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浸润(浸潤)  拼音:jìn rùn
1.沾润、滋润。《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怀生之物,有不浸润于泽者,贤君耻之。」
2.谗言。参见「浸润之谮」条。《汉书。卷七六。王尊传》:「秦听浸润以诛良将,魏信谗言以逐贤守。」《三国演义》第一八回:「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
3.逐渐亲热、讨好。《水浒传》第三九回:「闻知这蔡九知府是当朝蔡太师儿子,每每来浸润他,时常过江来谒访知府。」《警世通言。卷一九。崔衙内白鹞招妖》:「当时则是取笑,谁知浸润之间,太真与禄山为乱。」
《國語辭典》:浸渍(浸漬)  拼音:jìn zì
受液体浸泡。宋。范质〈戒儿侄〉诗:「黄河润九里,草木皆浸渍。」引申为积久而发生效用。汉。孔融〈临终〉诗:「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漢語大詞典》:湔拂
(1).清洗、涤除。《南齐书·王融传》:“湔拂尘蒙,霑饰光价,拔足草庐,厕身朝序。”
(2).犹浸染。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玉照堂梅品:“但花艷并秀,非天时清美不宜;又标韵孤特,若 三閭大夫 、 首阳 二子,寧槁山泽,终不肯頫首屏气,受世俗湔沸。”
《漢語大詞典》:揾染
浸染。《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脟割轮焠” 唐 颜师古 注:“焠亦揾染之义耳。”
分類:浸染
《漢語大詞典》:渍浸(漬浸)
浸染。南史·孝义传上·孙法宗:“以血沥骨,当悉渍浸。”
分類:浸染
《國語辭典》:浸淫  拼音:jìn yín
1.浸渍、渗入。《汉书。卷五七。司马相如传下》:「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
2.逐渐亲附、渐次接近。《文选。王褒。洞箫赋》:「师襄严春不敢窜其巧兮,浸淫叔子远其类。」唐。韩愈 送孟东野序:「其存而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国语辞典》:蘸墨  拼音:zhàn mò
以笔浸染墨汁。明。徐渭〈葡萄〉诗四首之三:「尚有旧时书秃笔,偶将蘸墨点葡萄。」《老残游记》第一六回:「老残蘸墨就写,写两行,烘一烘,不过半个多时辰,信已写好。」
《漢語大詞典》:染着(染著)
亦作“ 染着 ”。
(1).佛教语。谓爱欲之心浸染处物,执着不离。《无量寿经》卷下:“於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著心,去来进止,情无所係。” 南朝 梁武帝 《摩诃般若忏文》:“愿诸众生,离染著相,回向法喜,安住禪悦。”旧唐书·高祖纪:“ 释迦 阐教,清浄为先……是以敷演经教,检约学徒,调懺身心,捨诸染著。”
(2).谓滞泥。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韩退之》:“《古今诗话》云:‘呢呢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冤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曲名《水调歌头》, 东坡居士 听琵琶而作也。 旧都野人 曰:‘此词自外取意,无一字染着,后学卒未到其閫域。’”
见“ 染著 ”。
《漢語大詞典》:渐濡(漸濡)
浸染,熏染。 明 唐顺之 《福建乡试录后序》:“今天子又方懋德建中,以仁义礼乐鼓铸区宇,渐濡煦沫冒於海隅,是其人文之化欎於古而盛於今。”
分類:浸染熏染
《漢語大詞典》:淫溢
(1).放纵,恣肆。墨子·非乐上:“ 啟 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孙诒让 间诂:“淫溢康乐,即《离骚》所谓康娱自纵也。”《楚辞·九辩》:“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
(2).逐渐浸染。《楚辞·九辩》:“颜淫溢而将罢兮,柯彷彿而萎黄。” 朱熹 集注:“淫溢,积渐也。”
(3).犹泛滥,泛溢。 宋 苏辙 《江涨》诗:“山中三日雨,江水一丈高,崩腾没州渚,淫溢侵蓬蒿。”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入洛:“ 黄河 南旧有 寸金堤 ,为北兵所决, 河 水淫溢。”
(4).引申为充盛。 王闿运 《謿哈密瓜赋》:“五味淫溢,涤酲解凉。”
《國語辭典》:下黩(下黷)  拼音:xià dú
1.污秽混浊的世俗。《文选。陆机。汉高祖功臣颂》:「芒芒宇宙,上墋下黩,波振四海,尘飞五岳。」
2.污浊之风,浸淫于下。《文选。王巾。头陁寺碑文》:「淳源上派,浇风下黩。」
分類:世俗浸染
《漢語大詞典》:沾饰(霑飾)
(1).浸染润饰。谓熏陶教化。《南齐书·王融传》:“湔拂尘蒙,霑饰光价,拔足草庐,厕身朝序。”
(2).滋润。 唐 王勃 《采莲赋》:“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霑饰。”
《漢語大詞典》:陶溶
熏陶浸染。 许杰 《好人与坏人》:“我们这一批知识分子呢,却是或多或少,都受了这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陶溶。”
分類:熏陶浸染
《漢語大詞典》:水银浸(水銀浸)
殉葬的金玉等器物,被大殓时涂于尸体上的水银所浸染而形成的斑点。 鲁迅 《彷徨·离婚》:“ 七大人 正拿着一条烂石似的东西,说着,又在自己的鼻子旁擦了两擦,接着道,‘可惜是“新坑”。倒也可以买得,至迟是 汉 。你看,这一点是“水银浸”。’”
《漢語大詞典》:三染
三度浸染。尔雅·释器:“三染谓之纁。”书·禹贡“厥篚玄纁璣组” 孔颖达 疏引 汉 李巡 曰:“三染其色,已、成为絳。絳、纁,一名也。” 宋 刘克庄 《题赵子固诗卷》诗:“九成合奏音方备,三染为纁色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