 北宋 称转运司, 南宋 称漕司, 元 代称漕运司。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财归於漕司,而兵各归於郡。”宋史·选举志二:“ 淳祐 元年, 淮 南诸州郡岁有兵祸,士子不得以时赴乡试,且漕司分差试官,路梗不可径达。” 元 危素 《元海运志》:“﹝ 至元 ﹞二十五年,内外分置漕运司二。”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帅漕宪仓:“帅、宪、仓一人而已,漕则一路或有两三人,曰转运使,曰转运副使,曰转运判官,皆漕司也。”
《漢語大詞典》:主记(主記)
(1).主管记录。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 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
(2).犹记室。掌管文书的官吏。 唐 李德裕 《掌书记厅壁记》:“以右拾遗 杜君 为主记。”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朔方太守碑阴》:“衙主记掾 杨綬 。”
(3).指担任财物出纳工作的人员。 元 郑太和 《郑氏规范》:“设主记一人,以会货泉穀粟出纳之数。凡穀匣收满,主记封记,不许擅开。”
《漢語大詞典》:金库(金庫)
(1).储金的库房。 前蜀 张蠙 《赠李司徒》诗:“金库夜开龙甲冷,玉堂秋闭凤笙低。”
(2).国库。保管和出纳国家预算资金的机关。金库或由国家在财政机关内单独设立,或由国家银行代理。除允许以收抵支的部分外,国家预算收入,均须纳入金库;国家预算支出,均须自金库拔付。我国金库收支以人民币为计算标准,如收入中有金银外币等时,须由经收机关向当地人民银行兑换人民币缴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