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土音  拼音:tǔ yīn
地方口音、乡音。唐。萧颖士〈舟中〉诗:「但见土音异,始知程路长。」
《漢語大詞典》:殊音
(1).异音。特殊的乐音或声音。后汉书·西南夷传论:“ 夷 歌巴舞殊音异节之技,列倡於外门。” 晋 木华 《海赋》:“翻动成雷,扰翰为林。更相叫啸,诡色殊音。” 南朝 梁武帝 《逸民》诗:“如林鸣鸟,鸟有殊音。”
(2).不同的方音。 唐 韩愈 《送湖南李正字归》诗:“风土稍殊音,鱼虾日异饭。” 金 李天翼 《还家》诗之三:“殊音异服不相亲,独倚荒城泪满巾。”
《漢語大詞典》:伧楚(傖楚)
(1). 魏 晋 南北朝 时, 吴 人以上国自居,鄙视 楚 人粗伧,谓之“傖楚”。因亦用为 楚 人的代称。宋书·殷孝祖传:“ 义兴 贼垂至 延陵 ,内外忧危,咸欲奔散。 孝祖 忽至,众力不少,并傖 楚 壮士,人情於是大安。”南齐书·王融传:“ 融 文辞辩捷……倾意宾客,劳问周款,文武翕习辐凑之。招集 江 西傖 楚 数百人,竝有干用。”北齐书·王琳传:“ 孝昭帝 遣 琳 出 合肥 ,鳩集义故,更图进取。 琳 乃缮舰,分遣招募, 淮 南傖 楚 ,皆愿戮力。” 清 吴伟业 《楚两生行》序:“有识之者曰:‘彼傖 楚 ,乃窃言是非,思有以挫之。’”
(2).指 楚 地方音。 清 黄遵宪 《杂感》诗:“我生千载后,语音杂傖 楚 。”
(3).北方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北史·王昕传》:“伪赏宾郎之味,好咏轻薄之篇,自谓模拟傖 楚 ,曲尽风制。推此为长,餘何足取。”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司文郎:“我谓‘南人不復反矣’,傖楚何敢乃尔!必当有以报之!”
(4).粗俗。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三:“曩 半塘老人 跋《藏春乐府》云:‘雄廓而不失之傖楚,醖藉而不流於侧媚。’余尝悬二语心目中,以赏会《藏春词》。”
《國語辭典》:西乐(西樂)  拼音:xī yuè
泛称来自欧美的音乐。
《國語辭典》:声口(聲口)  拼音:shēng kǒu
口气、语气。《水浒传》第二九回:「那婆婆泪下,这妇人声口不好,不知又为甚的?」《金瓶梅》第一六回:「我闻得人说,他家房族中花大,是个刁徒泼皮的人。倘或一时有些声口,倒没的惹虱子头上挠。」
《国语辞典》:潮乐(潮乐)  拼音:cháo yuè
流行于大陆地区广东潮州、汕头地区的传统地方音乐。源流可上溯南朝古乐,隋唐承继,协律郎陈政及韩愈曾极力倡导。到明清再承袭和融汇正音戏、昆腔、西秦、外江等剧种的音乐,构成独特风格的曲调。与我国古典诗词格律的起承转合有密切关系,曲调清丽,变幻奇妙。今台湾、闽南的龙岩、龙溪地区及东南亚、港澳华人侨居之地皆有流传。
《漢語大詞典》:学乡谈(學鄉談)
宋 元 时期杂艺的一种,以模仿各地方音俗语娱悦观众。 宋 周密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学乡谈: 方斋郎 。”参见“ 学像生 ”。
《漢語大詞典》:学像生(學像生)
宋 元 时期杂艺的一种,以模仿各种声音与动作娱悦观众。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神保观神生日:“自早呈拽百戏,如上竿、趯弄、跳索……学像生、倬刀、装鬼、砑鼓、牌棒、道术之类,色色有之。”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闲人:“又有专以参随服事为生,旧有百事皆能者,如 纽元子 ,学像生、动乐器、杂手艺、唱叫白词、相席打令、传言送语,弄水使拳之类,并是本色。”
《国语辞典》:孔子白  拼音:kǒng zǐ bái
使用闽南方音直接读国字的方式。
《国语辞典》:古典音乐(古典音乐)  拼音:gǔ diǎn yīn yuè
1.泛指根植于西方音乐传统(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艺术音乐,包含了从大约十一世纪直至当代的广大时间范围。
2.指西元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其特色为注重形式、理性与客观,建立了交响曲、奏鸣曲及室内乐等的典范,至今仍是音乐会中常见的曲目。一般多以海顿、莫札特、贝多芬等为代表。
《國語辭典》:南腔北调(南腔北調)  拼音:nán qiāng běi diào
1.兼具各地方音。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封台》:「像声即口技,能学百鸟音,并能作南腔北调,嬉笑怒骂,以一人而兼之,听之历历也。」
2.形容人的语音不纯,夹杂著方音。《儒林外史》第一一回:「壁上悬的画是楷书朱子治家格言,两边一副笺纸的联,上写著:『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