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南条(南條)
(1). 南条荆山 的简称。书·禹贡“导 岍 及 歧 ,至于 荆山 ” 唐 孔颖达 疏:“旧説以为三条。《地理志》云:《禹贡》 北条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 南条荆山 ,在 南郡 临沮县 东北。” 清 钱谦益 《新阡八景诗》序:“ 南条 之龙万里,度 江 自 沙山 而 香山 而 虞山 ,结为县治,东为 马鞍山 。” 清 钱谦益 《新阡八景诗·箭阙朝宗》:“凭高穷览 南条 势, 江 汉 朝宗为汝论。”
(2).泛指南方的山脉。 清 赵翼 《阳朔山》诗:“昔闻 阳朔山 ,自非打人脣绽齿折不得见。我今却因典郡来,看尽峯峦势诡变。扶舆气入南条渐啙窳,瘦出青孱一片片。”
《國語辭典》:南山  拼音:nán shān
1.祁连山的别名。参见「祁连山」条。
2.县名。在广东省汕头市西南。
3.《诗经。齐风》的篇名。共四章。根据〈诗序〉:「南山,刺襄公也。」首章二句为:「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国语辞典》:昆崙(昆崙)  拼音:kūn lún
1.山脉名。参见「昆崙山脉」条。
2.山名。参见「昆崙山」条。
3.古代泛指中南半岛南部及南洋群岛一带的居民。为现今的马来人种。见《旧唐书。卷一九七。南蛮西南蛮传。林邑传》。
4.称皮肤黑的人。《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孝武文李太后传》:「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崙。」
5.道家称头为「昆崙」。见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二。上部经》。
《国语辞典》:武陵  拼音:wǔ líng
1.山脉名。苗岭的支脉,连绵于川鄂湘境。
2.山名。位于江西省馀干县界。也称为「武林山」。
《漢語大詞典》:群山
山连山。例如:群山环抱。
必须飞越的山脉或山峰——主要用于航空学。例如:飞越从智利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群山。
《國語辭典》:阴山(陰山)  拼音:yīn shān
山脉名。昆崙山的北支。起于河套西北,横亘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东北绵延为内兴安岭。自汉武帝伐匈奴得此山后,为中国历代北方的屏蔽。也称为「阴山山脉」。
《漢語大詞典》:阴间(陰間)
暗中离间。隋书·阴寿传:“ 寿 患之,於是重购 寳寧 ,又遣人阴间其所亲任者 赵世模 、 王威 等。”
《國語辭典》:阴间(陰間)  拼音:yīn jiān
人死后灵魂所进入的地方。如:「相传,阎罗王掌管阴间十八层地狱。」也称为「冥府」、「阴曹」、「阴司」。
《國語辭典》:一脉(一脈)  拼音:yī mài
1.前后相接、连绵不绝的一线。《西游记》第二二回:「行过黄风岭,进西却是一脉平阳之地。」
2.血统或派别相承的一系。如:「一脉相传」。《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亦且认是自家表兄妹一脉,甜言软语,更不羞缩。」《歧路灯》第九二回:「祖宗一脉,梦寐难忘。」
3.河流或山脉的一支。宋。陆游〈鲁墟〉诗:「青园旧墅千峰立,绿引官河一脉分。」
《國語辭典》:风水(風水)  拼音:fēng shuǐ
1.风和水。《宋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公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泊西岸。」
2.一种认为房屋或坟地的方向以及周围的地脉、山势、水流等能决定吉凶祸福的传统见解。常用于兴建房舍或埋葬死者。
《漢語大詞典》:一支
(1).犹一条。常指河流或山脉的支派。 唐 李端 《送郑宥入蜀迎觐》诗:“ 剑门 千转尽, 巴水 一支长。”朱子语类卷二:“或问天下之山,西北最高?曰:然。自 关中 一支生下 函谷 ,以至 嵩山 ,东尽 泰山 ,此是一支;又自 皤冢 汉水 之北,生下一支,至 扬州 而尽; 江 南诸山,则又自 岷山 分一支以尽乎两 浙 、 闽 、 广 。”
(2).各种学派、流派或宗族的支派,亦名一支。
(3).一肢。支,肢。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每折一支,辞色愈厉,竟断四体而卒。”
《國語辭典》:秦岭(秦嶺)  拼音:qín lǐng
山脉名。起自甘肃省天水县,绵亘于陕西省南部,终于河南省陕县。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大陆地区地理上的天然界线,南北气候、景观不同。也称为「秦山」、「终南山」。
《漢語大詞典》:山经(山經)
(1).山海经的简称。汉书·张骞李广利传赞:“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经》所有,放哉!” 南朝 梁 萧统 《铜博山香炉赋》:“方 夏 鼎之瓌异,类《山经》之俶诡。”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述:“ 夏 禹 敷土,实著《山经》。”
(2).泛指记录山脉的舆地之书。 唐 韩愈 《毛颖传》:“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及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説,皆所详悉。” 宋 欧阳修 《菱溪大石》诗:“山经地誌不可究,遂令异説争纷紜。” 清 黄宗羲 《周云渊先生传》:“自历以外,图书、皇极、律吕、山经、水志、分野、算法……莫不各有成书。”
《国语辞典》:北岭(北岭)  拼音:běi lǐng
山脉名。由岷山东行,经甘肃、陕西二省南方的秦岭,再东延河南省伏牛山、大别山,至安徽省淮阳山的山脉。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是中国自然、人文上的一大界线。
《漢語大詞典》:督亢
(1).古地名。 战国 燕 的膏腴之地。今 河北省 涿州市 东南有 督亢陂 ,其附近 定兴 、 新城 、 固安 诸县一带平衍之区, 皆 燕之 督亢 地。史记·燕召公世家:“ 太子丹 阴养壮士二十人,使 荆軻 献 督亢 地图於 秦 ,因袭刺 秦王 。” 清 阎尔梅 《燕赵杂吟》:“上古膏腴环 督亢 , 中山 意气感壶餐。” 清 顾大申 《始发良乡》诗:“地随 督亢 依山尽,河控 桑乾 入塞来。”
(2).泛指膏腴之地。亦借指高地或山脉。 清 钱谦益 《直隶顺德府平乡县仇梦台授文林郎制》:“尔其更列状以上,化沮洳为督亢,此吾之所急也。” 清 曹寅 《送桐祈南归》诗之二:“雨收督亢天全緑,恰是诗人策马时。” 章炳麟 《文例杂论》:“后世破碎,犬牙相错,然土宜民俗,以川原督亢为经界,终莫能变古也。”
《漢語大詞典》:高阙(高闕)
(1).高大的宫阙。后汉书·冯衍传下:“疏远壠亩之臣,无望高闕之下,惶恐自陈,以救罪尤。”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五:“ 蓬莱 高闕对 南山 ,承露金茎霄汉间。”
(2).古地名。在今 内蒙古 杭锦后旗 西北。 阴山山脉 至此中断,成一缺口,望若门阙,故名。 战国 赵武灵王 向北开拓疆土,沿 阴山 筑 长城 至此; 西汉 时 卫青 领兵出此,与 匈奴 右贤王作战。 北魏 置戍,隶 沃野镇 。史记·匈奴列传:“筑 长城 ,自 代 并 阴山 下,至 高闕 为塞。” 汉 班固 《封燕然山铭》:“遂凌 高闕 ,下 鸡鹿 ,经磧卤,絶大漠。” 南朝 宋 袁淑 《效古》诗:“昔隶 李将军 ,十载事西戎。结车 高闕 下,极望见 云中 。”
《國語辭典》:走向  拼音:zǒu xiàng
1.岩层面或构造面与水平面相交所指示的延伸方向。
2.趋势、动向。如:「今年的股市走向如何?」、「现在局势的变数太多,无法推断未来的走向。」