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辜人
(1).罪人。尸子卷上:“ 尧 养无告, 禹 爱辜人, 汤 武 及禽兽。”
(2).受车裂之刑者。庄子·则阳:“至 齐 ,见辜人焉,推而强之,解朝服而幕之。” 郭庆藩 集释引 俞樾 曰:“辜,谓辜磔也……古之辜磔人者,必张其尸於市。”参见“ 辜磔 ”。
《漢語大詞典》:辜磔
分裂肢体。古代的一种酷刑。韩非子·内储说上:“ 荆南 之地, 丽水 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采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甚众。”
《漢語大詞典》:罪隶(罪隸)
(1).古时罪人家属之男性没入官府为奴者。周礼·秋官·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周礼·秋官·序官:“罪隶百有二十人。” 贾公彦 疏:“古者身有大罪,身既从戮,男女缘坐,男子入於罪隶,女子入於舂稾。”
(2).泛指罪人。陈书·世祖纪:“屡亏听览,事多壅积,寃滞靡申,幽枉弗鉴。念兹罪隶,有甚纳隍。”
《漢語大詞典》:交臂
(1).叉手;拱手。表示降服,恭敬。战国策·魏策二:“ 魏 不能支,交臂而听 楚 。”史记·苏秦列传:“夫以 韩 之劲与大王之贤,乃西面事 秦 ,交臂而服,羞社稷而为天下笑。”南齐书·萧颖胄传:“莫不举踵来王,交臂纳贡。” 唐 温大雅 《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王怀柔伏叛,杖信示威,交臂屈膝,申其向化。”
(2).胳膊挨着胳膊。表示亲近。后汉书·董卓传:“﹝ 韩樊 ﹞乃駢马交臂相加,笑语良久。” 宋 苏轼 《夜值秘阁呈王敏甫》诗:“共谁交臂论今古,只有闲心对此居。”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文士寡先容,疎通得交臂。”
(3).表示相距很近。 王闿运 《丁锐义传》:“官军逃者,与贼相推挤,交臂行数里,亦不暇问也。”
(4).指知心朋友。 南朝 宋 谢灵运 《感时赋》:“相物类以迨已,閔交臂之匪赊。” 唐 骆宾王 《与博昌父老书》:“自解携襟袖,一十五年,交臂存亡,略无半在。” 宋 黄庭坚 《次韵道辅旅怀见寄》:“转蓬且半岁,交臂各衰翁。”
(5).谓罪人双手被交叉地绑在背后。庄子·天地:“睆睆然在纆缴之中而自以为得,则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槛亦可以为得矣。”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云:“交臂,反缚也。”汉书·息夫躬传:“守相有罪,车驰诣闕,交臂就死。”
《漢語大詞典》:藁砧
亦作“藳砧”。 古代处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斩之。鈇、“夫”谐音,后因以“藁砧”为妇女称丈夫的隐语。《玉台新咏·〈古绝句〉之一》:“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藳”一本作“ 藁 ”。 唐 徐彦伯 《鼓吹曲辞·芳树》:“藳砧刀头未有时,攀条拭泪坐相思。” 明 屠隆 《綵毫记·归隐林泉》:“秋深后,藁砧得请归来时候。” 清 顾炎武 《悼亡》诗:“独坐寒窗望藁砧,宜言偕老记初心。”
《漢語大詞典》:逋逃
(1).逃亡;流亡。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 孔 传:“马牛其有风佚,臣妾逋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军败身辱,逋逃出走。”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欲逋逃,又恐怕诸军笑。”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六章三:“为因恋爱的过失而逋逃。”
(2).逃亡的罪人;流亡者。书·牧誓:“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 孔 传:“言 紂 弃其贤臣而尊长逃亡之罪人信用之。” 汉 扬雄 百官箴·光禄勋箴:“忘其廊庙,而聚夫逋逃。” 唐 杜甫 《遣遇》诗:“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3).谓藏纳。 杨笃生 《新湖南》第四篇:“国家之政治机关,乃吾国民建设大社会之完全秩序,非政府之所得藪逋逃而凭狐鼠也。”
《漢語大詞典》:赭衣
(1).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荀子·正论:“杀,赭衣而不纯。” 杨倞 注:“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杀之,所以异於常人之服也。”史记·田叔列传:“唯 孟舒 、 田叔 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 赵王敖 至 长安 。”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人部四》:“緑其巾以示辱,盖古赭衣之意。” 清 宋琬 《诏狱行》:“白骨交撑裹赭衣,残骸谁敢收黄土?”
(2).指囚犯,罪人。 汉 贾山 《至言》:“赭衣半道,羣盗满山。”梁书·武帝纪中:“若悉加正法,则赭衣塞路。” 宋 文天祥 《七月二日大雨歌》:“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 清 丁澎 《风霾行》:“ 秦 时赭衣常塞路,日蚀星移失恒度。”
《漢語大詞典》:白粲
(1).令罪人选精米以供祭祀。 秦 汉 时的一种刑罚,施于高级官员命妇及其后裔中的女子犯罪者。汉书·惠帝纪:“上造以上及内外公孙、耳孙有罪当刑及当为城旦舂者,皆耐为鬼薪白粲。”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坐择米使正白为白粲。”汉书·刑法志:“罪人狱已决,完为城旦舂,满三岁为鬼薪白粲。”后汉书·章帝纪:“繫囚鬼薪、白粲已上,皆减本罪各一等。” 李贤 注:“男子为鬼薪,取薪以给宗庙。女子为白粲,使择米白粲粲然。”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清理庶狱,分别轻繫重繫,使操作如白粲鬼薪之罚。”
(2).白米。宋书·孝义传·何子平:“ 扬州 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輒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 子平 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饗白粲。’” 宋 苏轼 《送江公著知吉州》诗:“白粲连檣一万艘,红粧执乐三千指。” 明 王錂《寻亲记·得胤》:“白粲表芹意,红叶不须题。”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须换银米:“﹝ 顾威明 ﹞遂令家人从旁细数,计削去四十三茎,立取白粲三百石送之。鬚之遭际,亦奇矣哉!”
《漢語大詞典》:罪人
(1).有罪的人。书·汤诰:“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史记·高祖本纪:“正月,虏 雍王 弟 章平 。大赦罪人。” 唐 韩愈 《女挐圹铭》:“ 愈 既行,有司以罪人家不可留京师,迫遣之。”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你孤身一人,以致险遭不测,你想倘然果遭不测,不但你成了罪人,连我也是个罪人了。”
(2).归罪于人。左传·庄公十一年:“ 禹 汤 罪己,其兴也悖焉; 桀 紂 罪人,其亡也忽焉。”
《漢語大詞典》:臣仆(臣僕)
古指奴仆。亦为罪人与执役者及臣下的通称。《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并其臣僕。” 毛 传:“古者有罪不入於刑,则役之圜土,以为臣僕。”晏子春秋·问上一:“公任勇力之士,而轻臣僕之死,用兵无休,国罢民害。”后汉书·西南夷传·莋都:“﹝ 白狼 等国﹞举种奉贡,称为臣僕。” 清 昭梿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彼虽才能,终为我之臣僕,何敢以臣凌君,而忘其己为所立也。” 茅盾 《耶稣之死》五:“ 希律王 听到了 耶稣 的名声和他的行事,就对臣仆说:‘这是施洗的 约翰 从死里复活。’”
《漢語大詞典》:告诉(告訴)
亦作“ 告愬 ”。
(1).向上申诉。管子·任法:“贱人以服约卑敬悲色,告愬其主,主因离法而听之。”吕氏春秋·振乱:“世主恣行,与民相离,黔首无所告愬。”汉书·成帝纪:“刑罚不中,众冤失职,趋闕告诉者不絶。”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欲奉詔奔驰,则 刘 病日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唐 元稹 《与史馆韩侍郎书》:“ 逢 每寃其父之名不在於史,将欲抱所寃诣京师,告诉於司史氏。”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无可归咎,无可告诉,不得不悵望於天。”
(2).告知;对人说明。史记·龟策列传:“王有德义,故来告诉。” 宋 杨万里 《景灵宫闻子规》诗:“今年未有子规声,忽向宫中树上鸣,告诉落花春不管,裴回晓月恨难平。” 明 徐渭 《雌木兰》第一出:“把这要替的情由,告愬他们得知。”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 宋金 将入赘船上,及得病之由,备细告诉了一遍。”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四章:“有一个想不到的好消息,我本来不打算告诉你们,好保持个突然性。”按,告知义今读轻声。
(3).特指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向法院控告犯罪人及其罪行,并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编第七章:“第一百七十九条……第一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漢語大詞典》:镬汤(鑊湯)
(1).佛经所说“十八地狱”之一。用以烹罪人。 唐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诗:“此辈之死后,鑊汤所熬煎。”《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抛在鑊汤炉炭内,铁叉搅转问根由。”
(2).喻水深火热的处境。 宋 曾季狸 艇斋诗话:“有一僕曰 詹荣 ,亦 抚 人……一日,因打木鱼先悟道,作颂云:‘木鱼元来无肚肠,声声唤我出鑊汤。’”
《漢語大詞典》:五鼎烹
亦作“ 五鼎亨 ”。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鼎镬烹煮罪人。汉书·主文偃传:“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 颜师古 注:“五鼎亨之,谓被鑊亨之诛。”亨,“ 烹 ”的本字。 宋 陆游 《当食叹》诗:“贪夫五鼎烹,志士 首阳 饿。” 明 陈子龙 《赠孙克咸》诗:“轩冕甘为五鼎烹,壮士翻为二桃弃。” 程善之 《春日杂感》诗:“生不五鼎食,死不五鼎烹。”
《漢語大詞典》:徽纆
亦作“ 徽墨 ”。
(1).绳索。古时常特指拘系罪人者。易·坎:“上六,係用徽纆,寘于丛棘。” 陆德明 释文引 刘表 云:“三股曰徽,两股曰纆,皆索名。” 晋 张华 《答何劭》诗:“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踰。”艺文类聚卷五四引 南朝 宋 傅亮 《为刘毅军败自解表》:“圣恩含宥,弛其徽墨。”新唐书·窦建德传:“ 琮 率郡属素服面缚军门, 建德 亲释徽纆。” 王闿运 《哀江南赋》:“寻干戈而自戮,繫徽纆而待诛。”
(2).引申为捆绑;囚禁。后汉书·西羌传论:“壮悍则委身於兵场,女妇则徽纆而为虏。”魏书·高祖纪上:“詔曰:‘隆寒雪降,诸在徽纆及转输在都或有冻馁,朕用愍焉。’”
(3).比喻法度或规矩。 晋 陆机 《挽歌辞》之二:“五常侵轨仪,夕气牵徽墨。” 明 刘基 《郁离子·公孙无人》:“则王之所重轻,人知之矣,而又欲绳之以王之徽纆,范之以王之榘度。”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大义微言,皆所不遑研究,此正束缚天下文人学者一徽纆而已。”
《漢語大詞典》:待报(待報)
(1).等候批覆。晋书·刘颂传:“时 蜀 新平,人饥土荒, 颂 表求振贷,不待报而行,由是除名。”周书·长孙俭传:“ 俭 旧尝诣闕奏事,时值大雪,遂立於雪中待报,自旦达暮,竟无惰容。”新唐书·严郢传:“御史臺请天下断狱一切待报,唯杀人许偿死,论徒者得悉徙边。”
(2).特指州县判决罪人死刑后,申报朝廷,等候批准处决。 元 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一个待报的犯妇,不知为甚么?好是凄惨也呵!” 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二折:“大人, 张鼎 行至禀墙边,见一个待报的囚人,称冤叫屈。”元史·刑法志一:“自后继体之君,惟刑之恤,凡郡国有疑狱,必遣官覆讞而从轻,死罪审録无冤者,亦必待报,然后加刑。”
《漢語大詞典》:遣戍
旧时谓放逐罪人至边地、军台戍守。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壻、贾人,略取 陆梁 地,为 桂林 、 象郡 、 南海 ,以适遣戍。” 清 秦鑅 《归州纪事》诗:“放盗归山何猖獗,囹圄长羈待遣戍。” 陈夔龙 《梦蕉亭杂记》卷一:“时在戊戌八月十五日,由刑部解赴兵部,遣戍 新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